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匹兹堡的城市转型
隋勇
字号
匹兹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钢铁之都”,钢铁大王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就发家于此。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匹兹堡工商业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诞生了一批工业革命的先驱。除了卡耐基的钢铁集团,还有梅隆(Mellon)财团,西屋电气(Westinghouse)集团,以及食品业巨头亨氏(Heinz)集团。当时,匹兹堡钢铁产量占全美钢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二战前后更是高达一半以上。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与空气的重度污染,整个城市黑烟密布,一度比肩狄更斯笔下的伦敦:没有盖子的地狱(hell with the lid off)。
战后,匹兹堡开始了一系列“复兴”计划,处理环境问题,特别是空气污染问题。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重工业比重依然很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市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并无明显改善。直到上世纪80年代,钢铁、电子等传统制造业由于国际竞争冲击开始衰落,特别是在亚洲国家的竞争压力下,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那时,匹兹堡经济萧条,产业工人大量失业,年轻人也纷纷到西海岸及南部去寻找机会。
产业结构的调整、艰难的转型,使匹兹堡意识到,仅仅治理环境是不够的,整个城市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匹兹堡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将改造重点转移到促进新兴产业上来,1990年代后期取得显著成效。在保留一部分尚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美国铝业、西屋、亨氏等)基础上,借助于匹兹堡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学研究力量,匹兹堡开始大力发展以生物科技和计算机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并辅以金融、文化、旅游等创新服务业。
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进入21世纪以来,匹兹堡已成功转型为以生物科技、计算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与人工智能、医疗卫生、金融和教育而闻名的工商业城市,成为美国传统产业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哈佛大学的哈吉·柴提(Raj Chetty)等4位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从社会流动性来看美国梦的实现,匹兹堡全美排名第二,仅次于盐湖城。
笔者曾于2001年至2007年求学于匹兹堡大学经济系,部分见证了匹兹堡的城市转型。本文拟从旧城改造和绿色环保两个侧面简单谈谈我对匹兹堡城市转型的几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旧城改造
●Waterfront和Southside Works
匹兹堡早期的城市改造中有两大工程,都处于贯穿整个匹兹堡的莫农加西拉河边,都曾是钢铁公司厂址。
先说Waterfront这块地方,原先这是Homestead钢铁厂的旧址,100多年前,此地的钢铁工人曾举行过震惊美国的大罢工,后来遭血腥镇压下去,是美国劳工运动史上的大事。1980年代,随着整个钢铁产业的衰落,昔日繁荣的钢铁厂留下了一片废弃的厂房。1990年代,匹兹堡和Homestead对这片厂房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一个集零售、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中心,占地面积超过十万平米,于1999年对外开放。笔者求学于匹兹堡大学期间,与朋友在此度过了无数个周末,吃饭、购物、看电影等。现在的Waterfront,已成了匹兹堡人周末休闲娱乐的常去之地,昔日的钢铁产业已成历史,遗留下来的只有那几只高耸入云的大烟囱了。
Southside Works在19世纪末期成为匹兹堡的一个钢铁基地,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钢铁产业的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1990年代中期,匹兹堡城市规划局买下这片废弃的厂址,联合私人公司进行开发,沿用开发Waterfront的思路,将其改造成商业休闲娱乐中心。前后历经十年时间,整个改造工程完成。跟Waterfront相比,Southside Works更靠近市中心,除了商业、餐饮、娱乐设施外,匹兹堡还在此兴建了相当面积的写字楼,进行招商引资。另外,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也在此建造运动综合服务中心,集训练,体育科学研究,及体育医疗于一体,为当地的职业橄榄球队和大学橄榄球队提供科学训练和医疗服务。
这两片区域的开发,非常类似上海西郊的红坊,那里曾是上海钢铁十厂的旧址,记录着一段曾经辉煌的时光。废弃多年后,经改造开始焕发生机,成为沪西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和上海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akery Square
Bakery Square位于匹兹堡的东利伯蒂区(East Liberty),这里曾经是非常繁华的城市社区。美国饼干及休闲食品巨头纳贝斯克(Nabisco)于1918年在此建厂,为匹兹堡及其周边地区提供各类烘烤食品。公司持续经营到1998年,后因种种原因停业关门。纳贝斯克留下的巨大厂房空置了很长时间。2006年,匹兹堡市政府决定将该区域改造成高新产业园区,配合整个城市的转型振兴计划。在改造过程中,市政府要求开发商采用环保高标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认证标准,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改造完毕后,匹兹堡市政府协助开发商,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匹兹堡大学科学与技术中心于2009年整体搬迁到此;谷歌也于2010年在这里开设研发机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有匹兹堡大学医学技术发展中心、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所、威瑞森电信公司(Verizon)、万豪国际(Marriot)、时装品牌“Free People”、“Anthropologie”等科技、通信、酒店、银行、零售及餐饮公司入驻。即将投入运营的Bakery Square 2.0是一个精心打造的高档住宅区,采用最新的环保及清洁标准,为整个园区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绿色环保城市建设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中心转向高科技产业,匹兹堡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匹兹堡这个曾经的“地狱之城”、“烟雾之城”,正全力将自身改造成“翡翠之城”。全美国率先通过LEED认证的12座建筑大楼,其中3座就在匹兹堡。2003年投入使用的David L. Lawrence会展中心,是美国最大的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物,也是2009年9月G20峰会的主会场所在。该会展中心的落成使用,成为匹兹堡全力提升环保标准的分水岭。目前全市拥有24座LEED认证建筑物,绿色建筑方面,在全美排名第五;还有将近75%的新建筑计划采用该标准,预计到2030年实现绿色环保标准的楼房面积将达2000万公尺。计划2015年夏天落成并投入使用的PNC大楼,将是环保标准最高(LEED-Platinum)的摩天大楼。
值得一提的是,匹兹堡有一项正在进行的工程,称为Pittsburgh 2030 District。该工程计划对匹兹堡的市中心区域进行环保改建,目的是通过采用新型环保技术来减少市中心区域的各项能源消耗,降低各种交通工具带来的废气排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保持匹兹堡工商业领域的竞争力。当然,该项目的实施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包括政府部门、学校等研究机构,以及私人企业等。
这是一个极具眼光和魄力的项目,其顺利实施将对匹兹堡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匹兹堡将继续作为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持续增进城市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该项目的成功会进一步放大整个市中心区域的特点和吸引力:经济上可行、环保清洁、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协作等,可以为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其他城市提供一个样板:在保持甚至增进城市竞争力的前提下,如何才能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可以说,这个项目是匹兹堡对未来满怀信心的一种投资,对其结果,我们将拭目以待。
对于建设一个新型的绿色环保城市,匹兹堡的努力并不仅限于此。除了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标准,匹兹堡还努力建设“活建筑(living buildings)”,即在建筑物内部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特别是通过对降水和废水的循环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独立性。Phipps植物园中的可持续景观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s),已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该中心曾于2009年9月在匹兹堡举行的G20峰会上开放供各国领导人参观。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如何实现能源百分百的再生利用是最棘手的问题。设计师们认为太阳能是最佳再生资源,可惜匹兹堡的日照并不非常充足。但如果使用过多光伏来吸收太阳能,又跟低成本节能的目标相抵触。于是设计师们在设计中心外观和结构时,决定尽可能使用自然光来照明以减少电能消耗,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地热系统(温度控制在10摄氏度左右)来调控冬天和夏天的室内温度,最大限度降低冬天供暖及夏天制冷所导致的能耗。作为辅助,设计师们还通过风电来更好地利用再生能源。为满足中心的用水需求,设计师们因地制宜,利用植物园内的澙湖和湿地设计了一整套水处理系统,除满足整个植物园的灌溉需求外,采集到的雨水经过存贮净化,然后分流到中心供给不同的需求。中心使用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师们参考流体力学计算研究结果决定最佳的门窗位置,门窗的开启则由室内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根据实际状况自动控制。整个设计建造过程有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科学家们共同参与,在匹兹堡植物园建设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当今世界最严格的三项绿色标准,该中心于2013年通过了其中两项:LEED Platinum和Four-Stars 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 (SITES),现在正在争取通过最后一项认证:The 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
追求绿色环保型宜居城市是世界人民的向往。期待匹兹堡这座古老的工业城市在科技兴市、绿色环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