- +1
这就是山东·烟台丨烟台十大文化名片之蓬莱阁
蓬莱阁
岂有贝阙藏珠宫
荡摇浮世生万象
群仙出没空明中
东方云海空复空
苏轼
北宋
登州海市
烟台是历史文化名城,海洋、胶东民俗、红色、仙道、葡萄酒、黄金等地域文化璀璨多姿、独树一帜,为了更加系统深入挖掘、鲜活生动呈现烟台优势文化资源,前期,“烟台范儿——烟台文化符号”征集和评选活动成功举办。经过广泛征集、网络投票、专家论证等阶段,最终评选出了烟台10大文化名片、100个文化符号。现将10大文化名片进行系列发布,今天让我们深度了解下旅游名片——蓬莱阁吧~
古阁概况
摄影:高远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城北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物,统称“蓬莱阁”。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了增修扩建。蓬莱阁与弥陀寺、龙王宫、子孙殿、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等古建筑共同构成一个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
1982年,蓬莱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蓬莱阁景区被列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此外,蓬莱阁景区还曾先后荣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旅游行业最佳诚信单位”“全国文明单位”“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质量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蓬莱及蓬莱阁由来
摄影:高远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日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而“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光元二年(公元前133年)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种说法大抵可信:一是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是据清代《蓬莱县志》记载,蓬莱旧城古楼(地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
摄影:高远
蓬莱阁又是何人而建因何而建呢?相传早在唐贞观年间,渔民们便在丹崖山顶建起了一座龙王庙,以求保佑出海平安。到了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朱处约被任命为蓬莱郡守,在他来到丹崖山巡视时发现此处濒海临风,景致优美,却被一座龙王庙占据着,深觉可惜。于是他下令将龙王庙西迁,在原庙址建立一座四面回廊的楼阁供人赏山望海,并起名为“蓬莱阁”。朱处约迁庙建阁,为了不和渔民的信仰相违背,他还使了点儿计谋。他在《蓬莱阁记》中写到:“春蓄秋获,五谷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润泽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庙,即其旧以构此阁,将为州人游览之所”,以此相告渔民:五谷丰登,非人力所及,乃是海神的恩赐。由于原庙址地势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新建了一所庙宇,就着旧庙建了这座蓬莱阁,将来作为州里人民观光游览的地方。
传说故事
摄影:高远
“海市蜃楼”为一奇观,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静之日,时有海市出现。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化神奇。古人因无法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因此就有了众多关于蓬莱阁的神话传说。
(一)徐福东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于泰山封禅后又前往渤海,当登上芝罘岛,看见云海之间的海市蜃楼景观,顿时心驰神往。徐福乘机上书秦始皇,称:“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愿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秦始皇闻后大悦,授权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等入海求仙药。船队历经磨难,终不得药,郁郁而归。徐福因惧怕皇帝怪罪,一直不敢归报。九年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到胶东,想起未了的长生夙愿,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只得奏告秦始皇说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但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需要带一些弓箭手前往,备给海神的礼物也要厚重谢,才能求得仙药。于是,秦始皇派了弓箭手一起前往,又增派童男童女及工匠、技师3000人随行。不久秦始皇便病死在沙丘,徐福的第二次东渡也一去不复回。
(二)八仙过海
有关八仙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代《太平广记》,后经过民间广泛的流传和诸多文人骚客的描绘,到明代吴元泰创作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正式确定了八位仙人。八仙,共七男一女,即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以及何仙姑。
传说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在蓬莱阁上饮酒作乐。酒正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提议:“我们何不乘着酒兴漂洋过海游玩一番呀?”众仙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行至东海时,与东海龙王发生矛盾,兵戈相见,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双方才化解了矛盾。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便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八仙过海的传说,不但留下了一句广为传颂的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们对八仙无比喜爱,蓬莱有关他们的传说除了八仙过海,还有很多,甚为丰富,如狗咬吕洞宾的来历、九顶会仙山、铁拐李收伏蝗精度李吉、苏东坡访八仙、铜井的来历、蓬莱阁下的桥、天后宫唐槐等。
(三)“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苏东坡先生曾到登州(今蓬莱)任知州,只不过时间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调回京城,总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州。但就是在这短短的5天时间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发现当时因新法中的盐法禁止百姓卖盐,所以导致不少原靠卖盐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为此,苏东坡写了《乞罢登莱榷盐状》,列举了许多事实,陈述了得失利弊,终使皇帝允许百姓买卖食盐,就市论价,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税金。
为了纪念他为民请命的功德,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苏公祠。后人有感而发,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诗句。这启迪世上的当权者,只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才能流芳百世。
轶事典故
闻名天下的蓬莱阁自建成雏形后,历代文人骚客慕名而来者甚多,置此佳景胜地,他们往往雅兴大发,挥书泼墨。在众多名人的墨宝中,有两处别有典故。
一处是蓬莱阁主阁后壁上的“海不扬波”,细看这气势雄伟的字体,便会察知那“不”字明显是后来补上的。这是怎么回事?据介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托浑布兼办海防。当有一天他登上蓬莱阁时,望着广阔无际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情。哪知道,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了,战火蔓延至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一发炮弹(碰巧是哑弹)击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扬波”成了“海扬波”。这启发人们没有富强的国家和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的愿望始终是个幻想。
另一处是蓬莱阁东侧的“碧海丹心”石刻,这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手迹。冯将军当年为何要写这几个字呢?据说,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冯玉祥将军与国民党元老李烈钧等人同游蓬莱。忧于时局的李先生对冯将军说:“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了。”冯将军对蒋介石当局明抗日、暗卖国的做法不满,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钧先生挥毫写下对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让冯玉祥将军题横幅。冯玉祥略一思索,提笔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后人感念他的爱国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单独刻石存留。
游客题诗
摄影:高远
❤《登州蓬莱阁观东海》赵鹤,蓬莱阁下晚凉开,倦客乘凉坐未回。不住鸟声冲雨过,有时龙起带潮来。
❤《次韵公辟会蓬莱阁》秦观,林声摵摵动秋风,共蹑丹梯上卧龙。路隔西陵三两水,门临南镇一千峰。
❤《答王越州蓬莱阁》张伯玉,书报蓬莱高阁成,越山增翠越波明。云收海上天地静,人在月中金翠横。
❤《和孔司封题蓬莱阁》赵諴,龙卧山形滴翠微,翚飞阁势抅空危。六鳌不是湖中蛰,一岛疑从海上移。
❤《浙东参政寄示会稽蓬莱阁诗轴,次韵寄题》范成大,仙翁来佩玉符麟,绿发无霜照碧筠。永夜阑干千嶂月,清风挥尘七州春。
❤《再登蓬莱阁》释绍嵩,不到蓬莱又几时,且搘筇杖看云移。等闲遇事成歌咏,人道新诗胜旧诗。
❤《蓬莱阁》喻良能,绝知蓬岛异尘寰,弱水相望万里间。争似卧龙云际阁,不劳跨海即鳌山。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辛弃疾,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忆旧游登蓬莱阁》张炎,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
蓬莱阁与另外三座名楼的区别
摄影:高远
第一,它是一座千年古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黄鹤楼、滕王阁均为现代复建,岳阳楼的复建时间也只有一百年左右;第二,另外三座名楼都不是在原址重建的,而蓬莱阁是原址修缮;第三,另外三座名楼都是望江楼,而蓬莱阁则是一座望海楼;第四,另外三座名楼的楼梯都在楼的内部,但蓬莱阁的楼梯却是在楼外,楼的东侧和西侧各有一个楼梯,这是它突出的建筑特点;第五,另外三座名楼都是因著名诗人和诗词而成为千古名楼的,而蓬莱阁则是以众多的神话传说扬名四海,这可能也是它从未被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源:烟台文旅
原标题:《这就是山东·烟台丨烟台十大文化名片之蓬莱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