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一生研究明清家具,上海收藏家眼中的“明木清华”之美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2021-05-06 16:1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什么是“举案齐眉”中的“案”?“头把交椅”的说法又是如何流传的?

触摸古典家具时,从手心传来的不仅是木质的温润,更有古人留下的余温。一部家具史,不仅记载着文化的传承,更折射历史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

收藏家王国卿1956年出生于上海,用二十余年时间收藏明清家具三百余件,被誉为“明清家具收藏第一人”。5月5日,王国卿携新书《明木清华——中国明清家具》和藏品来到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与现场观众分享有趣的家具知识与自己的收藏故事。

收藏家王国卿(左)

保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珍赏》中介绍,明及清前期家具的黄金时代,其中除了继承宋代的优良传统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城市乡镇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加了家具的需求,而且改变了社会习尚,兴起了普遍讲求家具陈设的风气;二是海禁开放,大量输入硬木,使工匠有可能制造出精美坚固并超越前代的家具。这其中黄花梨、紫檀因其坚硬质密,色泽幽雅,花纹华美成为制造考究家具的首要材料。

王国卿对黄花梨的情有独钟,在上海收藏界是出名的。在上海书城现场,他也带来鹿角椅、交椅、平头案等一批珍贵的明清黄花梨家具。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在古代,并无“黄花梨”之名,只有“花梨”,早在唐代就收入《本草拾遗》:称“花榈(花梨)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后来冠以“黄”字,主要为了区别现在大量用来制造家具的所谓“新花梨”。

当他关注到黄花梨时,这种材料已经濒临灭绝,而紫檀相比黄花梨,当时价格更高,超过黄花梨一倍以上,也更为收藏界看好。“我的收藏原则是,物以稀为贵,紫檀以后还能购买,但是黄花梨以后可能就灭绝了,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去收购黄花梨。”王国卿表示,“另一个原因是紫檀是进口的材料,而黄花梨原产于中国,我想先把祖先留下的东西保护好。”如今,黄花梨的价格已经远远高于紫檀。

而在一次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他发现黄花梨的花纹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相似之处。“对着黄花梨的台面拍一张照片,其灵动变化的花纹和线条,能让观者想象到中式山水画。”为了让人们体会这份神奇的巧合,他特意在书中将黄花梨的纹理与山水画并置展示。

黄花梨制成的宝座三件套

古典家具的魅力穿越时代,重新闪光

在流传至今的成语中,也有不少关于家具的故事。例如,成语“举案齐眉”“案无留牍”,两个“案”是否同一种家具?王国卿介绍,两个成语产生的年代相差千余年,前者的“案”指的是托盘,后者的“案”近似于今天的办公案、书案,由前者演化而来。

而人们常说的“头把交椅”,其实原型是汉代的马扎。“马扎是可以直立的,在宋代,有人为它做了一个圈,再添一块背板,就变成了现在所说的交椅。”在古代,交椅是行军打仗时最高首领所坐,所以有了“头把交椅”的美称,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场,王国卿也带来了不少珍贵的明清家具,一张被拆解打开的清代紫檀席面圈椅尤为引人注目,月牙扶手、靠背板、后腿、连帮棍等自上而下、一一陈列,明榫、暗榫之间交叉结合。另一侧摆放的鹿角椅,则是清代特有的产物。王国卿介绍,“据说乾隆皇帝喜欢狩猎,每次狩猎回来都会找人做一件百里挑一的鹿角椅,工艺非常复杂。鹿角的粗细、高低都要经过挑选,所以又说这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坐具之一。”

明末清初的家具追求简约、典雅、雍正,乾隆时期的清式家具则转以华丽、繁复为美。从产业发展而言,明清形成了若干商业性的家具生产中心,它们各自呈现地域的特点,“苏作”“京作”“广作”闻名遐迩。若是纵向比较,清式家具较多吸收了西方的造型手段,图案喜新求异,装饰上重视雕工、多镶嵌,其他地方性的特点也更为突出。

明清两代的家具行业,依靠着新兴市场趋势乘势而上,也受到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的影响与激荡。“学而优则仕”的官宦,需要艺术提升生活品质,挤不进科举通道的大批失意文人,也同样追求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并会将更多时间、精力、才华,转投到艺术创作中,催生、带动明清艺术的新趋向。实用性的家具,成为除了诗、书、画、印等之外,展现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当文化传承成为新世代的风尚,古典家具的魅力便在拂去尘埃后重新闪光。”王国卿说。

清代紫檀席面圈椅

    责任编辑:陈诗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