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都江堰何以被千古传颂?这个故事你值得了解

2021-04-28 16: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微 微成都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重磅纪念币——

中国能工巧匠金银纪念币(第2组)。

这套金银币共两枚,

包括5克金币和15克银币各一枚,

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

5克金币以李冰和都江堰为题材,

其背面图案就是都江堰水利主体工程。

5克金币背面图案辅以文字“深淘滩、低作堰”,

并刊“中国能工巧匠•李冰”字样及面额。

5克金币直径20毫米,面额80元,最大发行量1万枚。

所谓能工巧匠,

其内涵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有学者说,“李冰是真正的能工巧匠。”

一枚小小的纪念币,

不仅关乎成都的锦绣山河,

也关乎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出生地和生卒年都无记载的李冰是谁?

都江堰又何以被千古传颂?

这个故事你值得了解。

1

水患

位于四川盆地里的成都平原,

物华天宝,世人皆赞。

在这片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土地上,

水,是最为生动的表情。

河网交织,良田密布。

水,给这里带来了财富,

带来了灿烂的文明,

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繁荣。

成都平原。松锅/摄影

然而,若将时针拨回2300年前

彼时的成都平原,

却是一片旱涝无度、灾害连天之地。

“水”,不是富饶的代名词,

而是人们闻之色变的“猛兽”。

岷江,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它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全长1279千米,

流域面积达13.35万平方公里,

水量是黄河的两倍。

正是岷江强大的冲刷能力,

在亿万年的沧桑变迁中,

参与塑造了成都平原。

古蜀先民图。资料图据网络

然而,这条孕育了成都平原的河流,

却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每年春夏汛期时,

强大的暴雨汇入岷江急促的水流,

裹挟着泥沙横冲直撞,

冲出河道、冲向农田、冲倒民居。

古蜀治水资料图据网络

洪水一退,

又是沙石千里的干旱。

位于成都平原西侧的玉垒山,

阻挡了冲出山口的岷江,

造成东旱西涝的局面。

稻田七零八落, 百姓苦不堪言。

转折出现在公元前272年。

中国历史上记录了一笔看似简单的人事记录:

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任蜀郡郡守

至此,成都平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

图据rosycloud

2

治水

李冰一路艰险来到蜀郡任职。

却看不到物阜民丰的兴旺景象,

目之所及皆是洪水肆虐后的创伤。

若要治蜀,必先治水。

李冰雕像。图据杨立

他沿岷江而上,

直抵源头,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

作为一位水利工程师

他深知一条重要的道理:

水要“引”,而非“堵”。

最终,他选择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

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古城远望。图据向力民

公元前256年,

一项伟大的工程拉开序幕……

(1) 鱼嘴分水堤

李冰首先派人在江心筑成分水堤坝,将岷江一分为二:

外江为岷江正流,

东边的内江则被引向成都平原。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防洪,又能兼顾灌溉。

但愿景十分美好,实施起来却异常艰难。

岷江江心水流湍急,

仅凭投掷石头根本无法阻断水流。

李冰冥思苦想数日,

终于得出了一个极好的解决方案。

鱼嘴分水堤。图据每日都江堰

他请当地居民用竹子编成巨大的竹笼,

在里面填满大石块后投入江中。

神奇的是,看似普通的竹笼石块,

完全可以抵抗水流的冲力。

它们累积起来,

便建起了一道坚固的分水堤。

因其前端形似鱼头,人们称之为“鱼嘴”。

远眺鱼嘴。图据向力民

“鱼嘴”除了分流,

还具有一项名为“四六分水”的功能。

李冰特意让内江河床低于外江,

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

分水堤将约6成江水流入内江,

4成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灌区用水。

鱼嘴调节水量的原理。绘图/Paprika,图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

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

分水堤又将6成江水排入外江,

4成江水注入内江,起到防洪作用。

(2) 飞沙堰

飞沙堰是内江外侧一道低矮堰坝,

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

它的主要作用是,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

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如遇特大洪水等非常情况,

它还会自行溃堤,

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资料图据“青城山都江堰”微信公众号

不仅是分洪,

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

“飞沙堰”也提供了精妙的解决方案。

飞沙堰。资料图据“青城山都江堰”微信公众号

岷江水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

挟带大量泥沙石块,

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到此处,

被飞沙堰旁边狭窄的宝瓶口制约,

水流便在飞沙堰产生旋涡,

水中大量砂石将会被旋涡甩出飞沙堰,

从而有效防止泥沙淤积。

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

最高竟可达到98%!

都江堰水利工程排沙原理示意图。绘图/Paprika,图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

(3) 宝瓶口

宝瓶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

玉垒山位于灌县西南,

阻挡了东流的江水,

导致山东侧因缺水易干旱,

而西侧又因水势汹涌而洪涝。

打通玉垒山,是治理岷江水患的关键。

松茂古道玉垒关

然而,玉垒山山体极其坚硬,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也依然难以攻克。

最终李冰采用了“火烧水浸”的办法——

先用火烧石头,再用江水浇淋,

石体便自行炸裂。

这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最终将玉垒山凿开一道缺口。

这道宽20米的口子因形似宝瓶,

而被人们成为“宝瓶口”。

江入宝瓶。图据向力民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建成后,

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

起到了“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功效。

都江堰景区航拍。视频据任岷

不过世上难有万全之策,

“三分治、七分养”。

为此,李冰制定了每年一次的岁修制度。

由于内江河道有沙石淤积,必须勤修。

李冰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石马,

每年淘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

同时,在岁修时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

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

都江堰景区秋色。图据向力民

此后,这座无坝全自动水利工程,

于风雨中屹立两千年。

而“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

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

“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是都江堰千年不倒的秘密。图据张铨生

“因势利导”,

是李冰治水的核心所在。

对于大自然,

他没有移山填海,

没有使用强硬的手段去“逆天改命”,

而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以柔克刚。

这正是都江堰背后蕴藏的东方智慧。

鸟瞰岷江上的水利工程和远处的都江堰市。图据张铨生

3

功绩

“都江堰、都江堰,一岁成功,百岁饭。”

都江堰的建成,

使旱涝频发的成都平原,

成为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图据何勃

这一伟大工程的建立,

不仅让当地百姓吃饱了饭,

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日光之下的都江堰。图据贾旋

公元前4世纪末,

大一统前夜的中国,

正处于战国群雄逐鹿之时,

秦、楚成为当时旗鼓相当的两大对立国。

公元前316年,

秦惠文王采纳了“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主张,

举兵灭掉了蜀国。

之后,秦国在成都集结兵马战船,

自岷江上游顺水路南下,

直到今天的重庆涪陵(彼时由楚国管辖)。

然而,由于不能及时补给,

秦军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腹地。

资料图据网络

擅长治水的李冰被委任为蜀地郡守,

背后还有另一层深意,

那就是秦国大一统的雄心伟略。

都江堰的建成,

将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

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

公元前223年,

秦国率百万大军,

从成都顺岷江而下进入长江,

势如破竹一举灭掉楚国,

并在两年后统一全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

——秦。

资料图据网络

从都江堰建成开始,

秦朝到西汉的400年间,

蜀地经济繁荣发展,百姓丰衣足食。

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

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公元207年,

27岁的诸葛亮在那篇著名的《隆中对》里,

为三顾茅庐的刘备分析天下形势,

热情洋溢地描绘天府之国的景象,

力劝刘备定都民殷国富的成都,以实现帝业。

资料图据网络

诸葛亮认识到,

都江堰是富庶天府的源头,

他派大将马超率一千两百多人,

前往都江堰参加岁修,

并在当地设立官员,专管都江堰事务。

就是从三国开始,

都江堰有了延续至现代的堰官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1908年6月16日) 图据亨利·威尔逊(英国)

到盛唐之时,成都已有92万人,

人口密度全国之首,

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繁华都市。

成都为天下名城的观念逐渐形成。

唐代大臣陈子昂曾形容成都:

“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

“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图据刘向琼

这一片富庶的土地,

不仅贡献着经济与物质文明,

更在家国危难之际,

成为抵抗入侵的顽强根据地与大后方。

成都平原的良田。图据都江堰文旅普查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在之后八年的全面抗战历程中,

四川这个“大后方”,

成为全国仅剩的物资供应大省。

《西南抗战史》指出,

西南大后方为前线提供大量军火、粮食,

奠定了抗战的经济基础。

四川粮食在当时产量约为全国总产量1/3,

支援前线最有力。

抗战中的川军。图据“成都档案”微信公众号

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

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

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但很多人将自己的口粮剩下来捐给军队,

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上缴赋税。

同时,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修铁路、建工厂,

努力为前线提供更多的物资。

呼吁从军。图据成都档案馆

全国抗日军队中,

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

叫“无川不成军”。

八年抗战,“天府之国”,功不可没。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据“成都档案”微信公众号

4

天府

可以说,

没有都江堰,就没有秦国的统一。

没有都江堰,历朝历代就少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没有都江堰,四川也难以成为支撑祖国的大后方。

同样的,

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今天的成都。

那么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城市文明中,

便少了太多太多的精彩。

如今的都江堰市。图据聚齐文化-徐浩伦

都江堰的建成,

首先刺激了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

晋代《华阳国志》这样写道: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所谓“天府”,

意思是“天上的府库”。

那可是无所不有,无敌于天下。

农业的发达,工业的兴旺,水运交通便捷,

带来商贸业的繁盛。

蜀地各项产业联动发展,呈蓬勃之势。

都江堰建成后,

成都数千年来长期位居西南乃至全国

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运输中心。

跨越发展的关口正在于此。

锦江望江路段。图据成都商报

都江堰的岷江水,

不仅为成都提供了灌溉水源,

还奠定了成都市区河道纵横的优越格局。

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名句,

绝非想象夸张之词。

唐宋时期的成都万商云集,

“扬一益二”的美誉,

来自扎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傍晚时分的锦江与东湖。刘海韵/摄影

唐宋时期,

成都不仅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也十分发达。

成都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

在全国个城市中首屈一指,

并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

——“自古诗人例到蜀。”

锦江。图据成都日报

“仓廪实而知礼节”。

富足的生活,

还造就了成都人安逸乐观的精神。

由于不愁吃穿,

便少了许多为生活奔忙的疲累,

也少了许多计较与争端。

因为拥有的足够多,便更舍得给予;

因为被天地富养过,便生出了包容与热情。

也正因为不慌不忙,

才有了更多闲情逸致,来享受生活情趣。

只有这样的地方,

能诞生“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大千川菜;

也只有这样的地方,

能把“一把竹编椅、一杯盖碗茶,

坐在锦江边看云卷云舒”这样的小事,

沉淀为一种绵延而美妙的生活方式。

鹤鸣茶社。图据陶轲

5

千秋

都江堰是动态的。

它远远不只是一个来源自遥远时代的符号。

从2000年前到现在,

都江堰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从未间断。

而这种“实用性”,

极有可能还会再延续到下一个2000年。

都江堰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

能历经2000多年砥砺仍青春焕发,

离不开历代人们的修缮维护、倍加呵护。

延续千年的岁修制度,

则是都江堰不断发展、持续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岁修:即每个岁末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

1950年1月16日,抢修都江堰前的誓师大会。王国平供图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

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拨出专款,

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也是四川解放后的1号文件。

1950年4月2日,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开水典礼。王国平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

“岁勤修、预防患”的传统得到坚持。

如今从地图上看,

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形状,

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对比不同时期的灌区图,可见扇面一直在“长大”。

历史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继续守护好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

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责任也是义务。

左图: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河网水系;右图:20世纪80年代成都平原水系图。资料图据谭徐明著《都江堰史》

近些年来,四川夏季频见暴雨,

#都江堰迎今年最大洪峰#的关键词屡上热搜,

汹涌的岷江洪峰过境,

都江堰“分流排沙、泄洪减灾”的壮观航拍景象,

让所有人再次见识这一工程的伟大。

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视频据都江堰航协·孙建老师,摄于2020年08月12日下午2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

也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2018年8月14日,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至此,都江堰一跃成为

全球为数不多的“三大”世界遗产集中的城市。

山水小城都江堰。图据何勃

都江堰水利工程带来的,

不仅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天府之国;

与之相伴的,

更有“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这样一种精神文明的兴起和永续。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赞叹都江堰:

“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的,

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

古堰流碧。图据向力民

“碧水奔流两千载,守护成都两千年。”

真正伟大的工程,

未必金碧辉煌,未必锣鼓喧天。

都江堰是如同母亲般的存在。

她默默无言,低调而朴素,

守护着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富饶。

一道岷江,串联了都江堰和成都城的多少故事?绘图/Paprika,图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有了它(都江堰),

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

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

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同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遗产,

或许每个中国人,

今生也都该去一次都江堰。

都江堰。图据阿伦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徐明.都江堰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何一民 王毅 主编. 成都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3、潘殊闲. 李冰与天府之国. 中华文化论坛. 2018年第10期

4、何一民. 论成都城市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2月

5、罗开玉. 论都江堰与“天府之国”的关系——古代“天府之国”专题研究之二.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6期

6、地道风物. 都江堰:岷江头上的金箍. 2019年8月22日.

https://mp.weixin.qq.com/s/ZZ0ZBZMRO71znZ3z8UcrIQ

7、卞民德.宋豪新. 成都平原何以成“天府之国”?都江堰,一水润泽万顷田!. 人民日报. 2018年9月14日. http://country.people.com.cn/gb/n1/2018/0914/c419842-30292746.html

8、曹洪. 抗战大后方——四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8月6日.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806/c117092-27422189.html

9、杨晨. 江欣竹. 西南地区:抗战大后方的基地. 重庆日报. 2014年9月2日.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902/c85037-25589175.html

*部分图片源自“遇见都江堰”及“每日都江堰”微信公众号,表示感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原标题:《每一个中国人,今生都该去一次都江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