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空气能设计吗?“振动的云层”探讨人类与空气的关系

宗禾
2021-04-29 19:2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的今天,人们应该如何“呼吸”?当空气成为“媒介”,艺术家与建筑师们能够创作出怎样的作品?4月30日,展览“振动的云层”将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通过来自7个国家的12位(组)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和音乐人的作品,从不同维度呈现空气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振动”。

“振动的云层”展览海报 海报设计:Pocca

澎湃新闻获悉,展览“振动的云层”将于4月30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景展馆开幕,展至7月18日。展览由蔡艺璇策划,12位参展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和音乐人分别来自阿根廷、芬兰、美国、瑞士、西班牙、新西兰和中国七个国家,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艺术家Tomas Saraceno、来自深圳本地的建筑师黄泽林等创作者,呈现来自气象科学、艺术感知、建筑设计多个维度的12件(组)作品,其中近半数是一年内的新作品和场地特定的委托创作。

可见与不可见的空气

空气无形无相,却可以承载湿度、温度、闪电、云层、风、污染物、无线电波、飞鸟与尘埃。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山川、现实与虚拟平台之间,构成了我们共同呼吸的环境。

策展人蔡艺璇在“振动的云层”展览中,提出了一个通常被大家所忽视的现象:空气看似虽“空”,所承载的事物却是地表活动的映射。20世纪以来,当代人的生活空间已面临着本质上的转变,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将碳物质和大量温室气体送入大气,将大气由自然化为人工的产物。

空气作为公共界面,流转于不同的生态圈层之间,也在数字控制和资本的驱动下不断受到侵占:化学物质占领云层,可吸入颗粒物漂浮在肺部,电磁辐射包围着地球。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呼吸?如何抵抗气候变化和对地球的资源开采?设计师如何介入气候调节及空间设计?对不可见环境的数字呈现如何改变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瑞士艺术家Karolina Sobecka的《记忆、理想与假设》(A Memory, An Ideal, A Proposition)以化学手段重制了火山喷发后的云、实验室中的云和气候干预实验中的云,结合研究出版物、短片、档案和摄影,剖析并展示云中物质的演变,以及背后的地质与社会转型。在这里,云的变化串起了自然、科学和艺术视角的知识演化。这些在玻璃器皿中可变的云层分别讲述了其背后的记忆、实验模型,以及当代假设。通过研究它们的组成、形成条件和创造的环境,作品为地质和社会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可能性。

记忆、理想与假设,卡罗琳娜·苏北卡

空气也能设计吗?

阿根廷艺术家Tomas Saraceno设计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无需使用化石燃料、氦气或锂电就可以自由漂浮的飞行器,由此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个可以摆脱化石燃料、自由飞行的未来。他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MIT EAPS)合作开发了一个全球大气漂浮路径预测系统。这一名为《气的纪元》(Aerocene)的项目将以录像、飞行包和漂浮线路预测APP在中国首次完整亮相。

气的纪元,托马斯·萨拉切诺

空气只有远观的时候才是云层,是流动的实体,而近处,空气则由一系列肉眼不可见的化学物质组成:氧、氮和水蒸气等等。从大地与天空,再到粒子之间,空气的尺度比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要更广阔、也更细微。这引发了建筑师们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自然现象中的尺度和丰富的内涵引入建筑?可否从环境和感知上塑造空间,而非仅仅将建筑作为经济分配和功能实现的实体?

展览以文献的形式援引了石上纯也的研究项目《建筑新尺度》中的若干图表,以云、森林、地平线、天空和雨滴五个分主题呈现自然尺度对建筑设计的启发。而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为2002年瑞士世博会设计的主展馆模糊大楼(Blur Building),将水从瑞士西部纳沙泰尔湖中抽取,通过35000个高压喷嘴,以喷射形成的细密水雾作为建筑主体,探问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方式。DS+R建筑事务所成立于1981年,是一家位于纽约的设计工作室,其业务涵盖建筑、城市设计、装置艺术、多媒体性能、数字媒体等领域,致力于解决机构角色变化和城市未来的问题。在这件作品中,建筑的物质性被解构,“整个展览馆中唯一的展品是文化对视觉的依赖”,DS+R的创始人之一Elizabeth Diller说道。同场展出的还有Philippe Rahm建筑事务所阐释气象建筑(Meteorological Architecture)设计理念的概念短片。

模糊大楼,DS+R
Blur Building,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此次展览的一件场地特定全新委托作品来自深圳本土的建筑师黄泽林,他在双层层高的展厅空间中构建了一个新的透明“楼板”,从研究海、陆、空丰富的自然面变化汲取灵感,以呈现空间中原本隐形的结构。同时展出的还有两件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作品:王哲睿的《气候作为媒介》以及赵潇潇的《可感的云层》。

楼板,建筑装置,黄泽林

人们对空气的认知依赖技术与图像数据。只有从宇宙回看包裹陆地的大气,将整体环境视作客体,大气才成为可被编辑与创作的媒材。包围着这颗星球的辽阔上空已是一片不断振动的地带,充斥着高空作业的飞行器和传送信息的电磁波。只有当远地遥感和卫星图像将大气化为可阅读的图像,区分层级、计算反射率、生成表面,人类活动才能更精确地介入气候控制。

图像是一种认知仪器,将大气化为承载想象的媒介。图像也是实验仪器,带领我们从实验室步入景观。由Abelardo Gil-Fournier和Jussi Parikka创作的散文电影《种子、图像与土地》(Seed, Image and Ground)从一系列问题出发:风如何化为图像?如何编制风?对风与大气的视觉化隐射了怎样的技术文化?作品呈现了空中应用技术对气象的制造、对农作方式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植物、空中作业和土地的认知转变。地表植物知识史和视觉分析下的生态环境史,是一部图像的历史,也是关于循环、速度和自动飞行的历史。

种子、图像与土地,双屏影像 阿维拉多·吉尔-福尼尔,尤西·帕里卡

种子、图像与土地,双屏影像 阿维拉多·吉尔-福尼尔,尤西·帕里卡

空气是滤器也是容器,是人工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调解界面,在山川、口鼻和身体之间流转。展览还展出了三件声音装置,传递了气息流转的感官体验:Janine Randerson的实验声音来自新西兰Haupapa/Tasman冰川裂缝深处快速融化的冰层,配合多媒体装置Albedo of Clouds(云的反射率)和Fossils of Air(气的化石);孙雷的声音生成系统《暖水待风》以及梁奕源的《甲亥》和《乙午》,共同构成了展览的声音地貌。

《暖水待风》孙雷

新冠疫情以来,空气所代表的亲密性与流动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要的隔绝与控制的对立面,点燃了全球保护主义,并加速了数字追踪的渗透。展览“振动的云层”力图呈现人类与空气的关系在心理、文化和技术等不同维度上的建构。

展览“振动的云层”从2021年4月30日持续至2021年7月18日。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