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01年播出的刑侦剧,放到今天依然是“爆款”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五一档两部片票房露出逆袭之势。
《悬崖之上》,反超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扫黑·决战》,上升至单日票房前三。
为什么?
不仅因为档期内口碑跑赢,而且它们都有一定“主旋律”背景。
有没发现。
近几年每逢重磅档期,总会有一两部主旋律电影拔尖,无论口碑还是票房。
“主旋律商业化”。
这个词盼了多年,我们终于看见希望?
不对。
20年前也有一部,带着主旋律内核,成为走进大街小巷的“爆款”。
小长假最后一天。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
重温当时的激动与惊诧——
重案六组
2001年播出的刑侦剧。
说它火了整整20年,并不过分。
用现在的话说,妥妥“流量之王”——
收视率不用说。
20年来,《重案六组》重播三千多次,是重播最多的国产剧之一。
△ 这可是2009年的数据
“下沉市场”,也能拿捏。
全民追剧不算什么。
——连逃犯都追得津津入味,才是本事。
主创们曾在访谈节目上回忆:
饰演组长张一民的张潮,因为第一部《重案六组》名声大振。拍摄第二部时在警队体验生活,跟着刑警去破一个碎尸案。
当张潮一身警服出现在抓捕现场。
嫌犯看见,第一反应,不是惊慌,不是挣扎。
而是下意识地喊了声:
组长?!
更绝的,是“嗑CP”。
疯魔程度不输现在。
第二部出现的杨震和季洁,本是普通同事。
却因为剧中互动暧昧,台词撩人,硬是被cp粉暗中锁死。
△ 《鲁豫有约》上展示粉丝制作的“同人”结婚照
甚至,倒逼官方给了两人一个“HE”。
20年后的今天,Sir想回顾它的经典。
更想聊聊,它在当年,为我们展示出主旋律题材的哪些空白。
总结三个字——
它的奇。
它的黑。
它的恶。
01
奇案也是真案
“刑侦剧”,是国产剧少有的特色类型。
无严谨定义,也无固定模式。
但Sir心里有“标准”——
画风朴实,海报惊悚,案件必须真实。
它区别于“悬疑剧”。
因为这里没有故弄玄虚的线索,没有高智商的主角光环,更没有过度理论性的精密布局。
只有对于“警察”这一身份,不抬高也不贬低的临摹。
《重案六组》的故事,就始于平视。
五位主角,三位骨干,两位新手。
北京某区重案组,女警季洁(王茜 饰)、男警大曾(李诚儒 饰),带个神枪手江汉(董勇 饰),和两个大学生新手白羚和黄涛。
案件,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破尺度”。
开局第一案:
8名年轻女学生被砍杀。
尸体遍布房间各处:卫生间、客厅、卧室……
手法极其残忍:
别说新人了,连从警近二十年的大曾都被这血腥味恶心到。
而案件动机却极普通。
邻居见八位女孩子年轻漂亮,心生歹意。
从窗户翻进阳台,本想实施侵犯顺便抢劫,却被起夜上厕所的姑娘发现。
一情急,刀出血涌。
姑娘被刺,声响引来室友。
还来不及反应,又一刀,再一刀……
就这样。
从卧室到客厅,凶手从惊慌到麻木。
一时邪念,发展成牵扯八条人命的重案。
第二案更加丧心病狂。
凶手持枪见人就杀:
酒店、银行、路上……
服务员、经理、保安、警察……
人挡杀人,最后连续杀害17人。
结果,这位阎王的落网竟然异常顺利。
江汉和白羚扮成片警,进入屋子,双方的枪都顶着火,千钧一发。
但悍匪母亲一声招呼——
人家直接放弃抵抗,乖乖跟警察走了。
离奇?残忍?
都有。
不过不是编的,以上案件都是真事。
第一案,取材自99年“石景山八女凶杀案”。
第二案,原型是悍匪白宝山。
流窜三省,作案必杀人,群众、军人、警察、同伙,屠杀15人,抢劫140余万元,狱中还杀了两名犯人。
别急着惊讶。
Sir再告诉你两个数据:
这样的案子,《六组》共出现60多件。
改编自真实案件的,据导演徐庆东说,80%。
真实的血腥,还只是入门。
《六组》里更让人目惊口呆,还是那些充满奇情的伦理大案。
第三部里一个案子,Sir至今印象深刻。
母亲亲手烧死自己孩子。
为什么?
凶手父母双亡,幸好遇见待她如宝的老公。
为了不让两岁的女儿分走老公对自己的爱,放火烧死亲生骨肉。
这都不是离奇了,是癫狂。
△ 刘天池每当次当导师,这段就会被翻出来
还有,第四部里最臭名昭著的冯立。
当年绝对的“热搜人物”——
只因为姐姐一家对他太“抠”,下狠手杀死带他来城里挣钱的姐夫。
然后,又为堵住姐姐的嘴,放火烧死了姐姐母子俩。
最瘆人的是,被抓时,冯立毫无所谓、嬉皮笑脸。
仿佛杀的不是自己的亲姐姐一家,而只是碾死了一只蚂蚁。
△ 说的是姐夫的尸体
奇、诞、惊。
总之——
《重案六组》血腥和奇诡的程度,都碾压现在大多数国产恐怖片。
可只有这些吗?
它用尺度撑开的,不仅是刑侦案件里猎奇的惊世骇俗。
而是千禧年间,一幅生动又唏嘘的浮世绘。
02
黑幕也是现实
必须承认,《六组》不是绝对“真实”。
如果让真警察去看这剧,毛病一大堆。
比如,特警、武警的活都让重案组干了啊,一个区怎么会发生那么多凶杀案啊,操作不规范啊……
《六组》用对“案件真实”的浓缩,以折射更多的“社会真实”。
千禧年间流行的热点,在《重案六组》里都能找到影子。
2000年亚洲杯,国足小组赛精彩地战平卡塔尔队;街边到处可见“刮刮乐”;陷入疯狂的民间科学家;
还有刚刚兴盛起来的夜生活标志:洗浴中心。
真实还在于对国人心态的洞察。
一代人的迷茫和欲望,全藏在一桩桩看似离奇的罪案里。
曾参与过第四部编剧的余飞就说,他们写剧时有要求:
每个案子都得带点热点和社会议题。
00年代伊始,社会在讨论什么?
以及,社会又在疯魔于什么?
一桩赌球案。
亚洲杯,一行人去抓赌球,上面下来“政治任务”,让当地媒体也跟着。
媒体、警察、嫌犯,不同身份。
可所有人的目光里,都装着那个让人揪心的“球”。
车里,摄影师带俩电视,一个拍摄。
另一个,嘿嘿,看球。
得等球进了,赌球双方开始交易,才好人赃并获。
到真正抓捕。
大庄家被摁在地上,听到进球了,还不忘抬头看一眼。
一个球,可以滚出激情,更能滚出利益与贪婪。
就这一个小动作。
《六组》用群众的集体记忆,把到了时代的一丝脉搏。
而罪案主角们,也囊括社会里的上下九流:
大款、知识分子、农民、混混、卖淫女……无所不容。
00年代的中国,社会财富急遽膨胀,新事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这是一个激进又浑浊的时代。
比如,有小人物的失控。
第一部有个受害者,在街边抽刮刮乐中了头奖,接着被“杀害”在家。
图财害命?
没那么简单。
他外号“耗子”,胆小如鼠。
一朝发达后,撒泼的前妻、欠债的亲戚,全都盯上他。
为逃避,也为自己能安安静静独占奖金。
这家伙想了个馊主意——
利用自己在血库工作的职务之便,偷了几袋血洒在家里,制造“假死”。
最后,此人被发现捆着50万现金疯疯癫癫地走在公路上。
直到被捕,还满心满眼地只有那50万。
这里,还有底层人的荒诞。
一位民间科学家,闯入银行用假炸弹和假枪“拿”了五万块。
路上跑得匆忙,摔了,同时摔出来的还有钱和枪。
被三位“农民工”看见。
三人见钱眼开,直接给抢了,其中一人,还因分赃不均杀了同伙。
不是什么大案,台词却总结得精准:
狗咬狗,一嘴毛
更细思极恐,是抓捕过程。
抓这几个农民工时,大曾带江汉去了洗浴中心。
江汉疑惑。
说自己是农民出身,他们有了钱,肯定会先回去盖房子、娶媳妇……
大曾笑话他:
你离开农村太久了。
接下来的剖析,一针见血:
现在穿皮鞋的都是农民
穿片鞋的
不是艺术家就是有钱人
讲究的是舒坦,懂吗
这是金钱对穷人的异化,也是浮躁的时代症候。
你说这是抹黑农民工?
抱歉。
要说“抹黑”,《六组》绝对一视同仁。
高智商的,博士。
他能因为嫉妒,生生砸死同寝的少年手足;
有名望的,企业家。
科技界新秀,形象被印在杂志上,因为当年一次嫖娼的黑料被勒索。他老爹怒杀勒索者,到头来,儿子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前途,却毫不关心老爹的死活。
老人,《六组》也“黑”。
用收藏的邮票诱骗少妇,最终被人家丈夫报复杀害。
可笑的是,调查发现,“邮票”乃山寨……
不仅黑小人物,大人物也没放过。
官商勾结、官官相护,剧中全部大胆揭露。
一件关于房地产商与官员勾结的贪腐案,案子简单,罪证直接上报。
上报之后呢?
涉事主任被杀,涉案公司一夜消失,线索全断。
显然,一个小小的主任不可能有这么大能量。
再往上查?
得了吧。
办事处那个案子
命令咱们封案了
连粗枝大叶的江汉都知道:
该躲的躲了
该抹的也全抹了
接手吧
猴年马月见
好家伙。
这哪是北京,这是哥谭啊。
没办法,刑警的工作就是和形形色色的犯罪打交道,目力所及,全是犯罪。
罪案里,只有邪恶吗?
不对。
罪案只是一面棱镜,它折射出人性的真,更折射出人性的善变。
所谓“绝对的恶”。
是所有人性中“平庸的恶”的叠加——虚伪、懦弱、贪婪、恐惧、羞耻……
《六组》不分大小,一概囊括。
这才是它最难得的“真”。
03
恶人也是常人
编剧余飞曾揭秘《六组》的创作。
模仿美剧,原则有二:
一、节奏必须紧凑。
一集两个大案,得完整、得重大,杀人放火强奸抢劫……
二、以警队成员的视角展开。
什么意思?
《六组》表现的是警队的整体智慧与协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Sir已经说了很多,从罪犯视角看“真”。
这段,Sir想从警察的视角看《重案六组》的“真”。
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真实警察办案,肯定不会像影视化作品里出现记忆宫殿,或者靠某个天才的个人才能。
线索,都是日复一日,靠脚走出来、靠嘴问出来、靠耐心筛选出来。
《六组》里,虽然也有主角灵光乍现的时刻。
但多数案件,靠的还是最朴素的走访。
他们曾在13万份寻呼里找到有用的线索,也曾因为一段笔迹,去对比成摞的信件。
真实的展现,来自真实的体验。
《重案六组》开拍前,主要演员都曾在警队体验:
演田蕊的孙菲菲,在警队给女嫌疑人搜身;
张潮最莽,出现场过于激动,还给破坏了现场;
剧里的警服都是公安局出面给量身定做的。
他们不光学了警察的衣着标准、拿枪手势。
还把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给学了来。
破案间隙,你还能看见许多日常对话:
在这些老伙计里,Sir最喜欢还是李诚儒演的大曾。
和那些伟光正的警察形象不一样。
他有匪气——
抽烟喝酒说脏话,能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也能跟妈妈桑谈笑风生。
教导后辈时:两人去追一个小混混,新人小年轻下意识想去拽。
大曾却直接让他踹。
还教他:
办案子就不能有好心眼儿!
最体现大曾匪气的,是这一段。
大曾路遇一个刚越狱出来的大哥“钢蛋”。
钢蛋拔枪,局面占优;
大曾手无寸铁,时处劣势。
但从两人神情看,却正相反——钢蛋慌乱,大曾却老神在在。
Sir说大曾“匪”,说的可不是他坏心眼儿。
而是骨子里对强势的挑战、对兄弟的义气。
大曾面对对方,还演个摸枪的动作,挑衅。
对帮他说话的曾经犯人,又是最简单直接的兄弟义气。
△ 要不是保护朋友,大曾不会占下风
同时,大曾也有正气——
兄弟胡刚被怀疑与黑社会有联系,大曾一万个不相信,多次和队领导大闹。
最后证实,胡刚确实是一把“保护伞”。
本来队里想悄悄瞒下,以保住胡刚遗孀的烈士家属待遇。
悲愤、难受,怒其不争,却没有挣扎。
大曾最后还是上报了情况。
公正、信念,是大曾的执著。
也正是作为一个警察,最高的追求。
大曾的正气与匪气。
正是《六组》对“真实”的尊重——
以用展现“人”的弱点的方式。
去展现警察这一职业的坚硬。
正是这种尊重,让《六组》填补了主旋律刑侦剧,长久的空白。
Sir说完了它的奇,它的黑,它的恶。
还有一点没说。
它的“人味”。
现在翻开《六组》的豆瓣页面,最多人讨论的,不是奇案,尺度,血腥……
而是剧中出现过的“日常对话”。
警察与犯人的“打趣”。
犯人对警察的“玩笑”。
以及,警察与警察之间的感叹。
我们总是遗憾于主旋律作品中的刻板与空洞。
那我们如何消除空洞?
如何避免宏大的叙事,吞没那细微末节处的动人?
答案,可能就在这简单的对话里:
比起急着去索取。
先静下心来,去日常中“得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
原标题:《破完国产尺度,它终于还是被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