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卷掘金者中公

2021-04-30 2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 黎晓梅

编辑 / 封成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最近,胡润有一个刷屏的故事。

他说十几年前,中国大教育行业的首富是俞敏洪,因为英语能力被认为是全球化人才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五年前,张邦鑫取而代之,成为中国教育首富,学而思满足了中国家长让孩子进好一点学校的需求;两年前,张邦鑫被中公教育的李永新超越了,公务员培训成了炙手可热的行业。

胡润说,这几乎回到两千年前了,从教育的需求变化,可以对中国的新经济有一个新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落弧线一致。从高考恢复的1977年到全民公考的2021年,人才逐渐在内卷中沉浮。4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三位“教育首富”的更迭,是教培市场的变革,也体现着中国教育发展的起落。

海尔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这句话,可以概括中公教育近几年的跃迁史。

2021年,中公教育的创始人李永新与其母鲁忠芳以1420亿人民币的身家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80位,蝉联中国教培行业首富。而在去年同期,两人的身家仅为670亿人民币,排名187。

短短一年,这对母子的身家暴涨了750亿元,中公教育的市值也在这一年内飞跃至2600亿元。

中公教育的成功,与内卷之下,全民公考密切相关。2020年疫情爆发,宏观经济进一步受挫,同行间无序竞争倾轧加剧,“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在有关内卷的无限讨论中,中公教育赚得盆满钵满。

01 越卷,中公越稳

“新时代年轻人‘不孝有三’——不考研、不考公、不考编。”2020年,这句话火了。

自古以来便有,进入体制,拿铁饭碗吃国家饭,就是光宗耀祖的说法。这两年来,这种说法更为流行,究其原因,是内卷的不断加剧。

2020年,被称为“内卷之年”,人们反思自己与工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学词汇“内卷”频繁出没在社会热点事件讨论中。

在知乎,“内卷”相关讨论目前有2.3万个。小镇做题家、清华卷王、加班猝死事件、35岁被裁员……相关话题层出不穷,引发集体讨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十几年前,内卷已埋下伏笔。

1999年6月,大学扩招计划实施。据《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增长47.4%。

放开招生之后,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如开闸的大坝一般,迅速增加。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叫法出现。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但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跟上。跨过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后,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产业升级,宏观经济放缓,“结构性失业”难以避免。

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据统计,2020年全年,中国失业率从3.62%上升至4.24%,逼近1999年以来最高值4.30%。

图源:华经情报网

同样,根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2020年春招季活跃的应届生较2019年增加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却同比下降了22%。可以说,无数在职者、求职者、高校毕业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

工作环境劣化、就业压力和宏观环境因素叠加,无限内卷的环境下,体制内工作的优势瞬间凸显。

普遍观念中,只要走进体制内,哪怕不能升官发财,也能旱涝保收,起码不会因为疫情等“黑天鹅”事件而失业。并且体制内福利待遇完善,一般情况下不会被逼996或007。

据猎聘网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面对“疫情下,毕业后如果不能及时就业,是否考虑其他选择”的问题,38.73%应届生选择了“考公务员”。

全民考公时代来临,为了摆脱内卷,人们陷入了一场更为内卷的战争中。

大学生扩招政策生效后,公务员报考人数也随之不断攀升。2003年,国内报考公务员人数达到了12.5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6万余人。自此,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就以直线增长的态势开始攀升。北京公务员考试网曾做过统计,2004年-2009年,通过国考报名资格审查的人数为18.2万、31万、54万、74万、80万、105.2万。

2021年国考拟招2.57万人,超157万人报名过审,平均61个考生竞争1个岗位,最热门岗位竞争比高达3334:1。

需求端稳定,刺激持续,让针对体制内工作的招录考试培训成为中公教育牢固的基本盘。据中公教育2019、2020年年报显示,招录考试业务(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营收占总营收的75%以上,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业务。

2018年年底,中公教育与亚夏汽车签订对赌协议,随后借壳亚夏汽车登陆深交所。

上市两年,股价已经从借壳重组时的3.68元/股,最高上涨到43.58元/股,公司市值超过2600亿元。成为教育界四家市值过千亿的企业之一。

李永新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成为全球教育首富。今年3月初,李永新向北大捐款10亿元,设立北京大学中公教育发展基金,刷新北大建校以来个人捐赠历史。

中公教育在体制招录考试培训中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借形势这股东风外,还有一些“赌”的成分。

02 豪赌的胜利

做招录考试培训是一场豪赌。可搏得千百倍的利益,也可能一朝倾覆。

吃国家选拔人才的饭,就会被国家政策束缚。当公务员缩招、或疫情等突发状况发生时,考试有可能被推迟甚至取消。从而引发用户延迟缴费、要求退费等经营风险。

除了政策性影响,招录考试本身的季节性特点也是一个大隐患。

尤其是公考,从报名、笔试,再到最终面试,都有着既定的时间线。一般而言,招录考试的收款高峰期有两个,一是公告披露到笔试阶段,二是笔试出成绩到面试阶段。其余时间收款少,因此招录考试培训机构一年四季度的营收并不均匀,这就要求公司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必须充足,以面对淡季。

以去年为例,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国考、省考时间推迟,中公教育Q2的收款高峰递延至Q3,收入确认也相应推迟。这导致了中公教育收入集中在下半年,第三季度财报相当于过去一整年的利润,直接从亏损2.33亿变成盈利12亿多,形势瞬间逆转。

这样的事件屡屡上演,1月10日,国考面试名单公布。中公教育等培训机构迎来爆发期,2月2日,其股价上升为41.8元/股,达到2577亿元的市值,是上市时的4.5倍。

为了平衡风险,中公教育采取了一些颇受争议的措施。

开设协议班是最有争议性的举措之一。“协议班”是指在报名时以“不过退费”为前提,先缴纳费用,待考试成绩公布后,若考生未通过考试,则进行退款的模式。

这种最先由中公浙江分校推出的模式,吸引了大量考生,在“不过退费”的定心丸下,考生付费意愿明显增强。

中公教育2017年开始大幅度提高协议班比例,年培训人次从86.1万增至146.6万,据国信证券统计,“协议班”占中公面授营收的74%。

协议班带来了翻倍的客流,但每年公务员的录取比例是固定的,考上公务员的毕竟是少数,这意味着中公教育每年要对大部分学员进行退款,应该是入不敷出,中公又是如何实现营收大涨的呢?

首先,协议班并非所有考生全额退款,签订的协议不同,退款额度也不同。例如中公教育官网上的2022国考1+1勤学智胜A班和B班,费用分别为41800元和30800元,A班笔试或面试不过,退29800元;B班笔试不过退14800元,面试则退11800元。

非全额退款之外,中公教育又依靠庞大的现金流来完成多元的投资,实现盈利。

从缴费到培训结束再到退费,需要经历好几个月时间。这几个月时间内,中公教育把学员预交的学费拿在手里,相当于在无监管的情况下,无息借用这笔学费。

这笔钱可用来充实营收报表,也可用来投资理财。据2020年年报,中公委托理财合计发生额125.9亿元,其中约52亿元投入了信托理财产品,其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2.56亿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11%。

“协议班”的巨大优势,引来同行的竞相模仿,华图教育等考公培训机构陆续上线协议班,中公教育逐渐成为内卷淘金者们的“摆渡人”。

用预付费进行投资效果明显,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危机。一旦投资不当,不仅学员的退费会出现问题,还可能让公司的现金流断掉。

因此,学费攥在手里越久得利越大,“退费难”也成了中公教育最多的负面评价。截至4月20日,在黑猫投诉上,中公教育有惊人的2388条投诉,大多涉及“拖欠退款”,而同行华图教育的投诉量为310条。中公教育也因此被学员吐槽为“金融公司”。

2020年7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一则消费警示,其中点名了中公教育等机构的退费难问题。

如果说协议班是中公教育的长期盈利规划,那么短期贷款、质押股票则是为了解决资金流动问题的险招。

2020年3月,中公教育拟在80亿元额度内以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但此前中公教育短期借款余额为28.67亿,较上年末增长78%。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仍大量借款。这种奇怪的现象,引来了深交所的问询。

中公教育的答复是:公司需要充足的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协议班退费以及季节性的资金需求,而短期闲置资金将用于理财实现盈利。

另外,包括李永新母子在内,公司前10的大股东中有5位进行了股权质押。2021年2月9日,李永新质押了0.36亿股,价值约14.33亿元,据深交所4月20日公告,此次李永新将延期购回股票。截止目前,李永新累计质押4.59亿股,占所持股比例的40.64%。

针对大股东陆续质押股票的现象,中公教育回应,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

用协议班打开营收口子,用短期借款和股权质押来“保驾护航”。招录考试培训季节性难题解决后,减轻政策性变动对收入影响迫在眉睫。

李永新曾在一次公开发言中指出,对中公教育而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公务员考试项目业绩占比接近总业绩的一半。如果政策出现变化,这一半的营收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降低公考业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扩充其他序列比例或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公内部把招录考试业务称为“金角”,学历提升是“银边”,职业技能培训则是“草肚皮”。“金角、银边、草肚皮”是围棋术语,从“金角”到“草肚皮”,战略价值依次下降。

但这两年,中公教育大力开拓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业务。据其2019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考研辅导业务营收增速超100%,IT能力训练的营收增达到300%。

目前,公考板块业绩已达到62.9亿元,若想让其他两个序列与公考板块并驾齐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不朽的黄金赛道

中公的崛起,验证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是一座超级金矿,而这座金矿仍有待发掘。

考公的政策利好依然持续。自2013年后,每年毕业季都被称为“最强毕业季”,与之相对的企业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并且近几年政策鼓励年轻干部下乡对基层干部“大换血”,出于保就业和基层建设的需要,国家将继续扩大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招录规模。

另一方面,据平安证券分析,政府机关每5年一次改革,改革期间政府机构人事冻结或缩招。2018年政府发布机构改革文件,要求当年完成中央和省级机关的改革,2019年3月前完成市县级机构改革,因此2019年国考规模锐减49%,省考规模也有不同程度下滑。

但改革期结束后,迎来需求爆发,2020年国考反弹48%,未来几年,招录需求继续释放,公考规模继续扩大。国盛证券预测,2003年全国公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成为仅次于K12的第二大教育细分赛道。

目前这条黄金赛道上,无数巨头抢滩,但先发优势不可抵挡,“一超多强”格局继续保持。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截至2019年,中公占中国公考培训市场的33%,华图占15%,分列一、二位。

以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起家的华图教育,走“新东方模式”,与中公教育业务多有重合。2009年以后,李永新转向直营化,二者营收显著拉开差距。据亿欧网报道,2015年-2018年,中公教育营收分别是华图教育营收的1.7倍、1.4倍、1.8倍和1.8倍。

内卷催动公考,公考富了教培机构。而凭内卷起家的教培机构也在反过来升级内卷。

选拔类以“相对而言更好”为目标,竞争环境下无绝对上限,教培机构提供的服务提升整体竞争力后,培训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当大部分考公人通过培训提升录取优势时,部分未报名的考生,也会由于焦虑和现实要求,不得已参与报名,以保证竞争资源的平等,如同日渐普及的“鸡娃”模式一般。

最终因整体竞争力提高,考生就会有进一步培训需求,内卷——培训——加速内卷——进一步培训,循环不息,直至一方发生质变。这是一条“不朽”的黄金赛道,也是公考培训机构最大的存在优势。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给北大捐款10亿,中公教育是怎么做大的?》

2.证券之星《打着“不过就退款”口号的中公教育,何以做到千亿市值?》

3.亿欧网 《中公教育:内卷背后的隐形赢家》

4.安信证券《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方法探讨——兼论中公教育商业模式优越性》

5.蓝鲸edu《坐拥1400亿市值的中公教育,下一个增长爆发点是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