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荣新江:粟特人来华贩卖人口,武则天因猎奇接受摩尼教

澎湃记者 钱冠宇
2014-06-23 12:0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6月14日下午两点,为配合著名摄影师尔冬强“一个人的丝路”视觉文献展的展出,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受邀在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一场名为“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的讲座。荣教授早年师从张广达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隋唐史、民族史、宗教史等学术领域皆有深厚造诣。

        “尔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在年初的时候邀请我到上海做一个讲演,其实我也不知道讲演的受众是哪些,但他说是一个公共讲演。我看今天不但有非专业的普通听众,也有从北京、上海、广州各地来的很多高手,其实他们每个人上台都能做非常精彩的讲演,那我在这儿就献丑了。”

        这场讲座吸引了不少专家,据笔者了解,在座的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段晴、北京大学历史系朱玉麒、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孟宪实、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罗丰、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复旦大学历史系余欣、孙英刚,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徐文堪等诸位先生。在众多“高手”面前,且看荣先生如何为公众讲解“丝绸之路”,下面是澎湃记者对讲座内容所做的整理(未经主讲人审核)。

明嘉峪关把敦煌变成放牧之地

        丝绸之路近几年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突然热起来了。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名字,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叫起来的,虽然今天我们泛泛地用“丝绸之路”这个词,但它是有特定内涵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他就是发现楼兰古城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老师)《中国》一书,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

        所以这个名字还是有限定的,主要是在汉代,因为有张骞通西域。比如,中国国家文物局最近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国家文物局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就是从汉代开始,即从张骞通西域开始。当然,丝绸之路以前早就有了,不可能从张骞才开始,但是中国官方跟西方的一个正式往来应该是从张骞通西域开始的。所以,“丝绸之路”的时间和地理概念都是和张骞通西域相关的。

        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根据新发现的文物和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图一:丝绸之路地图
        

        大体上讲,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长安(今西安),东汉时期的起点就是洛阳。主要经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然后到塔里木盆地又分岔。“丝绸之路”上有雪山、高原、戈壁,世界上非常艰难的道路都在这条路上,可它仍然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最近的路线,我们中国人要出去跟西方文明接触的话,最近的路还是这条路。汉代虽然也有海路,可以走到印度半岛,但是再向西就没有中国人的足迹了。罗马商人跟印度西海岸有很多联络,但中文材料里没有在汉代从海路跑到北非、亚历山大利亚的证明。

        我刚才提到,实际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这条道路上就有人来来往往,那时承载物质和精神文化交往的人主要是游牧民族,他们骑着马,也没有国境的概念,现在我们当然方便了,有签证、飞机、轮船。在现代化之前,历史有时候是倒退的,比如说中国人在汉代走得是很远的,甚至在汉代之前走得更远,但到了明朝走得就越来越近,建了个嘉峪关,不出去了,把敦煌人都接到关里来,我们和外面没事儿了。所以我最讨厌嘉峪关,把我们的敦煌都不要了,变成放牧的地方。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也正因为没人去破坏,敦煌才保存下来。

汉武帝为什么着迷汗血马?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东西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在河西走廊上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它在中国古代叫“月氏”。中国先秦时期的和田玉都是月氏人带来的,所以我们古籍中说“禺氏边山之玉”(禺氏即月氏,古音相同)。而且玉也变成了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们所有的皇后都要佩戴玉,礼制上面就是这么写的,中国皇帝的印一定要用于阗的玉。

图二:甘肃出土表现游牧民族艺术的青铜镂空双驼饰牌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我们就是靠月氏、匈奴、乌孙这些游牧民族把西方的东西带过来,把中国的丝绸带过去。所以在上世纪2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在蒙古挖掘的诺因乌拉大墓(按:公元前1 世纪至公元1 世纪的匈奴墓地。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央省色楞格河畔诺彦乌拉山),或者帕尔米拉(按:今叙利亚境内“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遗址里都有大量的丝绸出土,这证明丝绸其实在先秦就已经出口了。

        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居民是印欧人占主体的,就是所谓深目高鼻,这没有什么可避讳的,有大量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所以我们后来在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都发现了于阗文、粟特文、吐火罗文等出土文献。

        
图三: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这就是我们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看到的一幅所谓张骞出使西域图,下面骑马的人就是汉武帝,现在我们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用这幅画作为插图。但这幅图实际上是唐朝初年的一个佛教徒画的,他们要把佛教进入中国的年代追得更早。张骞的时代中国根本没有佛教,但这个画画的佛教徒要表现佛教是张骞取来的,不仅有佛经,还有佛像。画上就有汉武帝跪在那里,拜甘泉宫中的佛像,但这是佛教徒编的故事,我们要经过分析才能用这张图。

图四:悬泉置

        甘肃省考古研究室曾经在敦煌市东北发现了一个驿站,这是俯拍的场景。这里专门招待外国使者,有时候不让他们到城市里捣乱,就把他们安置在驿站,使团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人,而且汉朝是这样的制度,只要进了玉门关,就都是我管吃管住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大方。当然中国的使者要是出了玉门关,对方也是要管吃管住的。其次,在悬泉置还出土了大量的汉简,有两万多枚,这里面就记录了外来使者吃、住、行的情况,而且还有他们进贡狮子,汉武帝派人到敦煌去迎接的记录。

图五:汉代鎏金铜马

        汉武帝曾经攻伐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因为那一带的古代王国出产汗血马。他先后两次派李广利去征大宛,最后成功,弄回来四十多匹马,当然有很多人说这是为了改善中国马的品种,但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我觉得山东大学一位研究汉代的教授张维华先生,他的观点我比较赞成,就是说汉武帝晚年信神仙方术。秦皇、汉武都是最迷神仙方术的,伟大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写过一本书《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当时的方士是能够左右皇帝的。秦始皇向东多次出巡,都是到海边,他派徐福出海要向东找到仙山,想死后跑到那去。汉武帝是向西找西王母,他还写过一个《天马歌》,在《汉书》里面保留着,他是要骑天马升天的,这个说法当然是很唯心主义的,但我觉得有道理。

粟特人是人口贩子

        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人当然有很多,但最有特色的就是商人和僧侣,正好对应于古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中古时期最活跃的一支商队就是粟特人的商队,粟特人就是今天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主的一个古代民族,现在乌兹别克斯坦是突厥人在居住,而粟特人是讲伊朗语的,属于伊朗人系统。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贸易的承担者,他们天生就是做买卖的,从小就跟着大人出去做生意。他们是要成群结队的,有武装护送,几百人组成一个商队,走到一个地方就建立一个类似殖民地的胡人聚落,他们就住在那儿,然后另一拨人继续前进,后面的人又接着来,这样聚落就会越来越大,他们商队的首领被称为“萨保”,慢慢就变成聚落首领。从魏晋南北朝晚期到隋唐,就把这些聚落首领收编进中国的职官体系。把他们作为中国政府的一级官员,因为他们有武装,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晚期,就是一支可以利用的队伍。

图六:安伽墓围屏石榻

        这是我们近年在陕西发现的同州(今陕西大荔)萨保安伽的墓。粟特人很有钱,你看他们手里拿着的金银器,他们住在中国式小桥流水的庭院里,但人还是粟特人。墓主人名叫安伽,这就说明他们是从粟特地区的安国来的。粟特人我们古代叫“昭武九姓”,大概有九个国家,有时候多点,有时候少点,主体就是姓安的,姓康的,姓米的,等等。但中国古代没有这三个姓,所以在座的要是有这三个姓的,那么古代应该跟胡人有关系。特别是米姓,米芾的米,中国古代没有这个姓。姓安的是从布哈拉来的,姓康的是从撒马尔干来,这是中亚粟特人两个最大的城市。

        粟特人做生意是有出资者、有经营者,很有一套商业理论的,经营者带着出资人的钱和商队到一个地方做生意,同时形成一个商业网络,四通八达。粟特人做生意和日本人一样精明,他只做高档商品,有金、银、黄铜、香料、药材,然后倒回去的就是丝绸。所以粟特人是非常聪明的,把西方物质文化的精华倒卖到中国。但他们也买卖奴隶,是在黑奴贸易之前的人口贩子。吐鲁番就出土过一件粟特文的买女奴契约,这是因为高昌人入葬的时候害怕有人来跟他打官司,所以会把契约带到墓里面去。

图七:安伽墓围屏石榻线描图

        这是安伽墓中一幅屏风的线描图,画面上是粟特萨保去拜访一位坐在虎皮牙帐里的突厥首领,突厥人是公元6、7世纪在丝绸之路北面最强大的势力,萨保要想做生意,保证道路平安,他必然要去拜突厥首领。

        为什么说画上的是突厥首领呢?因为突厥人背后都披发,你看唐太宗的昭陵背面,突厥人都披发,还编了辫子。下面三个人代表商队,其他骆驼、毛驴都在休息,所有的货物都放在地上,唯独有一个人背着袋子,这个袋子里装的就是萨珊银币。中亚的铸币系统没有萨珊的质量好,所以萨珊银币在中古时期是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上的通货,虽然我们在长安、洛阳都发现了大量萨珊钱币,但是中古时期不管是史料还是图像上,都没有看到萨珊(波斯)的商人。我们在东南沿海有很多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但是在北面的丝绸之路上没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粟特人把贸易网络给控制了,所以真正带来萨珊银币的是粟特商人。

图八: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盗图

        上世纪50年代在新疆的乌恰,解放军修公路时,在一个山缝里发现了一个皮袋子,袋子里装了大概960枚萨珊银币和16根金条。很明显这是粟特人当年带着这些东西遇到了强盗,然后紧急掩埋而留下来的。佛经里有“五百商人遇盗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年过塔什库尔干这种险峻之地,都必须带兵去。所以到近代像斯坦因、勒考克他们把文物运出去的时候,仍然要雇佣哥萨克武装来押运。

武则天因猎奇接受摩尼教

图九:犍陀罗佛像

        在丝绸之路上还有一批僧侣,他们是专门传播宗教的,当然商人也信各种各样的宗教,像粟特人就信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中国人称“祆教”)。更早当然有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犹太教,不过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佛教。这就是典型的犍陀罗佛教,如果把这座雕像搬到希腊去,没有人认为这是佛教,一定是希腊系统的雕像,但要在犍陀罗发现,那实际上就是用希腊的形象表现的佛教内容。

        古代的宗教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打开电视机看到的那样冲突不断,丝绸之路上很多宗教是并存的,当然也有战争,但更多的时间段是和平的,可能某个地区和国家偏向某个宗教,但并没有出现非要把某个宗教灭掉这样的情况。

        粟特人进入到中原,这是佛教势力最盛的地方,所以他们后来就皈依了佛教。后来在敦煌莫高窟里发现的粟特文的东西基本是佛教的,而且是跟汉人学的佛教,不仅把汉文里头的正经,像《金刚经》译成了粟特文,而且把汉人编造的佛经,像疑伪经也都译成了粟特文,完整地保留在藏经洞里。

        

图十:摩尼教绘画

        摩尼教是一个奇怪的宗教,因为它是否定现实世界的,很多国家都拒绝它。但武则天是个猎奇的人,她就接受了这种宗教,但到唐玄宗时期又把它禁了。而胡人不禁,后来摩尼教传播到蒙古高原,回鹘人西迁,又把它带到了吐鲁番盆地,所以公元9-10世纪的吐鲁番盆地是摩尼教最繁盛的时期,有大量摩尼教文献在那里被保留下来。摩尼教起源于伊朗,但是伊朗现在已经没有相关遗存了。摩尼教徒是又能写,又会画,所以他们的经书都是插图本的,非常漂亮。

图十一:史君墓上人面鸟身的祭司护持着火焰,这是典型的琐罗亚斯德教图像。
图十二:高昌城郊外景教废寺出土壁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