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资高地”江苏淮安赴沪招商推介,树涉台营商环境新标杆

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
2021-04-29 14:1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2021淮安·长三角台资产业合作促进会活动现场。

大运河名城淮安来上海“抢客”了。4月28日下午,2021淮安·长三角台资产业合作促进会在上海举行。

淮安是江苏的“台资高地”,素有“南昆山,北淮安”之称。本次活动中,有1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5.8亿美元。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未来五年,淮安将借助已有的优势,加大对台资以及相关重点产业的招引力度,并定下目标:力争新引进台资项目500个以上,协议利用台资50亿美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会上,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表示,淮安将打造大陆有重要影响力的台资高地、树立涉台营商环境新标杆,更大力度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台资的“领衔主演”

在淮安的发展过程中,台资一直扮演着“主演”角色。

1988年,淮安迎来首家台资企业,随后旺旺食品、膳魔师、富士康接连落户……2014年,淮安成为苏北首个台企超1000家的设区市。

目前,淮安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400个,总投资突破200亿美元,被国台办授予大陆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

澎湃新闻注意到,淮安市主要产业布局中,龙头企业均由台资企业担当。比如鹏鼎控股集团,先后建设了包含3家全资子公司的淮安园区,如今产值已近百亿元。

此外,台资经济占淮安市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台企更是引领淮安市重点打造的3大现代制造业体系。其中,在绿色食品领域,旺旺集团、全稳生技等在淮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富士康、鹏鼎控股、达方电子等先后落户;新型装备制造领域,聚集了以敏实集团为核心的台企集群。

4月28日上午,淮安市长陈之常在上海拜会了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陈之常表示,绿色食品是淮安“十四五”期间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希望旺旺四期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助推淮安食品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加快与涟水县合作投资食品生产项目进程,在大健康等更多产业领域进行合作。

不过,过去淮安受到交通的“束缚”。客商从上海、苏州等地过来考察,只能选择汽车,单程也要五六个小时。

如今,随着徐宿淮盐、连淮扬镇、宁淮等多条高铁的通车和建设,淮安即将形成“米字型”高铁枢纽城市,淮安实现了3小时到北京、2小时到上海,融入南京1小时都市圈。淮安对台资的吸引力还将增强。

活动现场。

台商的“首选地”

活动现场,有上海的台商直言,“如果我们需要新的投资地方,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淮安。”

淮安为何会让台商产生“第一选择”的想法?

淮安台协会长、敏实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秦荣华回忆,第一次去淮安考察的时候,还是坐着考斯特的车子,从上海一路5个小时才到淮安,当时甚至以为淮安是隔壁安徽省的。“淮安政府人员真是太热情了,其实刚开始也没想着投资,不知道怎么就一步步把生产车间搬到了淮安”秦荣华说。

如今,上海客商去淮安,2小时高铁就能直达。上海市台协会长、竟衡集团董事长张简珍说自己实现了当年的诺言,“过去我讲过如果上海到淮安2小时能到达,我一定来投资”。如今,张简珍计划在淮安投资1亿美元建设鲲宝智能仓储物流项目。

为了更好的服务台商,淮安更是表示,对台商台企提出的合情合理合法要求会100%满足,此外再多为台商台企提供“1”份贴心的服务和惊喜,这就是淮安“101%服务”品牌。

2020年,淮安首创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过去台商台胞需要跑多个部门、多个窗口才能办成的事项,如今只需到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就可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

“101%服务”赢得的口碑,帮助淮安打开“以台引台”的招商新局面。淮安也连续7年被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极力推荐城市”。

疫情期间落户淮安的南宝集团碳纤维项目,从签约到取得营业执照,只用了18天。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新闻发言人、南宝树脂集团大陆区董事长孙德聪说,他已经变成淮安在台湾的“义务推销员”,遇到客商朋友,都会主动帮助淮安推介。

当然,台企看重淮安的不仅是营商环境,还有稳定的“蓝领军团”。澎湃新闻了解到,淮安拥有3所本科院校、21所中高职院校,在校学生15万名,每年毕业各类专业人才4万多人,可以为台企提供高技能的实用人才。

下一步如何发展?在《“十四五”台资高地建设规划》方案中,淮安瞄准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密机械、绿色食品与现代农业、大健康四大台资重点产业。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