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埔90年| 从陈毅到胡宗南,哪些名将出自黄埔军校?

澎湃记者 张婧艳
2014-06-17 13:0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黄埔师生开赴北伐前线途中。  罗林虎供图

        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这所军校为中国军事输出了大量人才。

        从黄埔校门下走出的同窗,随着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有时并肩合作,有时互相搏杀。林彪、陈毅、徐向前、胡宗南、谢晋元……其中不乏成为名将之志士。

        1927年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在历史转折时刻,周恩来、陈毅、恽代英、郭沫若、陈赓、周士第、许继慎、林彪等大批黄埔教官和学生先后奔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

        数以千计的黄埔学子在全国创建红军。

        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也成为了各路红军和各地工农武装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王尔琢、徐成章、蔡申熙、董郎、黄公略、叶镛、伍中豪、李文林、何昆、曾中生、潘忠汝、胡筠、宛旦平、李天柱、段德昌、姜镜堂、刘志丹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139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分道扬镳整整十年的黄埔教官和同学们共同抗日。

        抗日战场上,数以万计的黄埔学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其中不乏出色的军事将领。

        在淞沪战争中,黄埔一期生黄梅兴成为第一位牺牲的抗日将领。

        “胡宗南作为一个将军,在蒋介石的军队时还是很出色的,抗日战争中打了很多硬仗!”熊向晖曾如此评价他的上级胡宗南。

        正当胡宗南军枕戈待旦之际,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胡宗南接到命令奔赴前线,这一仗,打得很惨烈。

        时任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中校科长曾回忆胡宗南军在这期间作战情况,胡宗南部接防后,士气旺盛,作战顽强,对敌人寸土必争,每屋苦战,打了一个星期,始终守住阵地,因此伤亡惨重。胡宗南一声不叫。顾祝同知道了,在电话中说今晚派某部来换防,胡宗南才说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拿枪上火线顶缺了。

        另一边,正在驻守在上海四行仓库,黄埔第四期生谢晋元也面临恶战。日军轮番进攻仓库,均在仓库守军扫射下死伤累累。驻守新垃圾桥的公共租界英军,见数百壮士孤军死守四行仓库,多次规劝他们卸去武装,退入租界,并确保人身安全。

        谢晋元坚决拒绝,“我们是中国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和新四军,黄埔军校师生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林彪任115师师长;周士第任120师参谋长。新四军领导人中,项英、陈毅、袁国平、冯达飞等也出自黄埔军校。

        作为黄埔学生也在战场上巧用学校时学习的战略战术。

        黄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别在山西平型关于广西昆仑关打了两场抗日的著名战役。两次战役是黄埔军校课堂上教官讲授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典型进攻战例再现:林彪占据居高临下有利地势,战略上出其不意;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昆仑关,是实打实的攻坚战。

        黄埔军校的同学之间讲究资历,前后期之间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在历史上,出名者大多来自早期的学生。而黄埔十二期生郝柏村却是个例外。

        参加广州战役时中弹受伤,直到现在他的脑中还留着日本弹壳。日后,他成为蒋介石的身边人。

        随蒋介石赴台湾后,他一路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成为台湾地区历任在职最久的“参谋总长”。其子郝龙斌是现任台北市市长。

        据资料记载,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有21次会战,1117次大战斗,38931次小战斗。仅中国军队赴缅作战期间,阵亡的黄埔军校师生有5700人之众。抗战八年,出身自黄埔军校的少将、中将军衔的指挥官有90多人在抗战中牺牲。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衔十位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五位出自黄埔军校;十大将中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分列三席;57名上将中有9位出身于黄埔军校。

        (资料来源:《黄埔军校》,曾庆榴总撰稿,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黄埔军校》,陈宇,解放军出版社;《淞沪警备司令部见闻》,刘劲持,载自《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