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拍卖惨视频掐哭小姑娘,造假连良心都不要了
文 | 酒颜君
我们通常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在短视频时代,亲眼所见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相。近日,央视曝光短视频乱象,一些视频发布者故意编造一些耸人听闻或境遇凄惨的故事,拍成短视频,打着所谓真实见闻的旗号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博眼球增流量,甚至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钱财。
在四川凉山,视频团队教小姑娘演戏卖惨,假装父母双亡,为让女孩流泪,他们给孩子滴眼药水,甚至掐孩子。为了博取观众的信任,他们给孩子捐钱捐物,当然这些也都是演出来的。为了带货谋利,他们假戏真骗,编造“帮助哑巴母子”卖苹果的故事,苹果仅从当地购买一小部分,其他均为市场采购,总获利29万。还有上海一主播以资助孩子为名卖珠宝,实际视频中的人都是他请来的演员。果不其然,花2万多元买的珠宝都是塑料。
相对于文字、图片来说,视频内容因为迷惑性更强、感染力更大,能够直接对人的判断力产生影响,再加上现在视频制作手段逐渐简单化,后期处理技术不断提高,运用剪辑、特效等能毫无破绽地让人们对视频内容信以为真。
央视曝光的只不过短视频造假领域的冰山一角,短视频内容从推出到获得网民的喜爱和追捧,在技术和商业宣传的不断推动下,已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化的工具。一些动了歪脑筋的人,早就瞄准了短视频独特的传播优势,制作传播网络虚假信息,赚取流量走向商业化。只不过在近几年不断完善的监管中,那些涉黄涉暴的内容干净了许多,一些软性的靠“演技”的新骗局开始游走于灰色地带。
此前,一个六旬追星女子要嫁给靳东的故事引发人们对假视频的关注,账号是冒充的,移花接木的拼接手段也不高明,与央视曝光的贵州威宁“虎啸龙吟”闹剧类似,同样是视频团队为了博取眼球剪辑制作而成。他们通过这种虚假的内容积累大量的粉丝关注,进而转向微商带货,将流量变现。
这种剪辑在技术上并不是很难,骗子们在骗术上也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剧本摆拍的方式制作情景剧,更是让观众真假难辨,把人骗得团团转。相信大家都还记得之前“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亲”的视频,不少人为她的孝顺纷纷点赞,感动落泪。可在这个视频发布者的账号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个小姑娘,她爸爸一会儿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儿是“植物人”,把人看的一脸蒙圈。
最终,平台对于炮制虚假视频的制作者作出限流10天的处罚,不料制作者非但没有因为视频造假反省自责,反而认为平台处罚“不公”,声称拍摄视频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如果连真实性都无法保证,用虚假的内容煽情,那还叫什么正能量么?
与很多造假的短视频制作者一样,他们刻意模糊真实与“创作”的界限,用旁观者的视角和实时拍摄的现场感增加短视频的真实感,这种内容迷惑性更强,而普通用户求证能力弱,根本没法辨别,像是靳东的老年粉儿,我们可以说她们空虚寂寞,缺少关爱,但她们被利用,被欺骗的背后,是造假的人在作恶。
频频上当被收割善心的人也是一样,去买助农的苹果,去买那些所谓的“能帮助贫困孩子”的珍珠,去给山区的孩子捐款,说明大家是很善良的,只是没想到自己的善意成了别人的生意。
科技带来了进步,同时也放大了人性的缺点,视频平台本身是个很好的渠道,能够通过拍视频的人,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但前提是,这些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如果任由这些造假煽情的视频大行其道,终将污化信息环境,一旦公众的善良一次又一次被戏虐,社会信任被消耗殆尽,人与人之间只会变得更加陌生冷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