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乡结合部的欧洲思想史家

澎湃记者 张博
2014-06-12 18:38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美国著名欧洲思想史家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  蒋立冬 绘图

        

        华师大闵行校区内,建筑布局开阔,草坪绿树湖水点缀其间,秩序井然。此外,与国内诸多远离市区的大学新校区相似之处还有:校园围墙外则是另一番景象。通往校外的“教师之家”(华师大贵宾招待所)需经一条狭长小路,两边高高的隔离墙后都是巨大工地,能听见各种节奏的机器轰鸣,远远望见挖土机巨大的机械爪怪兽般舞动。

        阴沉的天气,潮湿的空气,尘土和汽油的气味弥漫其间。正值下班时分,这条小路上堵满了一条汽车长龙,本来就显逼仄的车道上,学生骑着自行车擦着汽车车身勉强通过。就在这样的路旁,我和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教授正式见面了。他依然是下午课上的打扮,浅蓝色polo长袖衬衫,奶白色棉质休闲西裤,手中握着一把黑色折叠伞。

        前来接他的华师大老师考虑周到,在来的路上就拦了一辆出租车在此等候。但五分钟后等大家聚齐,发现车龙堵得纹丝不动。于是我们决定步行前往附近饭店。沃林教授虽然听不懂中文,但看到我们和出租车司机说话摆手之后,积极提议我们应该给司机小费以表歉意,语气温和而坚定。

        这是他第三次来上海。2010年10月,沃林教授第一次来上海,曾感叹:这地方比美国还美国,人群匆忙,高楼林立,大家争先恐后,追求成功和金钱。今年5月,他在华师大政治学系面对硕博生讲授一门短期课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民主及其不满”,为期一月,每周讲两个下午。

        开课第二周的主题是哈贝马斯与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沃林教授曾与哈贝马斯共事过,对哈老的理论体系和近期动向都显得无比熟悉。讲课以鼓励学生提问开始,可以是关于本次阅读内容,也可以是在整个课程中最想获得什么。提问的学生显然都有备而来,好几个问题都是关于海德格尔的(沃林是知名的海德格尔专家),问题的质量表明他们拥有一定的阅读量。据听课学生反映,课至第二周,“听课的人越来越少了”。

        让我摘录一下这节课的部分内容,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原因何在。

        “鲍德里亚著名的‘拟象(simulacrum)’概念 ,指缺乏原创性的复制品,这是大众文化/文化产业诞生之后的现象,用本雅明的话说是机械复制时代的特性。那种传统的艺术,或者说有灵韵(aura)、深刻的、意味深长的艺术不再,一切都成了复制品……凡此种种表明,社会已成了技术加工而成的产物,而非具有生命和独特意义的空间。”

        在这样的历史境况下,“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话语的出现是让人欣喜的。因为在十八世纪人们头一次以‘公民’的身份聚在一起,在各种咖啡馆、读书小组、讨论小组、沙龙里辩论各种话题,考验理性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公共意见和某种规范性力量。而这些都是在国家或者说宫廷的监管之外自发而成的。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正是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源起。”

        不过,在政治范畴,“约翰·S·密尔和托克维尔都对此有所担心: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进入公共领域的权利,那么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参与所需的能力和资质,这需要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哈贝马斯用‘贵族式自由主义’这一字面上相矛盾的两个字来形容这种新出现的状况:人们需要新的权威,需要意见领袖……而托克维尔则认为必须要有‘调解机构’存在,可以避免政治局面被逼至极端状况,这是他开给现代政治的一剂药方。”

        在社会领域,“马克斯·韦伯等学者认为,前现代社会,即使信仰、所在地都不同,人们生活的内容依然大致接近。但现代开始之后,人们从原先的家庭劳作中脱离出来,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传统的家庭结构解体,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成为主流,人们生活内容越来越不同,个体经验越来越个人化,社会分化发生了,‘自我’发展起来。而这,正是公共领域存在所需的个体性……顺便提及,这也是小说诞生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开始想了解他人的生活……而当人们从原先的传统生活中脱离出来,却又无法有效嵌入一种新的秩序中,自杀成为一种现象引起了涂尔干的思考,写成《自杀论》。查尔斯·泰勒喜欢用‘原子论(atomism)’来形容这种状态。”而沃林认为,泰勒和桑德尔等社群主义者都低估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

        接下来,沃林教授还论及康德的《何谓启蒙》,苏格兰启蒙运动对“道德”的论述等等。全英文讲课中不时会用德语、法语乃至拉丁语提及具体概念,显示了一位欧洲思想史家的多语言基本功。

        这样课程容量颇大的三堂课,光是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下来,都会感觉头脑有些许疲劳。想要获得良好的听课效果,必须有相当经典著作的阅读积累和对主题文本的熟悉。

        前往餐馆林立的片区步行约15分钟,我们一路穿过人行绿灯亮起后依然有汽车未减速乱窜的人行道,门口放着高分贝音箱歇斯底里地吼着广告口号的电器卖场,卖场门外广场上还奇异地摆着一座大型旋转木马,周边围着一圈玩具电动座椅,在夜色中灯光闪烁,电音大造。在此地居住了近两周的沃林教授显得对这片城乡结合部熟门熟路,当我们迟疑是否走过头时,他大手一挥:“餐馆就在前面!”我开玩笑说:“好吧,你才是本地人。”

        那是一家本帮菜饭店,也做海鲜。宽敞的一楼大厅摆了二三十张圆桌,我们选择了靠里的角落。沃林教授说,他之前来过两次,对点菜的生鲜食材区印象深刻,带着生动的表情说,“有二三十种鱼类贝类呢,许多都在玻璃水箱里游动”,一顿饭时间先后提了两次。

        服务生都是年轻的外地姑娘,带着好奇的神色、略含蓄(而不常见)的微笑、礼貌的语气为我们服务。或许是有感于此,沃林教授说他在中国遇到的人大都非常友善热情,“超过我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历”,比如有次他买了张电话卡给家人打电话 ,但电话中的指示语言都是中文,他不得不求助宾馆的服务生,他极耐心地帮他解决了问题。我一边点头,心里飘过“超国民待遇”几个字。他还说到他的助教,每天早上都会给他发邮件,问他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让他很是感动。“而我的三个孩子,一个17岁,两个21岁……我每次打开WhatsApp,和他们的对话框总是空空如也。你知道,我一直认为自己还算是个好父亲的,我会花很多时间陪伴他们。”语气轻微委屈,又略带自嘲。

        他喜欢青岛啤酒,用筷子也还自如,自信地拒绝了配刀叉的建议。饭桌上的他显得轻松,健谈,很愿意展现自己的幽默。半天的课结束,他显然很乐意有人可以和他闲聊下各种生活中的琐事。

        饭后送他回住处,那条小路没有了车龙,又被小吃推车和路边摊占领了。下晚自习的学生依然只能半骑半踮着自行车缓慢通过。路上我们聊起最近很红的《21世纪资本论》。沃林教授说,六周前在美国的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作者托马·皮克提(Thomas Piketty),在场的还有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后者是这本书的主要力挺者。沃林说,作者风度翩翩,很有法式的迷人魅力。书中的确用了很多数据来论证主题,但对他来说,主要观点已是大家都早已认识到的现状。“而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在会上也有人直接提问作者我们该如何应对,而作者的回答含糊其辞。”并且让他最感觉奇怪的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在讨论经济,却对政治领域避而不谈,令人费解。

        快到宾馆的时候我们遇到一扇大铁门,就像常见的公园大门。门是锁着的,但门上少了几根栅栏,留下的洞正好形成了一扇窄门,成年人通常都需侧身而过。他领我们穿门而过时,放慢速度做起了演示,一边很兴奋地说:“很奇怪,我刚来的时候这门好像比现在更窄,我需要小心翼翼才能挤过去,但现在你看,就很轻松!我还告诉自己,要少吃甜品,不然会穿不过这扇门回不了宾馆的。”我认识的好几位美国朋友,都有这种说起生活中尴尬或好笑的小事情时,一本正经又忍俊不禁的语气,特有的津津乐道。

        抵达宾馆时已近晚上九点半,正门面对的一片工地上依然亮如白昼。沃林进门前激动地指着前方宛如巨型桥墩的红色梯形机器说:“这片工地24小时不停歇。这个红色的庞然大物是会移动的!我还拍了照片发给我的家人看,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窗外的‘景色’。”

理查德·沃林在中国国内出版的书《非理性的魅惑》、《瓦尔特·本雅明》、《文化批评的观念》、《海德格尔的弟子》。   

        

理查德·沃林

        纽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生院的历史与政治科学杰出教授,在欧洲思想史领域著述颇丰,以对后现代思潮的批判和西方民主的反思而享有盛名。

        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著作包括《存在的政治——海德格尔的政治思想》(1990年)、《文化批评的观念》(2001年)、《海德格尔的弟子:阿伦特、勒维特、约纳斯和马尔库塞》(2005年)、《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2008年)。

        他的最新英文著作和中国有关:《东方之风:法国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以及1960年代的遗产》(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2010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尚未译成中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