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国上海市通志》第一册首发 民国视角下的上海往事
1930年代编修的《上海市通志》稿,经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合作编辑,于去年11月1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定名为《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
今天,“再出发:上海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暨《上海通志干部读本》、《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首发式将在上海大厦举行。
27个纸箱珍藏着上海的历史与记忆
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和家族修谱,是中国人保存历史和记忆的三种形式,其中地方志是了解具体某一个区域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最重要形式。
1931年4月,民国上海市政府宣布上海市通志馆筹备委员会改组,1932年1月26日,上海市市长发布训令,宣布聘定柳亚子、朱少屏为上海市通志馆正、副馆长。1932年7月14日,筹备两年半的上海市通志馆成立。
上海市通志馆成立后,柳亚子和徐蔚南广招著名学者,还征集收录资料,为《上海市通志》的编纂打下基础。
从上海市通志馆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的5年间,《上海市通志》大部分专编基本成稿,还完成了一系列上海地方资料的整理、汇编和出版工作。抗战结束 后,编撰成员归拢材料,但未能继续编撰。《上海市通志》原计划编撰25编,至1937年编撰工作基本完成,所有材料共有1000多万字。
恢复后的上海市通志馆,主要出版上海市年鉴,年鉴编到一半时,又逢全国通志馆体制改革,上海市通志馆改名为上海文献委员会,职能在原有的年鉴和志的编撰上又增加了收藏整理出版历代文献工作。
1949年上海解放,新政府接收了文献委员会,这批资料存放到上海市文化局。1952年到1953年,文献委员会被改组为社会事业文化管理处, 变成行政机关,原先的职能无法履行。所以,所有的资料、书籍交予上海图书馆,没有成书籍的如简报、文稿等交给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来这些材料全部被上海历史 博物馆收藏。
上海历史博物馆保存的这些材料共有27个纸箱,这批文献资料包括民国时期编修的《上海市通志》稿和上海市通志馆馆藏资料,因历史原因未能整理出版。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只有少数专家学者被许可使用、参考。
2012年7月14日,在上海市通志馆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签订协议,决定整理出版这些材料。2013年3、4月,出版工作启动。当年11月,《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出版。
第一册三编中两编讲租界问题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全书153.6万字,为《上海市通志》稿的前三编,第一编为《上海历史(上)——沿革》,包括总说、上海溯源、 上海的兴起、上海的展开、上海的倭寇、上海的蜕变、上海的繁华、上海的开埠、上海在前期太平天国时代、上海在后期太平天国时代、上海的近代化、革命前后的 上海、上海在北洋军阀时代、青天白日的上海、大上海核心的完成、结论、重要参考书目等章节。
第二编《上海历史(中)——第一特区公共租界》,包括总说,英美租界独立时代、英美法三国租界行政统一时代,洋泾浜北首外人租界时代、公共租界 的开展、五卅惨案、公共租界的最近期、公共租界与“一·二八”战争以及上海“一·二八之战”、公共租界治理现状、结论、参考书目等章节。
第三编《上海历史(下)——第二特区法租界》,包括总说、法租界的诞生、太平军和小刀会、法租界的成长、民国时代的法租界、结论、附录、上海年表、补遗等章节。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整理出版工作小组成员胡训珉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许可以给我们深化近代上海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告诉早报记者,“这批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资料从来没有公开过,现在经过一年的工作,我们整理出版了第一部分,必将引起学术界关注。”
据胡训珉介绍,它首先继承了传统方志全面记载地方情况、保存第一手资料的传统,它的假定篇目和各个专题的设计,努力做到全面覆盖。
其次,它努力运用现代史学的科学方法,特别注重收录资料的考订、验证,严格区分历史记载和编纂者的个人判断。
第三,在编纂方法方面,柳亚子顶住当时守旧人士的责难,坚持采用白话语体文。在当时官方文书普遍采用文言文的情况下,在大型志书的编纂中坚持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也因此,该书可读性强,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均以故事形式讲述。
“《上海市通志》稿在新旧方志学之间,树立起一个特征鲜明的标杆,可以为当代新方志的编纂工作提供一个参照和借鉴的范本。”现在兼任上海世博会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胡训珉说。
整理出版原则:尊重原著不做历史改动
据胡训珉透露,整理出版小组的原则是:尊重原著,尊重历史原貌,不做历史改动。即便是散失部分,“我们不做重写,我们把写出来的稿件,根据目录对号入座,只做编辑整理,不增加。现在任何人去补写,都是狗尾续貂。”
“我们之前还担心,一些敏感政治问题是否会产生一些反应,后来发现完全没必要。” 胡训珉说,柳亚子本人属于国民党左派,他反对国共分裂,尤其反感国民党右派镇压共产党。所以,在编修《上海市通志》时,他基本上不采纳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极 端言论,只客观记述。对一些重大问题,他有鲜明的民族爱国立场。
《上海通史》主编熊月之教授昨天告诉早报记者,1990年代编撰《上海通史》时,曾参考、使用过这批材料,对编写《上海通史》帮助很大,“许多论断和研究,我们都曾参考了这批材料。”
在熊月之看来,《上海市通志》的编写者们,当时对上海史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创性,有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到现在依然值得学者参考。
当时上海人
已能客观看待租界问题
据胡训珉介绍,目前出版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内容相对独立、完整,全面叙述上海的历史。而《上海市通志》原计划25编,抗战爆发时,前10编已经成稿,“其中前三编,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册,二校三校已经完成了。”
当时,上海市通志馆一边编撰一边公布成稿,通过上海市通志馆期刊、上海各报纸杂志登载。“当时登载之后,影响非常大,各个报刊都向他们约稿,甚至有人根据他们发表的内容写电影剧本。当时都有报纸报道的。”胡训珉说。
《上海市通志》编著成员当时的分析视角非常有价值。比如租界问题,这本书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界进步人士和主流对租界的看法。
“我们现在有些夸大了租界的正面作用,比如所谓庇护作用,但是反过来看,租界客观的存在对毒品的泛滥,对西方资本的庇护,才是主导。”胡训珉说,“那里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不是中国冒险家的乐园。”
目前出版的第一册中,第二、三编均关于租界历史。“华界”的高速发展,令上海人自信自己有能力去管理和发展。“当时的上海人可以用这种相对客观心态来讲租界,他们谈论租界不是诉之于民族情感,而是用国际法的视角来谈租界。”胡训珉说。
相关资料2到3年内整理出版
除了已经出版的三编,剩余22编都是专篇,从地理、军事、教育、金融等领域记录上海。胡训珉介绍,根据目前设想,现在总体上准备把柳亚子主编的《上海市通志》成文稿及民国上海市通志馆收藏的《上海市通志》稿相关资料全部整理出版。
按照计划,目前具体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整理出版已经成稿的全部《上海市通志》稿,计划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第二阶段整理出版民国《上海市通志》相关资料。第二阶段工作需要花费2到3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阶段计划整理出版的相关资料中,收集了上海抗战时期资料,包括整个日伪时期的教育资料,如当时办了什么学校,有哪些教材,怎么使用等内容都包含在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