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军报解读:两栖攻击舰为啥这么“火”
资料图片:意大利 “的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
资料图片:韩国“独岛”号两栖攻击舰
资料图片:巴西“大西洋”号两栖攻击舰
资料图片: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解放军报5月2日报道,近年来,关于两栖攻击舰的新闻越来越多。继建成“独岛”号两栖攻击舰后,韩国的“马罗岛”号两栖攻击舰又完成了首次试航。俄罗斯和法国废除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采购合同后,俄方自行建造两栖攻击舰的工作已展开。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爆炸失火导致最终退役的消息,更让世人对两栖攻击舰的关注热度上升。
那么,各国海军为什么竞相对两栖攻击舰表现出很高热情?究竟什么是两栖攻击舰?它有哪些功用?目前研发与列装进展如何?未来又会怎样发展?请关注本期相关解读。
似是而非的独特定位,赋予两栖攻击舰旺盛生命力
舰体庞大,采用纵通式或滑跃式飞行甲板,甲板一侧有舰岛,甲板下方有大型机库和配套升降机,能出动相关武器装备对陆地目标实施打击……这些特点,使两栖攻击舰有了“准航母”之称。
但是,“准航母”毕竟不是航母。和航母相比,两栖攻击舰有不少独特之处。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独特之处,两栖攻击舰才得以在航母“卧榻”之侧“酣睡”,并能在海战场上“另立山头”,呈现出旺盛生命力。
两栖攻击舰,又称两栖突击舰。这一称谓中的“两栖”,是指它具备从空中和海面向目标地域投送登陆力量的能力。
投送登陆力量,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与水面支援,进行立体登陆作战,可以说是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任务。从这一点看,它与航母有着明显分野。
航母主要依靠其舰载机,包括战斗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反潜巡逻机以及反潜、搜救直升机等,来执行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目的是争夺地区制空权、制海权。两栖攻击舰的载机以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为主,主要用于登陆时运人运物和提供火力支援。
担负任务的不同,使得两栖攻击舰与航母在舰体结构设计方面似是而非。和两栖攻击舰相比,航母没有甲板下的船坞和大型货舱,其舰体也没有供装甲车或登陆艇等装备从后面入水的开放式通道。为遂行登陆作战任务,两栖攻击舰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高干舷、坞舱、车辆舱等较多特殊设计。
从历史沿革上讲,与两栖攻击舰相比,航母属于“先行者”,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两栖攻击舰出现得晚一些,在二战之后,是直升机大规模装备各国海军后出现的舰种。最初的两栖攻击舰,以直升机航母形式出现。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融合了船坞登陆舰、船坞运输舰的功能,最终发展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两栖攻击舰。
不同的作战定位与功用,使两栖攻击舰与航母所搭载作战人员也有所不同。航母所搭载的作战人员相对固定,有着固定编制。两栖攻击舰相当于客运兼货运船,和立体登陆作战有关的人员和装备皆可运送,所搭载人员数量远超编制舰员数量,通常设计有专门的人员保障服务空间。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两栖攻击舰的功能趋于轻型航母化。比如,它可搭载更多战斗机。在感知能力方面,虽然它仍无法像大型航母那样配置预警机、电子战机等诸多辅助机型,但借助更多外部感知手段,两栖攻击舰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这种趋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栖攻击舰的定位——海空一体投送登陆力量的大型水面平台。
与诸多两栖船坞登陆舰、坦克登陆舰等相比,两栖攻击舰优势明显,对登陆部队和装备的运输更为集中、经济、高效,防护能力也更全面。
“热浪”袭来的背后,是其独特能力与高性价比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艘两栖攻击舰问世时起,世界各国研发、建造两栖攻击舰的脚步从未停止。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拥有自主建造两栖攻击舰的能力,如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日本等。
有些国家则是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两栖攻击舰,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等。
俄罗斯、新加坡则在计划建造本国的两栖攻击舰。
多国竞相研发或列装,阵阵“热浪”袭来的背后,是两栖攻击舰拥有的独特能力与高性价比。
搭载的武器装备数量较多。除必要的侦察感知与防卫系统外,两栖攻击舰能搭载各类直升机、装甲车、坦克及一定数量的作战部队。这些人和装备共同组成两栖攻击舰的“拳头”。利用舰上种类齐全的输送工具,如直升机、通用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等,这些舰载装备和武装人员可以很快上岸,形成强大地面打击火力。如巴西“大西洋”号两栖攻击舰,可以搭载10余架反潜直升机或运输直升机、攻击直升机,4艘气垫艇、数十辆装甲车、火炮,以及数百名士兵。
海上作战自持力较强。两栖攻击舰“块头”普遍较大。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和韩国“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排水量均在万吨以上,澳大利亚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吨位更大,超过4万吨。俄罗斯媒体披露的自建两栖攻击舰吨位与美国的该类舰不相上下。满载排水量4万多吨,这已经与法国“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吨位不相上下。凭借如此吨位及强劲动力,两栖攻击舰在海上能更加稳定地航行,可以储存、运载更多油料、弹药与生活补给品。加上航海、指挥、通信相关辅助系统的完善,两栖攻击舰的海上自持力更强,能在更远海域长期遂行打击、威慑和充当海上基地的作用。
能担负多样化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栖攻击舰本身就是舰船功能融合的产物。随着作战需求牵引,它的功能仍在不断拓展。如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融合了直升机航母、两栖攻击舰、医疗船等功能,可以遂行与之相应的多种任务。法国DCNS公司习惯把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简称为“BPC”,这是“海外干预”“两栖攻击”“作战指挥平台”的法语缩写。由此可以看出,该级舰同样有用于遂行多种任务能力上的定位与考虑。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综合能力中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对舰船的改造与改进灵活放大。如澳大利亚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融合了轻型航母的特征,稍加改造就可以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前两艘取消了坞舱设计,强化了空中打击能力。
除此之外,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可利用舰上所配备的功能完善的指挥控制和侦测系统等,在海战中充当指挥舰角色,或者担负起反潜作战甚至是电子对抗等任务。
从性价比上看,两栖攻击舰的经济性较好,研制与建造价格相对较低,造价通常只是航母造价的1/3~1/2。它的建造工艺比航母简单,研制周期较短,对于建造厂家及船坞,乃至停泊港口的码头长度及辅助设施要求也相对较低。法国在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服役之后,就退役了传统船坞登陆舰,没有再建造代替品。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英国。这说明,对于一些国家来说,与保持传统两栖舰队相比,建造两栖攻击舰更为经济实用。
更多的战场需求,将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热度不减
自诞生以来,两栖攻击舰作为海上大型作战平台,以其多样的装载方式、灵活的战术运用、综合的任务能力、强大的指挥功能,备受各国青睐。
不少国家在已拥有其他类似装备和平台情况下,仍表现出对两栖攻击舰的“热衷”。
与“独岛”号两栖攻击舰相比,韩国的“马罗岛”号两栖攻击舰建造时间明显变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国在“马罗岛”号建造中做了很多改进。
该舰搭载的导航雷达、反舰导弹防御系统以及螺旋桨、升降机等实现了国产化,还搭载有新型防空雷达,对空探测能力更强。
这种数量上的增加与质量上的提高,背后是战备方面的迫切需求。
在今后海上作战中,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两栖攻击舰,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航母发挥作用,夺取局部制空制海权;可以和驱护舰组成两栖突击编队,对目标地域实施突然打击,开辟登陆场;也可以和登陆舰、船坞运输舰等组成大型输送编队,实施成建制战略支援投送;还可以编入航母编队,执行战役级作战任务,或长期在前沿部署。
两栖攻击舰的能力仍在拓展。近年来,已有国家提出建造小吨位两栖攻击舰的设想,很可能用它来执行特种作战任务。
显然,这种能力上的拓展,仍然遵循着一个规律,那就是各国发展两栖攻击舰都是以各自综合国力、战场需求以及舰载装备的发展水平量身而定。
未来,两栖攻击舰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相关趋势会随着时间推移日渐明晰。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它将在兼顾能力均衡的基础上,兼容更多舰载机型,提升舰载武器系统、侦测感知系统、综合指挥系统的性能,进一步增强综合作战能力;在自给力自持力方面进一步改善提升,确保能更长时间地部署在海上,形成威慑,并随时发起相应打击;同时,在对有人装备不断挖潜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无人装备上舰及使用数量,使两栖攻击舰能更好地遂行侦测感知、登陆作战等任务,不断提升自身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也是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原题为《两栖攻击舰为啥这么“火”》)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