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虚无主义”又燃战火,人民日报:坚持唯物史观

澎湃讯
2014-06-29 08:0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报道称,只有将实事求是精神运用到党史国史研究中,才能洞察历史真相。  CFP 资料


        如何书写历史,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辩论再度升温即是明证。

        今年4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北京大学梁柱教授的一篇访谈录,题为《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首述“当前”翻案“、”重评“之风大行其道”,然后以我近年来的蒋介石研究为证,其中说:“有学者在美国看到了蒋介石日记,就认为可以据此认识一个真实的蒋介石,甚至据此可以重写中国近代史。……”

        此文被认为直指史学家杨天石。杨天石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二十余种。

        6月21日,杨天石在《经济观察报》发表长文《我为何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对梁柱的批评进行了回应,批评梁柱“不能乱扣政治帽子,轻率地将学术问题往政治问题上牵扯;也必须根据事实,讲清道理,不能按一己需要改动史料,虚构、制造批判对象。”

        由此,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争论重新成为热点。

        6月29日的《人民日报》“理论版”上,也集中刊登了3篇有关历史研究的文章。

        为纪念《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高翔发表题为“始终引领当代中国史学的前进方向”的文章。

        文章强调,以现在的标准看,尽管当时我国史学包括《历史研究》本身,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方面曾出现过教条主义等种种失误,但毕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崭新学术话语体系。这是新时期中国史学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始终是当代中国史学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其最有价值的学术个性。

        高翔还声称,片面推崇考据、淡化理论、否定规律等现象,在史学界有所蔓延。一些所谓新方法、新理念,浮华多于实际,没有也无法重写历史,反而将历史搞得支离破碎。史学界对历史细枝末节的斤斤计较、纠缠不休,往往遮蔽了历史的真相。事实上,考据学不等于历史学,碎片化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面对异常复杂并且充满变化的人类社会,人们不禁要问:资料是否等于历史?“事实”是否等于真实?史料罗列难道真可以代替理论概括?细腻入微的盲人摸象真可以让我们获得大象的全局甚至发现其内在规定性?

        高翔在文章中称,碎片化的结果必然是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珠玑,甚至用精心挑选的资料碎片歪曲和篡改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如果人们忘记或漠视规律这一最终关怀,试图用碎片叠加的方式重塑历史,那么,其着力愈多,离作为一门科学的史学的本质追求愈远,最终会迷失在由大量资料碎片组成的汪洋大海中。

        他写道,中国史学界在服务现实方面走过不少弯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影射史学,粗暴地践踏了历史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学术尊严。但问题在于,以史经世和庸俗史学是完全对立的。影射不是经世,奉承、迎合也不是经世,为一时之需别有用心地歪曲、篡改历史更不是经世。

        同时,《人民日报》在同一版面还刊登消息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陈云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与会者围绕研讨会的主题“陈云与党史国史研究”进行了交流。

        报道称,我们应将陈云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运用到党史国史研究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不盲从,才能洞察历史真相;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有正确的把握;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