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最霸气偏科生:物理5分学造飞机大炮
近日,一则热搜“本论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引爆网络。
本以为又是下一个“翟博士”,没想到点进去一看。
“原来是他呀,打扰了,失敬! 失敬!”
他是谁?为什么会让众多网友顶礼膜拜。
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上海大学前校长,“三钱”之一的钱伟长。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文学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从大学教授到锅炉厂工人,顺逆交替,宠辱不惊,拳拳爱国之心贯穿始终。
比起现在的明星、网红,他才是大国顶流,值得追捧。
01
文史满分进清华
为国强大学物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钱挚是当地著名的教育学家,叔叔钱穆是一代国学大师。
他从小熟读经书,《春秋》《左传》《史记》等文学名著烂熟于心,父亲还规定他每两天就要写一篇作文。
等到他正式上学时,不料赶上长期的军阀混战。
不得不经常被迫休学在家,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真正读书时间不足5年。
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钱伟长也身患疟疾、肺病、伤寒,只能靠叔叔的接济来完成高中学业。
1931年6月,钱伟长一口气考上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所顶尖大学。
他在考清华大学的时候,仅仅用了45分钟,就完成了入学考试题目《梦游清华园记》,这篇赋让老师觉得“改无可改”,直接给了满分。
历史考的是偏门的《二十四史》,要求回答出名称、作者、卷数。当大多数学生都一筹莫展时,钱伟长凭借深厚的文史学功底,完整答出所有问题,再次获得满分。
就这样,他以文学历史满分的成绩破格进入清华大学,虽然他的物理只有5分,英语更是考了0分。
本以为文史成绩这样卓越的他,会走一条像鲁迅那样的文学报国路。
但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命运。
人生中或许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会改变既定的前途,抑或,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勒令张学良不做抵抗,理由是“敌人有飞机大炮,我们打不过”。
这是一个民族耻辱,深深激怒了热血青年钱伟长。
“我听以后就火了。没有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抱着这样朴素的爱国情怀,钱伟长既然决然放弃历史,改学物理。
对于一个物理和英语基础极差的学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但是既然国家需要,钱伟长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更不用说改学专业。
决定之后,他跑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办公室软磨硬泡,持续整整一个星期,吴主任终于被他的爱国热情打动,同意他入读物理系,但要求是期末各门功课必须考70分以上,达不到就乖乖回去学历史。
对于钱伟长来说,只要有一丝机会,他就会拼命抓住。
为了学好物理,这一年时间,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晨5点就到科学馆去背书,非常用功。
皇天不负苦心人,第一个学期,他的物理各科成绩竟然都及格了。
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物理系最优秀的学生了。
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钱伟长知难而进,主动突破自己的薄弱学科,完成从入门到精通的飞跃,这是多么真诚的“赤子之心”。
这是真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需要什么专业,他就读什么专业。
02
纵有千万金
我始终是中国人
1939年,新婚刚三周年的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他在导师辛格的指导下,用50天的时间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发表在世界飞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
这本文集的二十多位作者都是当时全球力学界最权威科学家,其中就有爱因斯坦、冯密西斯等人,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学者。
年轻的钱伟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赞赏,也刷新了当时西方科学家对中国人的认识,奠定了钱伟长在国际力学界的新锐地位。
1942年,他师从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研究,成为继钱学森和郭永怀之后,卡门的又一位中国弟子。
那时他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院的研究工程师,在二战期间成功帮助英国伦敦免遭德军轰炸。
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里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称赞道:“美国青年是真厉害。”他不知道的是,这个青年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科学家钱伟长。
在科研上,成果频出,在国际上,享受赞誉。钱伟长如果继续留在美国,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抗战结束后,钱伟长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
他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频频受到导师和同事的阻碍,最后他只好一遍遍诉说对亲人的思念,才得以探求的名义偷偷回到中国。
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由于当时正处于国共内战特殊时期,物价飞涨,钱伟长每月14万元的工资,只够买两个暖水瓶,再加之新添一女,入不敷出,生活异常拮据。
为了生活,他不仅在清华上课,其他时间还跑去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
两年后,美国给钱伟长来信,信上说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发展较快,希望他回去复职,携全家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
一边是饥寒交迫的环境,一边是优渥的生活与高端的科研环境,钱伟长陷入了挣扎。
思量再三,他决定去美国领事馆办理签证,在填表时,前面还是一路顺利,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他斩钉截铁地写了一个大大的“NO”。
之后转身离去,拒绝赴美。
他说,“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
此后,他与钱学森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又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还设计了北京最好的液压机床,研制出多项指标超过国际水平的锌-空气电池,并协助建立了锌空气电池厂,还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
即使钱伟长个人生活拮据,他始终不背弃自己的祖国,不舍一颗中国心。
钱老的一生一直践行他的拳拳爱国心,他一生中做过许多事情,无一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不管是弃文从理,还是放弃美国生活。
国家在他心中始终是第一位,个人利益得失皆可忽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祖国不管贫穷还是富裕,始终是自己的祖国,这是刻在基因里,无法改变。
03
一心为国培英才
终身不计得与失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加速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
但因为某些原因,钱老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锅炉厂成为锅炉工人,虽说不能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发光发热,但是他仍淡然处之,将当工人视作报效祖国的事业。
钱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沧桑,但他从未被任何困难打倒,只要爱国的心不灭,到哪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文革结束后,年逾六旬的钱伟长迎来了新生,回归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岗位。
接下来的十多年的研究领域,他横跨了无数专业,涵盖环壳理论、有限元等各方面,只要祖国需要,他就研究,因此被称为“万能的科学家”。
198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70岁高龄的钱伟长欣然应允。
为国培养人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育理念传承下去,这是历传千秋的好事。
1994年4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成新的上海大学,当年5月27日,举行成立大会,钱伟长任校长,是当时最年长的大学校长。
那时候的上海大学,本地人瞧不起,全校的学生加起来都没有一千人,所以人们嘲笑它是“四等大学”。
但是钱伟长不服,上海大学一定要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学。
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后,他立马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拆掉四堵墙”,即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拆师生之间的墙,拆各科系之间的墙,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他希望大学是开放的大学,各个方面的壁垒都应该被打破,学生应该自由发展。
钱伟长还在上海大学建立了灵活的办学管理模式,形成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和导师制为核心的特有教学管理模式,开教育先河。
他不赞成把教学和科研分开,强调老师们不能一门心思搞科研,写论文,而要多上课,了解学生的想法。
“不上课就不是好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科研”。
他对老师提出严格要求,是希望能培养出全面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祖国建设输入更多人才。
2005年,93岁的钱伟长在上海大学毕业典礼上曾对学生们动情呼唤“你们说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说完老泪纵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在钱老身上深刻映现。
钱伟长在生命的最后27年,感情与心境都与上海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新建校舍,关爱学生生活,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参加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
他对上大的贡献和影响,实在是深远,用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筑起上海大学的灵魂。直至今日,上海大学的师生还在追忆逝去的老校长钱伟长。
上海大学在钱伟长的带领下,已成为上海市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大学、双一流大学。
2010年,98岁的他与世长辞,也给世人留下累累硕果。
当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对他的一生进行生动的写照。
不管人生经历了多少变化,他始终践行自己的承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在钱老的一生,从来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一直在为着中国的强大的努力。
青年时期,弃文从理,这是一种艰难的决定,但是在当时国家科研实力落后的情况下,理科对国家的强大意义更加重大。
人到中年,遭遇不公待遇,但是他始终不忘祖国,不忘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研究,提升中国科技实力。
到了老年,为了教育事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一生无悔入华夏,为国强大献终身。中国这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才有今日之强大,他是中国的顶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原标题:《“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最霸气偏科生:文史满分进清华,物理5分学造飞机大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