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上海都市计划”记录70年前社会精英对上海的美好规划

澎湃记者 石剑峰
2014-06-24 18:2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海江湾地区有着一系列民国建筑和以“国”字、“政”字开头的路名,它们为1930年代的“大上海计划”留下了些许遗产和痕迹。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最后因为1937年淞沪抗战被迫停止。但不为人知的是,就在内战爆发之际,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三易其稿为上海全行政区的未来50年,做了详细的市政规划即“大上海都市计划”。“大上海都市计划”1945年10月启动,1946年完成初稿,1949年6月完成三稿,1950年经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批准,特予刊印三稿。

        “大上海都市计划”最终只留在图纸上并没有时间实施,因而最后只为上海史研究者、城市规划学者知道,并作为研究参考的对象。这批“大上海都市计划”稿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保存了60多年后,经该院整理编辑,日前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完整出版,分上下两册,其中下册为影印本。这些档案记录了60多年前上海一批社会精英对未来上海的美好规划和想象,他们为未来几十年的上海规划好了铁路线、港口、机场、城市铁路、高架、高速公路等。上海目前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即面向2040年的“2040城市总体规划”,60多年前“大上海都市计划”依然能给规划者提供些许参考。

 “为将来的新上海留下规划”

        “大上海都市计划”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战后上海的重建和复兴,巩固和发展上海在全国的作用地位,当时的上海市政府设立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编制了“大上海都市计划”。1946年8月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当时共有委员28人,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任主任委员,工务局局长赵祖康任执行秘书,其他成员来自于建筑、金融、工商、政法界,甚至还有医生。吴国祯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先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战后上海都还没有恢复,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远大的计划?吴国祯的回答是:“本人觉得,即使为复兴工作,也要先确定今后都市建设标准,规定大纲及目前施政准绳。如全市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区、码头区等,当然有天然条件,但区划必须有规定,而后施政方有办法。若谈到花园都市,那末更要有计划了。外界以为都市计划为纸上谈兵,事实上并不如此。”

        从此这个委员会存在了3年,1946年底初稿完成,1947年二稿完成,1949年5月上海解放,委员会并没有随旧政府倒台而自行解散,一直坚持到1949年6月三稿完成。“对他们的工作,陈毅也是肯定的。因为未来上海还是要发展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栾峰对澎湃记者说,“从一开始,这些专家很明确,就是要立足长远,就是为上海,不是为哪个党派,也不太在意政局变化,而是要把事情做好。所以到1949年,他们还在做,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为将来的新上海留下规划。所以在1949年的时候,大家还在赶。”

李德华:我当时只是一名技师

        栾峰教授的老师李德华先生当年就曾参与到“大上海都市计划”中,90高龄的李德华先生还为刚刚出版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写了前言。李德华先生曾回忆他在“大上海都市计划”里的角色:“我是作为技师参加这项工作的,相当于现在的技术员,在工作中主要承担助手职责。工务局里具体参与大上海都市计划工作的只有我一名技师……我和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列席讨论会,由我负责英文记录,另一位负责中文记录。第二天上午,由我对前一天的讨论内容进行整理。下午,参加协助工作的来自圣约翰大学的高年级工读生会赶到工务局,他们约有7-8人。由我带领他们,根据前一天专家讨论的要求,进行具体的绘图等工作,供当天的专家讨论使用。”

        栾峰对澎湃记者说,当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专员钟耀华先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联络工作,招募了许多人才去为“大上海都市计划”工作,李德华先生就是由钟耀华先生招募进去的。钟耀华先生和李德华先生后来都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李德华先生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4年该校开设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课程,所以圣约翰大学与“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关系极为密切。圣约翰大学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的教授者是德国人鲍立克。从某种意义上,鲍立克主导了“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栾峰说:“鲍立克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李德华先生当年实际上也是鲍立克在圣约翰的学生,李德华后来离开委员会后,就去了鲍立克的事务所工作。”

        鲍立克的城市规划课程当时是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一门课,后来就随建筑系整体搬到了同济大学,钟耀华和李德华两位先生也就都到了同济大学,成为该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一方面,鲍立克主导的‘大上海都市计划’留了下来,另一方面,他在圣约翰大学的课和那些学生也传承了下来。”栾峰说,“李德华先生是很肯定鲍立克的,核心技术方案是他定下的,他在‘大上海都市计划’中的影响真的很大,他代表的是德国的传统,也就是包豪斯的传统。”鲍立克于1949年10月离开上海回到东德(民主德国),在那里,他成为东德最重要城市规划专家。

与当时世界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和水平一致

        “大上海都市计划”是上海结束百年租界历史后首次编制的上海市全行政区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城市总体规划。“大上海都市计划”在分析总结上海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视野、区域的角度、客观的态度、严谨的方法,首次对探索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并系统引进了西方现代社会规划的思想。虽然最后没有实施,但其规划理念给上海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并对上海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计划区的面积及人口(数据包括农业地)。

        “在我看来,‘大上海都市计划’在当时是跟国际接轨的,跟当时世界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和水平是一致的。”同济大学教授孙施文对澎湃记者说,他举了英国在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是为战后的伦敦发展所做的,但它也不是只针对原有的伦敦这个城市,而是把规划放在更大的范围内,看未来发展的可能。大伦敦规划是对二战前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大集成,‘大上海都市计划’也有类似的作用,它把当时很多城市规划理念结合在一起,探索上海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比如人口预测、空间安排、城市内部的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两者的年份也差不多,非常类似。所以‘大上海都市计划’当时确实与世界接轨的,站在世界前沿的。"

        “大上海都市计划”与大伦敦规划不同之处在于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孙施文教授说,以当时中国的情况来看,工业革命还刚刚起步,所以“大上海都市计划”里有工业带设计,然后配套居住区,“这给我们很多启发,城市不该是大饼式的蔓延,而是有组团的有中心的,从邻里单元往外发展。”

        “大上海都市计划”第一稿完成的时候抗战刚刚结束,内战尚未爆发,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和上海并没有财力实施,另外,在当时行政规划上,青浦、松江、嘉定还属于江苏,但后来规划图是跨行政区划的,人口、财力、行政规划,这些当时都有过激烈争论。栾峰对澎湃记者说,“在我看来,大的规划还是要居于将来的统筹,而且就是要不那么切实际的,是未来的需要,所以这(大上海都市计划)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规划。可是现在看,当年规划里预测上海50年后人口超过1500万,被它预测中了。规划完成后10年,青浦嘉定松江就划到了上海了。”

        当时上海只有400多万人,行政面积是893平方公里,但最后做的规划是1500万人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没有1500万人的城市,他们的规划是为1500万人服务的。”上海市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玉鑫对澎湃记者说,这些专家对上海50年人口增长做了研究,综合前50年(1949年前)人口增长变化的规律,并借鉴了西方工业化进程的人口规模的变化,然后对上海人口规模做了预测。在张玉鑫院长看来,“大上海都市计划”用现代规划思想做了一个大城市50年的发展战略,而且还分解到整个城市各个肌体上,“就相当于我们说的详规,一个非常完整的总体规划,包括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程,为上海未来50年制定了完整计划。”

        “大上海都市计划”考虑到要尽可能避免纽约伦敦发展中的缺陷,张玉鑫院长说“它明确提出,不能采用美国那种跟着公路蔓延的方式,而是有机疏散组团式布局模式,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思想。”张玉鑫院长介绍,大上海都市计划从城市战略方面借鉴了大伦敦规划思想,比如大区域、环城绿带做法,但具体落地的时候又借鉴纽约的区划做法,当时还拿了今天新客站那个区域做了细分规划。

日光照度示意图。当时定出的日光照度标准是,每个房屋平均每天有6小时的日光照度。对于一单式房屋,一定要在每年中最日短的一天(冬至日)可能有4小时的照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