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网评手机APP诱导借款:满屏借贷绝非互联网平台的远方

央视网评微信公号
2021-04-27 12:38
舆论场 >
字号

“开通借款,送VIP会员”“申请借款,拿现金红包”“秒速到账,随借随还”……现在打开手机APP,几乎都会发现商家七绕八绕,施以小恩小惠,把你诱导进借款的页面,等你“上钩”。很多人不明不白就交上了个人信用报告、人脸数据、通讯录这些核心信息。

本来与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卖、视频、资讯等平台,纷纷涉足消费金融。这虽让一些急用钱者有了便捷的借贷渠道,但从更广泛意义上讲,这种集体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个人层面的过度消费、隐私泄露,以及社会层面的资金变相进入楼市、股市,给经济放大了杠杆,给监管平添了难度。

为什么以科技为底色的互联网平台对借贷业务趋之若鹜?一是进入“变现期”,这些巨头有巨大流量,遇上增长瓶颈,而金融自带杠杆效应,可以为流量变现,是门好生意。二是“真空期”,经过前期严厉的整治,P2P网贷平台大幅减少,留下了市场空白,过去的资金方借助新的壳,通过联合放贷等方式来“还魂”。三是“涨价期”来临,近期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纷纷涨价,暴露了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而借贷本质上,是通过(高)利息费收取,寻找新的利润支撑。

这是典型的披着科技外衣从事金融信贷活动。我们不否认其中合理的需求和合规的供给,但相比于传统银行经营,新平台从事放贷业务,在资本金实力、风控合规能力、杠杆比率上都聚集了更大风险,有必要和其他金融活动一样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

我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其中关键一环,是居民可持续的消费力,这依赖于每个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如果对平台野蛮粗放的借贷投放不严加约束,就只会吹大平台自身的风险,加大居民整体的债务率,造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乱象,最终透支消费增长的后劲。

受益于时代的巨大红利,获得超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过度迷恋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社会对平台的期待,其实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硬件和算法,更加人性化的软件和服务。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平台的尽头有无限想象空间,但绝不是满屏借贷。

(原题为:《满屏借贷绝非互联网平台的远方》)

    责任编辑:万婷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