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听哀乐、写遗书、躺棺材,高自杀率催生城市“死亡体验”
在被称为中国“死亡体验第一人”的汤玉龙看来,这种死亡和重生的仪式感能刷新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记者曾亲身体验了这样一次“死亡”:上午,体验者们与多位心灵导师进行面对面的 “照镜子”,对自我人格进行剖析,也可以倾诉自己的郁闷。下午,在音乐和视频的指引下,体验者感悟生命的意义,触发临终的思考,写下遗书,并接着躺进棺材。不到二十分钟后,体验者就能推开棺材盖重生,并写下自己在“死亡”期间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汤玉龙说,这样的体验活动只是开端。目的是让体验者们卸下包袱,找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随后心灵导师们会制定针对性的落实方案,比如达成某个目标或对其某个方面进行改进。
事实上,中国大陆的“死亡体验”是舶来品。早在2009年,韩国、台湾地区等地就相继兴起不同名头的体验死亡活动。
在韩国,时年39岁的郑俊自创“棺材学院”训练课,每名学员支付25美元,就能体验一次死亡的滋味—包括写遗书、墓志铭到参加自己的葬礼。全程历时4小时。
郑俊确信,躺进棺材那一刻是对学员最大的考验,面对漆黑,他们将独自反省此生有何憾事。
“这可以让你放下一些事,之后感到精神抖擞,准备重新迎接生命,这一次不再有羁绊。”在郑俊看来,经过这一切,再从棺材中爬出来无疑是一次重生。
“死亡体验”在年轻人中迅速蹿红,在台湾甚至有医护专科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2009年,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首创死亡体验课程,这所医专在2010年获得政府部门500万新台币的补助,建构“生命礼仪实务教学中心”,除设有悲伤辅导、临终关怀、多功能奠礼堂等专业教室外,还有1间放置有10具特制棺材的死亡体验室,让学生完整体验死亡过程。
不过与带有自助意义的心理治疗不同,仁德医专的死亡体验课是为了“助人”---培养更具人文关怀的殡葬礼仪师。
仁德医专生命关怀事业科助理教授邱达能对媒体表示,学生躺在棺木中的模拟时间虽然只有10分钟,但是“真切感受过死亡,就会产生同理心”,对亡者、家属多一点尊重和关怀,也对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有助提升殡葬服务素质。
不管目的如何,前述实践者们都确信这种仪式感很强的体验活动能唤醒人们对生命重新思考。
回顾当年,死亡体验在亚洲地区的走红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彼时,金融危机风暴过境留下残伤。在曾经的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许多普通民众失去习以为常的稳定工作保证,失业与离婚率伴生,作为传统精神支柱的家庭分崩离析,人们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承受重压。2009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家中拥有最高的自杀率,这个数字是美国的两倍。
高居不下的自杀率引发社会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讨论和反思,标榜重生认知生命的“死亡体验”应运而生。
反观当下的中国大陆,或许也面临与韩国当年同样的社会困境。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流光溢彩的物质生活背后可能是荒芜的精神世界。
2012年上海首次进行的一次“居民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每5人中有1人患过至少一种心理行为问题和疾病,平均每8个市民中就有1人目前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
在知名心理专家,上海华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单怀海看来,人们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现有的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却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他告诉记者,大陆的心理咨询机构以院校和医院为主,然而以古典的精神分析治疗为例,过程复杂费用也很高,学校里几乎不能做,医院也不愿做,那么社会机构就随之进来填补空白。
“我国的心理咨询一直处于一种非职业化的状态,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单怀海看来,这与监管缺失有很大关系。“心理咨询行业管理究竟是属于医疗行业?还是心理学行业?还是社会行业?”国内现有的法规中并未这一从业人员庞大的行业作出明确。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诗强2013年的一项《关于加强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管理的建议》提案中写到,工商部门不允许注册心理咨询公司,他们只能是以教育咨询、企业咨询和商务咨询等名称打擦边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因此,出现了沪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的经营范围都没有标注心理咨询字样。
在单怀海看来,心理咨询公司为了增加服务会发明各种“游戏”,这可以算作操作性心理咨询的一种,比如死亡体验。但在他眼中,这更像是一个华丽的商业包装。
事实上,在国外刚兴起时,死亡体验便遭受到一些批评者的质疑。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太过恐怖,无益于解压;亦有人认为,在这个因竞争激烈和财务压力导致许多人轻生的社会,模拟丧礼无异是自杀手册。
韩国防止自杀协会一名咨询人员对媒体表示:“这可能令人产生幻想,认为另一世界的生活比真实人生要好。”
不过面对质疑,汤玉龙似乎很有自信。他表示,如今在上海的死亡体验,比以前的更细致,更符合人性,在形式上也更逼真。
汤更愿意将其定义为“带有心理咨询意义的产品”,而他的改造在于,体验之后还有长达21天的与心灵导师的互动与沟通。“让体验者自己选择心灵成长的轨迹和方式,这是探索自己心灵成长的开始,培养好的习惯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过令单怀海更担心的是,这种新“游戏”是否有理论基础?是否符合心理治疗的理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