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藏品的困境:是保护还是泯于自然

2021-05-07 12: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现代人或许需要的是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来证明灵魂的存在,让我们重新笃信这个事实。

图 | 星野道夫、资料

编辑整理 | 他者others

世界各地关于文物归还的事越吵越凶,《卫报》等各大媒体大篇幅报道归还文物的好事,尽管也有记者编辑在文物归还到一些局势不稳定的地区时,谨慎地表达了对文物命运的担心。但总的来说,一批又一批文物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还是人们乐意见之事。

 

当年惨遭掠夺的民族呼吁博物馆将包括人骨在内的所有文物送回原处,并不仅指送回文物出土的国家、在文物家乡的博物馆中展出或保存。阿拉斯加的特里吉特人(Tlingit)和海达人(Haida)的要求,是归还到埋葬文物的泥土中或是大自然里,任其腐朽。

阿拉斯加的特里吉特人和海达人认为图腾柱等许多文物应该回归荒野灵地

不过还从没人真正讨论过,一位夏安(Cheyenne)印第安长老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办的一次文物归还会议上提出的问题:“我就想不明白了,你们为什么不讨论‘灵魂’呢?是因为你们没有灵魂吗?……”

 

日本自然作家、摄影师星野道夫也参加了那一年的文物归还会议,他是和自己的新朋友、特里吉特长老鲍勃·山姆一起出席的。他记录到这位一直保持沉默的夏安长者突然平静地开口说道:“……有一次,一位博物馆研究员联系我说,馆里有个在夏安族的土地发掘出来的小娃娃,每天早上过去巡视,它都不在原来的展位上,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什么?因为天一黑,夏安少女的灵魂就会过来跟自己的娃娃玩儿啊。这么简单的事你们怎么就想不明白……”

星野道夫(左一)与阿拉斯加原住民

他说完,是一阵漫长的沉默,然后,会议回归史密森尼学会和各类博物馆研究人员在长老发言前讨论的主题——如果博物馆要归还馆藏的人骨,那要追溯到哪个时代?古代的出土文物要怎么办?古代到底如何定义?……

 

毕竟,除了沉默,这些人也没别的办法回应这位长老。时至今日也没人能给出答案。

 

在星野道夫看来,“文物归还运动其实也是两种观念的冲突。一边从‘心’的层面把握这个世界,另一边却立足于‘物’的层面。人类学家为什么要发掘墓地,为什么要收集人骨做研究?特里吉特人恐怕无法理解这种行为。反过来人类学家可能也无法从本质上相信灵性世界存在。”

他镜头下的北国原住民

进入20世纪后,欧美博物馆开始积极搜罗全球历史文物,阿拉斯加夏洛特皇后群岛也没能例外。当许多图腾柱被接连搬走时,幸存的海达族后裔一个接一个站了出来。他们希望让这些神圣的图腾柱自然而然地朽烂,想方设法要将这些人类瑰宝保存下来的外界压力,遭到了他们的顽强抵抗。

 

星野道夫曾和鲍勃一起到夏洛特皇后群岛见到了这些在大自然中腐烂的图腾柱。他在《森林、冰河与鲸——追寻渡鸦的传说》一书中深情地记录了这趟旅途:

 

我们赶了好远好远的路,终于来到了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僻静小海湾。只见巴掌大的海滨深处,有一排光秃秃的大树,显然不同于其他繁茂的树木。它们就是将人的梦想和喜怒哀乐封存在逝水流年中、至今伫立在寂静的水边、已在岁月里风化了的图腾柱。

他写到:“许多柱子已经歪了,有好几根躺倒在地。它们满布苔藓,甚至长出了新的植物,即将消失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熊用双手捧着人类的婴孩、从鲸鱼鳍间探出脑袋的青蛙、刻在柱子顶端的白头海雕注视着整个村子……走出森林的白尾鹿彷徨其间,边走边啄食青草。”

神话时代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如今大自然重新收回一切

鲍勃在这片圣地上被某种巨大的力量震撼,起先一言不发,后来才向星野道夫吐露衷肠:“他们为什么非要把图腾柱保存下来,以至于要把跟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灵物搬去毫无意义的地方?我们一直觉得,就算有朝一日图腾柱彻底腐朽,森林扩张到海岸,让一切消失在大自然中,也完全没有问题。到时候,那里就成了永远的圣地了。为什么他们总也理解不了呢?”

 

他也告诉星野道夫,在他看来,这些图腾柱还有20年才会彻底消失。

 

这趟旅途和腐朽中的图腾柱震撼着星野道夫,他一直忘不了保存和回归自然之间的纠结,即便是之后到加拿大育空河流域野营、想要看到当地独有的蓝色冰川熊却最终没有见到时,也联想起图腾柱来:“蓝色的冰川熊到头来还是没有现身。不过我已经满足了,因为我能感觉到它们的动静,知道它们的确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看到’和‘理解’是两回事。即便我用食物把熊引了出来,那也不算是真的‘看到’。就算没有亲眼看到,我也能通过树木、岩石与寒风感觉到它们,理解它们。在所有的事物都被拽到我们眼前,所有的神秘都被不断摧毁的当下,比起存放在博物馆里的精美藏品,在森林中慢慢腐朽、慢慢消失的图腾柱拥有更神圣的力量,道理是一样的。”

远眺印第安人的渡鸦之河——塔琴希尼河,星野道夫在这里守候蓝熊

但当他讲到加拿大混血艺术家比尔·里德时,又认为馆藏也有其价值和力量。

 

里德1920年出生在加拿大维多利亚,母亲是夏洛特皇后岛的海达人,父亲是德裔白人。里德20岁才首次踏上夏洛特皇后群岛,这次旅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机。那时他的外祖母已经去世,但他第一次见到了外祖父——一位海达传统银器工匠,也被外祖母生前佩戴的传统手镯设计深深折服。

 

正是从这时开始,他一生都周游在夏洛特皇后群岛,见了许多长老、找到了海达人的身份认同、以自己的血统为傲。

 

不过,星野道夫也写到里德身上更为关键的转折,是发生在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里德在那里看到了来自外祖母出生长大的村庄塔努(星野道夫在写书时就已经不存在了)的图腾柱,深受震撼、感动。也是在那一刻,他决定继承海达族的传统,同时结合自身的西欧文化背景,投身创作。从小巧的银器到巨大的图腾柱,比尔的作品种类多样,而且绝不局限于海达人的传统,但正是这些作品“让几乎从未得到过人们关注的北太平洋印第安文化释放出了真正的光芒”。

比尔·里德和他的著名作品《渡鸦与人类的诞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有这样的故事发生,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博物馆里的文物也没有完全失去它的灵魂,仍然能够给观者带来心灵的震动和感应。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想一想文物的灵魂,这个深刻又缥缈的话题,给夏安长老一个答案。

 

和许多原住民一样,鲍勃也曾在1970年代辗转于阿拉斯加各个城市,有悲惨的经历、醉生梦死的生活、被警方驱赶,当他1980年重新回到故乡锡特卡,和自己的特里吉特文化相向而行时,人生才获得救赎。

 

他花了漫长的十年时间,凭一己之力,勤勤恳恳复原了被人们抛弃已久的原住民墓园,拯救了近五千座坟墓,而且没拿一分工钱。“打那时起,锡特卡的印第安社会就慢慢地变了。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本族的文化,渐渐拾回了自信。我觉得这绝对不是巧合。”鲍勃的太太阿朵告诉星野道夫,那段时间年轻人慢慢捡回了自己的身份认知,他们敬重长老,希望在长老们离去之前尽可能多吸收一些传统。而这正是鲍勃的义举里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鲍勃在祖先的墓园中

鲍勃也在那趟文物归还会议上发了言。他讲起自己守墓十年的心路历程,他的内心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治愈,如何挣脱黑暗的时代,对白人的憎恶也慢慢消失了。他坚信远古祖先的灵魂会随着文物归还运动回到这片土地,到时,人们就能受到指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星野道夫记录到:“鲍勃没有批判在场的任何一个人。反倒是他的宽恕震撼了所有听众。他用平静却坚定的语气呼吁,把祖先的灵魂送回原处吧,如此一来两种文化也许能相向而行。”星野道夫听得眼潮,“因为鲍勃不仅宽恕了对方,还提出了与他们共生共存的畅想。”

1973年,星野道夫到访的爱斯基摩村庄,妇女们在海边肢解海豹,将海豹肉晒成肉干

但这样的畅想仍旧要建立在我们对事物的灵魂以及灵魂本身有相同或相似的见解上。大英博物馆南美馆策展人Jago Cooper也曾到特里吉特人和海达人的土地上研究,因为“在南美的考古研究实在太压抑了,不是盗墓者先行一步就是气候潮湿、开采地保护不当,等我们这些学者来到遗址时往往什么都没有了,一片死寂、没有灵魂”。他说,“所以想到特里吉特人和海达人那里寻找活着的文化生命力。”

 

另外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宝贝——大英博物馆里的复活节岛石像面临和海达图腾柱相似的问题,复活节岛民要求把石像归返自然。但这叫人怎么舍得,尤其是看到腐朽的图腾柱后,想到复活节岛石像也被大自然吞噬的图景简直令人心碎,尽管石头要比木头结实得多。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复活节岛石像

星野道夫指出:“认为肉眼可见的东西才有价值”的社会,和“能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里读出价值”的社会,差别就在这里。

 

原住民天生相信灵魂,而现代人老在纠结,在信和不信之间摇摆。一定程度上,我们或许需要的是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证明灵魂的存在,让我们重新笃信这个事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