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披露七常委的“第一次”
不过,党报评论君在翻检旧闻的时候发现,常委们也是人民日报的“老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七常委与人民日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吧!
一、习近平
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是在1984年12月7日的第四版,题目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分析的是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问题,提出“学习老干部的坚强党性”“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大力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和“热情照顾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四个方面,现在看来还很有针对性。
对了,文中引用了很多古诗词,已经能看出这个年轻干部的“目光四射”了。比如郑板桥的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再如“投身革命即为家”、“壮心不已”等。
而习近平第一次作为被报道的对象出现在人民日报,则是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的《正定翻身记》,这篇文章介绍了正定如何从“逼上粮山”的贫困县,变成“高产富县”的。时任县委书记的习近平总结说,是因为“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
1984年8月19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发署名“共青团中央李克强”的文章《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处多》,这是这位未来的总理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而他第一次被报道,则是1982年12月22日共青团十一大的分组讨论。当时,他是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分析了那个年代北大学子的思想转变。
三、张德江
第一次发表署名文章是1989年3月31日第6版的《加强行政区划宏观理论研究》,是一篇关于行政区划的学术文章,讲到了行政区划调整要注意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问题。他第一次被报道,则是1986年9月18日的“国务院任免名单”中被任命为民政部副部长。
俞正声第一次的署名文章比较有趣,是1981年7月6日第二版的《不该盲目进口电子计算机》。这是一封读者来信,署名是“四机部等所属17个单位 俞正声 王连生 陈泉荣等24人”。信中提到的是因为盲目进口电子计算机而影响到国内该行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把已研制出来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尽早投产,形成批量,解决质量和价格问题”等建议。那可是在1981年!
而他第一次被报道,则是在1985年3月16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二次理事会的消息中,当时,他被聘请为副理事长。瞧人家这跨度!
五、刘云山因为是新闻记者出身,所以刘云山在人民日报的足迹可说是相当丰富。最早的一篇报道,是1978年2月23日第3版的《草原鱼肥》,署名“新华社记者刘云山”,讲的是在干旱的草原兴建水利,不仅让水草丰美而且能养鱼的情况。看看结尾的这个细节,就知道新闻记者“接地气”多么重要了:“一天,记者来到洪格尔水库,看到一个蒙古族小伙子正在水库冰上打窟窿,他是在给鱼打通气孔。”他当时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农牧组做记者,在各个报纸发表了很多文章,大家熟悉的《夜宿车马店》,也是同一时期的佳作。
这位勤奋的记者第一次作为报道对象出现,也是在一份名单中:1982年12月30日公布的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王岐山第一次发表署名文章,是1994年11月11日第5版的《深化改革,走商业银行发展道路》,身份是建设银行行长,当时这个银行还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才改成“中国建设银行”的。他第一次接受人民日报采访,也是在银行系统:1991年1月20日关于“建行增二十亿贷款支持房改”而对他进行的一次专访。难以想象,这位金融界人士,现在会成为反腐败的领军人!
张高丽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是1994年9月6日第10版的《为下世纪打好人才基础》,署名是“广东省副省长张高丽”。他第一次作为报道出现,则要早得多。1979年,他是“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炼油厂党委副书记”。当年8月关于该厂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年轻的厂党委副书记张高丽,是大学经济系毕业生。他以‘第二次上大学’决心,坚持参加技术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到车间实际操作”。在所有现任7常委的报道中,这是最早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