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媒半个月发声10余:“挺”PX
《人民日报》今天刊发评论文章《靠什么破解“一闹就停”难题》。文章指出:“从PX项目屡屡下马,到垃圾焚烧厂被迫流产,再到火葬场放弃建设,近年来,多地反复上演‘上马—抗议—停止’的剧情“,表示“一闹就停,成为一些地方应对抗议的自然选择。这种困局,不仅消损着政府的公信和权威,也浪费着不菲的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
这是央媒在PX项目上的最新发声。
3月30日,广东茂名PX项目引发的抗议升级,此后半个月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频频在PX项目上发声,密度为近年来罕见。
4月2日,《人民日报》发文评论广东茂名事件:《以更细致工作化解PX焦虑》。文章认为,“从厦门、宁波,到彭州、昆明,PX项目不断遭遇民意狙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壅蔽催生抵触情绪乃至恐慌心态”,因此政府应该在PX项目上“公开透明”。不止如此,除了“知识普及、信息披露”,政府还应该加强民众的“参与和互动”,文章最后指出“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再细的群众工作也不为过”。
4月3日,《人民日报》的“微求证”栏目刊出《茂名“15死300伤”系谣言》的报道,回顾了3月30日发生在茂名的抗议事件。针对此前香港东方日报等报道的“锁城遏示威 茂名15死300伤”,“继日前有七死逾百伤后,新一波的流血冲突再造成八死二百余人受伤”的新闻,《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在茂名广电系统工作的张先生,问他看到有人死亡没有?张先生表示,没有见到,也没听说。记者又采访了“知情者钟先生”,他说是“一些爆料者添油加醋,说死了人”,于是记者得出调查结论:“没有人员死亡,系一些爆料者向媒体添油加醋”。
因为茂名事件,PX再次被热议。4月2日下午,一位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偶然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描述竟是“剧毒”,看编辑记录,是3月30日凌晨有人将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于是将其更正,不想又被人改回为“剧毒”。于是陷入拉锯战,清华化工系的其他学子也参与其中, 6天内 PX词条被反复修改36次。这一事件被科普人士发现并传播,很快引发央媒的关注和重视。
4月6日,《人民日报》刊出文章《清华化工系学生捍卫“PX”词条“低毒”描述,一次网络空间的科普责任担当》报道此事。这篇500余字的文章刊发在报眼,著名媒体人徐达内对此的评价是“罕见规格”。文章借专家之口,高度赞扬了这批学生:“学生的行动是科学理性的,他们是学生,不会从行业利益角度作出判断,这是一次对科普责任的主动担当。百度百科对PX词条的锁定,巩固了科普成果。”
《人民日报》同日内版的“深阅读”栏目刊文《PX,一场特殊的“科学保卫战”》,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民众对PX存在误解,一是茂名石化工作人员钟大海发现“当大家被理性告知PX项目低毒时,市民的情绪逐步平静”,一是在“茂名在线”网络论坛上,就PX百度百科词条被修改一事“许多网友表达了对‘PX低毒性’的谩骂与冷嘲热讽,与严谨执着的清华大学学子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
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栏目《捍卫科学是一种担当》继续评论PX词条事件,称清华学生展开的这场特殊的“攻防战”,“引发社会各界众多赞赏”,“展现出的不只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有一种守护真相的责任担当”。
同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以“PX去妖魔化”为题,评论称“很多国家,PX项目是正常的化工项目,而在中国却被一些人戴上‘剧毒’帽子,其中原因值得各方反思”。相比而言,央视的动作更大,不仅在其网站首页发布《篡改PX词条是盲目而无底线的博弈》的文章,还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两档黄金时段节目中专门报道了此事。
4月9日,新华社在美国采访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从事PX绿色合成研究的范炜教授,用问答式文体刊发了《科普:PX项目问与答》。范炜教授表示“PX不属于严重毒性的化工原料,但如长期大量摄入,会损害生物的神经系统”,“至于致癌能力,美国环境保护署把它归为D类,即缺乏对人体致癌性证据”。并表示PX项目“不会对环境产生令人担忧的污染。比如在美国,石油化工业都在满负荷运转,但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污染问题”,但他同时强调,其前提是“严格按照生产工艺生产”。
4月10日,新华社发文《PX遇反对,停建不是解决之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采访时称“重大项目在遭遇公众反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缓建、停建或者搬迁,而应在了解公众诉求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之道。比如说,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安全环保监管,由政府购买服务。这些在国外普遍接受的做法,在我国的安全环保监管中基本处于空白。”曹院士同时也坦言,“我国企业安全环保管理基本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安全检查往往是运动式的,与国外先进企业的科学管理还有距离。要让公众接受重大石化项目上马,企业首先要实现本质安全。”
同日,就PX项目中的环评问题,新华社还采访了环保部环评司负责人,并刊发《PX项目建设如何看?——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就PX项目环评答记者问》一文。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该负责人既没有露脸,也没有露名。该负责人表示PX项目容易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样,加之社会风险与环境风险交织,‘邻避效应’突出”,而之所以会出现反对PX项目的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宣传引导的不够”。该负责人称“从PX项目建设和装置运行情况看,我国装置设计理念和技术装备相对先进,生产运行平稳可靠,至今未出现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4月14日,新华社在东京走访了日本PX项目区后,刊发《PX输出量全球第一,日本如何保安全》。日本是亚洲主要的PX出产国之一,其输出量为全球第一,年出口量约220万吨。文中介绍了日本PX项目的经验,总结为:严格的法律规范、独特的地震防控系统、节能环保的花园工厂。在这样严格的保护下,才会出现石化工业区与城市居民区比邻而居的现象:千叶石化区与居民区无明显界限;横滨NPRC厂区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