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丰收季里的黑科技!梅州梅县丙村东溪村的无土番茄熟啦

2021-04-29 22: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庄稼离不开土。可在梅县区丙村镇东溪村蔬菜种植基地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创新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种植的番茄实现产量产值翻番。

△丙村镇东溪村蔬菜种植基地

走进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颗颗番茄树上挂满了硕大饱满、色泽鲜艳的果实,几名工人正忙着采收番茄,一片丰收的景象,但种植袋内没有土壤,根茎旁边还插着一根蓝色的管子。“这里种的菜不用泥、不用人工浇水施肥,而且产量又高,我种了几十年的菜,还是头一回见。”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古招云感叹道。

△种菜不用泥?那靠什么汲取养分呢?“无土栽培就是把土壤换成了椰子壳制成的椰糠,再通过水培一体化系统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定时输送到每一株番茄的根部,节省人力的同时有效防止了重金属、农药、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大幅度降低了病虫害,保证农产品安全。”基地负责人古伟民娓娓道来,帮记者解开了疑惑。

△水培一体化系统将自动配制好营养液供植物生长使用

无土栽培技术是古伟民和搭档在2018年前往浙江省丽水市农科院学习,再到位于福建、山东的农业基地实践操作后,才决定采用。“无土栽培能让蔬菜种植摆脱水土的制约,还可以有效解决虫害多、效益不高的问题,有利于大规模发展蔬菜种植。”古伟民说,经过调研,他发现梅州地区的番茄大多来自福建、江西、汕头等地,本地市场几乎是空白,因此选择以番茄种植为主。

“无土栽培,最终要的是水。”从深圳回乡创业的古伟民走遍了丙村镇每个村,最后瞄准了水质较好的东溪村。经过两年的筹备,2020年初,他向当地村民租下了80多亩田地,搭起了4个种植大棚,从山东引种了番茄粉果。

记者发现,相较于传统种植方法,无土栽培间距更加密集。“这是我们从山东寿光学习的‘密植法’,种植间距一般为20至30厘米,种植株数比传统种植方法多了1至2倍。”古伟民说,这样一来,种植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亩产可达2.5万斤,是传统种植方法的2至3倍。

得益于精细化管理,基地产出的番茄皮薄果大,品质、口感俱佳,颇受市场青睐,因此收购价也高出市场收购价近一倍。“现在主要是走梅州本地市场,收购价在3元/斤左右,供不应求。”古伟民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种不同品种,同时继续探索更高效的种植管理技术,培养本地技术人员,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帮助家乡农民提高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文:梅州日报记者 吴丽伶

图:梅州日报记者 吴腾江

编辑:李子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