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炜:通过八个关键词,为文学和人生“解码”
4月29日,作家张炜携新书《文学:八个关键词》,与洪治纲、陆春祥、潘向黎、蒋蓝、来其、白马等学者、诗人、作家一同做客浙江舟山岛上书店,与读者们畅聊“文学的关键词,人生的关键词”。
《文学:八个关键词》源自张炜的文学课讲义。他从四十余年的创作经验与海量的阅读心得中提炼出的八个关键词:童年、动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惧、困境。这八个关键词,于创作者是文学实践探索中绕不开的母题,于阅读者是解读文学直抵心灵深处从而引起共情的密钥,亦是人生关乎生命、成长、存在与心灵之道的八个关键词。今年1月,《文学:八个关键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观出版。
张炜表示,比起十年前的《小说坊八讲》,这本新书较少谈及写作的技法。“有时我们的文学创作与理解出了问题,并不是因为局部的技术,而是对与文学有关的一些大问题想得还不够。对我个人来讲,尤其如此。所以我就想超出局部的技术问题,和大家讨论一些看起来遥远,但实际上跟文学不可分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讨论,不思考这些问题,创作是走不远的。”
洪治纲直言《文学:八个关键词》是他心目中的中国式“诺顿”书系。“张炜从一个独特的视域出发,试图解决我们在文学研究、文学阅读、文学写作中经常面临的核心问题。”
张炜
《文学:八个关键词》
抵达人的各种可能性
洪治纲认为《文学:八个关键词》首先是一本有关哲学的书,因为张炜讨论的是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关系,譬如童年记忆对于人生的规约,其实是所有人毕生在面对、揣摩和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比较深的感受是,张炜在这本书中掏出了赤诚之心。它想解决的或者说是想展示的,是一个作家内心如何超越我们个人的写作惯性,如何去表达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以及可能性状态。”在洪治纲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它触及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甚至延伸到各种可能性的关系之中。“只要人类的思想没有边界,文学都可以抵达。”
此外,洪治纲认为《文学:八个关键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张炜创作中的某些精神内核和审美理想,尤其是张炜对于社会、现实、历史、自然,包括对所谓“现代性”或者说“文明”问题的独特思考。“我今天还跟张炜说,《独药师》特别别致,在他的作品里很少见到,这也体现了他个人写作的超越。但是回过头来细想,其实《独药师》骨子里还是离不开他在八个关键词里所隐藏的诸多思想密码,比如‘恐惧’,比如‘困境’……所以我想,这书也是揭示张炜整个创作特质与秘密的一把钥匙。”
蒋蓝以“诗性与发现”形容《文学:八个关键词》的两大核心。他认为,在张炜的叙述结构里,诗性大于诗意,诗性高于诗格。他的诗性是诗、思、人的三位一体。“也可以说,他的诗性不是纸上的文学,而是超越了文学、美术,抵达了更高的东西。如果仅仅是指导大家去写作——我想这一定不是张炜写这本书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在于,让更多人通过这本书,通过文学这个探照灯,去照亮人生。”
至于发现,就像纵目之神的“第三只眼睛”,在蒋蓝看来构成了张炜穿越纸上文学、投身于天地大文学的气势与格局。“我们要用一种更宽阔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文学,修辞是远远不够的,那也绝不是能展现今天作家技能的东西。把文学和人生打穿,我想这可能才是张炜写这本书的良苦用心。”
活动上半场
打开一份认识文学与世界的方法和路径
陆春祥认为,这本书的代入感极强,能让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那些与自身经验相结合的地方。比如第一章“童年”,第8页引了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初生的孩童,他看见荒原,就成为荒原,他遇见玫瑰,就成为玫瑰。”陆春祥正好在一篇刚写完的文章里引用过这首诗,这篇文章一万多字,是写孩子成长的,正好应了《文学:八个关键词》中的前两个——“童年”和“动物”。“我相信,不仅仅是我,许多人对童年和动物都有极深的印象。虽然巧合,却正好印证了张炜归纳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写作者。”
陆春祥表示,无论对于写作者还是文学爱好者,《文学:八个关键词》都提供了一份认识文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路径。“任何一个人读了这本书之后,都可以回去写一篇‘文学关键词’,不一定要八个,可能四个,可能两个,又或者一个,一定有与你经验和积累打通的地方,这是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体会。”
来其表示,这八个关键词打通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一个新通道。“读这本书,你会感到它从每一个维度深入体味和思考,会感到它确实不仅是张炜对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总结,而是他把个人经验放到整个文学创作普遍性规律的高度来梳理和揭示。这一点,我觉得与我们以前看到过的文学理论书籍有很大的区别。”
活动下半场
既有交响乐式的雄浑,又有古琴似的清澈
潘向黎眼里的张炜既有交响乐式的雄浑,又有古琴似的清澈。“作家的其人其文,有两个大的分野:一类比较优美、高雅、有古典情怀,但比较纤细,不具有交响乐的辽阔、宏大与雄浑;另一类就像交响乐,像野地里的生态,丰富而有力,但同时泥沙俱下,有一种杂乱的感觉。这两类的优点几乎很难调和,就像硬币的两面,正面是优点,翻过来它就是缺点。作家的写作大致如此。”
“但是我觉得也有例外,我们有极少数的大作家,就像张炜。张炜大在哪里?不在于他庞大的创作体量,而是他的思想能够飞起来,那么刚才说的两路优点他就都具备了。”潘向黎说,张炜还有一种作家的超然和骄傲,他清楚当下的市场需要什么,但他不以为意。“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大作家是对所有写作者的一种激励。”
蒋蓝还发现《文学:八个关键词》多处论及俄罗斯文学,坦言俄罗斯文学对于他和张炜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俄罗斯这个地方,源源不断地提供一种雄狮般的、可以抗击命运的力量。”
“我有时在想:当回荡在俄罗斯文学深处那种忍耐、博大、苦难、坚韧,还具有雄狮般的反抗精神,与来自齐鲁大地的温和纯朴之外,更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刚烈气质,如此对撞生成出来的张炜式理想主义,恐怕才是我们阅读张炜的莽野、张炜的独立、张炜的雄浑之所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