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硬核科普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2021-04-28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点点 印客美学

作为七大艺术之一,电影自诞生之日就与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的每一次实验都推动着电影的发展。

今天,小印就带着大家一起康康银幕魔术的进阶历程。

看看影史上那些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

No.1

第一台电影摄影机

19世纪二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这一原理为电影和动画的发展奠定基础。

1874年,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摄影机出现。

法国人朱尔·让桑发明了一种摄影机,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胶片停下快门便开启曝光。

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摄影机。

电影摄影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摄影机更新换代。

1889年,大名鼎鼎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新型摄影机。

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

1891年,爱迪生获得了这种活动摄影机的专利。

这一切的发明,都在为激动人心的电影艺术正式问世做必要的技术铺垫。

No.2

第一台电影放映机

爱迪生委托他公司的助手迪克森开发一种可以捕捉移动图像的新机器。

迪克森设计了爱迪生电影机 ( Kinetograph ) ,也叫活动电影放映机。

这是一种使用赛璐璐胶片的相机,爱迪生获得活动电影放映机的专利,于 1891 年首次公开展示了这台机器。

爱迪生此后又生产出 " 维太放映机 " ( Vitascope ) ,并在纽约的一个表演厅公开展出。

爱迪生公司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受到社会热烈关注,很多发明家致力于电影放映机的进一步完善。

电影放映装置因转速不一,常常造成胶片撕裂,为了延长电影放映时间,莱瑟姆增加了一个简单的圆环使胶片松弛、释放压力,因而能够放映更长的影片。

后来,绝大多数放映机里都使用了一个叫做“莱瑟姆环”的零件,这让长电影的诞生成为可能。

爱迪生或者说迪克森电影放映机的发明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让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痴迷不已。

爱好摄影的兄弟俩开始开发自己的电影放映机,他们从缝纫机中得到了启示,巧妙地解决了胶片间歇通过片门的问题。

他们还设计了每秒钟16个画格的放映速度,解决了放映画面的清晰度问题,这个规格影响了整个默片时代。

No.3

第一次公映电影

《大英百科·电影史》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道,“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

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经历了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漫长的实验过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领域工业的技术提升,让电影一步步接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但最后电影史选择记录下1895年的12月28日,选择了卢米埃尔兄弟。

卢米埃尔兄弟于1891年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不过这其实并不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1888年10月,英国人普林斯以赛璐璐胶片和单镜头照相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态影像作品《朗德海花园场景》。

这段不到3秒钟的影像记录了四个人在花园里做着滑稽的动作,在普林斯自家的工厂与庄园放映过,但并未对外公开放映。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向公众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

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因此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卢米埃尔兄弟摆脱了照相馆摄影所固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重现生活。

No.4

第一次使用特技手法

卢米埃尔兄弟公映电影之后,法国有个年轻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魔术师转行来研究摄影机拍摄电影了。

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电影魔术师乔治·梅里爱,在电影拍摄中创造性运用了停机再拍、特写等特技手段,为电影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在《贵妇人的失踪》中就用停机再拍的手法,拍摄坐在椅子上的妇人瞬间失踪。

1899年拍摄的《灰姑娘》中,他巧妙地利用停机再拍技术,使得眨眼间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身上的破烂衣服变成绚丽的晚礼服。

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印度橡皮头》中,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个画面中拍摄出了他自己扮演的两个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视觉效果。

另外,他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首创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

听到这儿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是的,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这些手法。

这位电影魔术师还在1902年顺便拍出了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

电影取材于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想象力丰富,蔚为壮观。

No.5

第一次出现平行剪辑、闪回等电影语言

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以他非凡的才能,把电影从戏剧的附庸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发展为一门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是由格里菲斯执导,蜚声世界的影史经典。

他不仅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剪辑手法,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并交替使用。

这些技巧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但在百年前可谓是石破天惊的创举。

大卫·W·格里菲斯开创了蒙太奇语言的叙事方法,把独立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某种叙事使命。

格里菲斯借鉴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写作手法,运用平行及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描绘惊心动魄的追逐和最后营救的场面。

他首创了后来被称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辑技巧,为电影独特的叙事奠定了一种基本模式。

此外,格里菲斯还大胆采用了各种“倒叙”和“闪回”的方式来描述事情的发展过程,打破了中规中矩的电影叙事。

No.6

第一部3D立体电影

《爱的力量》是世界上第一部 3D电影。

公映于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矶的大使酒店剧院。

电影的3D版本遗失,后来传闻翻拍了2D版本,但目前还不知道电影的2D版本是否存在。

《爱情的力量》是由Harry K. Fairall和Robert F. Elder开发的双摄像机、双投影机“Fairall-Elder” 制作发行。

影片利用红蓝光技术实现立体效果,并且出品方还贴心地提供了喜剧和悲剧两个版本,可以由观众自行选择观看哪个版本。

电影片源已经遗失,但是《爱的力量》作为世界第一部3D电影,在影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No.7

第一部歌舞片+有声片

1927年,著名的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华纳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该片改编自百老汇音乐剧,歌舞片的的雏形已然显现。

片中只有很少的对白,但是给电影界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是1929年的《百老汇旋律》。电影宣称“全对话,全歌唱,全舞蹈”,票房大获成功。

它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有声片,外加第一部歌舞片。除此之外,《百老汇旋律》还首次采用了预录音轨和后期音效的技术。

其实,早期电影也不是无声的。

在声音融入电影前,人们借助乐队给电影配乐,一般是由乐师根据银幕展示的剧情演奏。

演奏的规模视情况而定大多数是一位乐师独奏,有时合奏,偶尔则是交响乐队。

在有声片出现的初期,一些艺术家和电影理论家对声音抱有怀疑,认为声音将会损害电影的艺术性。

但是显然观众对于有声电影抱着极大的热情,有声片势不可挡。

从电影史资料记载看,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1928年7月6日由华纳公司出品的《纽约之光》。

No.8

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

电影发展早期,胶片都是黑白的,彩色胶片技术还不成熟。

如果想看到彩色电影,只能通过人工添加色彩,在胶片上一帧一帧地上色,绝对是个大工程。

例如乔治·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

真正意义上的三色系统彩色片出现在1935年。

《浮华世界》,又叫《名利场》,改编自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同名讽刺小说。

No.9

第一次电影运动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电影运动,一般认为持续时间从1917年至1930年。

从形式上看,是各种艺术风格相互渗透的尝试,实际上它的酝酿有广泛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后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社会矛盾激化,战争创伤严重,当时的知识分子内心孤独苦闷,渴望逃避现实。

在这种社会文化影响下,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热潮。

文学领域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印象派、立体派、点彩派,以及抽象、潜意识、梦幻的艺术手法,文艺界多姿多彩,并逐渐向电影渗透。

先锋派电影流派五花八门,主要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还有纯电影、街道电影、室内电影等电影主张和实践。

例如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便是后来恐怖片的滥觞。

总的来说,先锋派电影运动对电影语言和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电影发展道路的开路先锋。

No.10

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又称第一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实际上直至1939年学院才正式采用奥斯卡这一名称。

1929年5月16日,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在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办。

爱弥尔·詹宁斯和珍妮盖诺分别凭借《最后命令》和《七重天》获得历史上第一个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

而由克拉拉·鲍和查尔斯·罗德·罗杰斯出演的《铁翼雄风》则是奥斯卡历史上的第一部最佳影片。

但是,由于当时参与评选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中央评审委员会成员,和派拉蒙等好莱坞大制片厂关系密切,奖项的公正性备受争议。

No.11

第一次电脑制作场景、人物等特效

伴随科技发展,电脑能够制作的电影特效越来越丰富,为电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星球大战父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为了拍摄第一部《星球大战》,于1975年创建工业光魔,它几乎代表着数字特效的发展史,创造了诸多电影特效的第一次。

时至今日,工业光魔依然代表着当今世界电影特效行业最为顶尖的后期制作水准。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数据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上,诞生了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

1985年,工业光魔为电影《少年福尔摩斯》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的由电脑产生的角色,为星战大战系列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埋下伏笔。

虽然这个角色镜头只有短短的30秒时间,却花费了公司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它。

1989年,工业光魔为科幻电影《深渊》创造了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后来工业光魔制作了星战角色尤达大师。

工业光魔在1991年为《终结者2》创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主角。

《终结者2》不仅标志数码成形技术的里程碑,而且还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数码技术完成的电影。

还有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CG技术创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逼真的恐龙。

1999年,工业光魔制作的《星球大战》中的加加,是第一个能够与真人演员对戏的CG人物。

5G技术的来临,给电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挑战。

探索未来影像发展路径和边界,是当下艺术与科技领域共同探讨的热点。

如VR电影、4D电影等新技术,将会如何发展?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现代电影人工智能化生产创作模式,又是否将促使整个电影工业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切还是未知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李波编著.电影艺术 传播、流派与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2]杨远婴主编.电影概论 第2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3](美)大卫·波德维尔,(美)克里斯汀·汤普森著.世界电影史 英文 影印第3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原标题:《硬 核 科 普 电 影 史 上 的 里 程 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