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抗日山西战场经典之战(二):雁门关伏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地区对日军汽车运输队进行伏击战斗,史称雁门关伏击战。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战场上的著名战斗之一,也是八路军抗战初期三个“首战告捷”(另外两个分别是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之一。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作战背景
抗战时期,雁门关是从晋北到晋中地区的关键通道。
1937年9月,日军在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企图抢占山西战略资源,进而进占整个华北,从华北战场打通侵占全中国的通道。
这时的忻口,既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又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伏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
作战部队
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是由红二军团第六师与陕北红军第28军改编而成。
改编后的716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下辖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团部直辖警卫连、侦察连、迫击炮连,全团总共14个步兵连、4个机枪连和1个迫击炮连,总兵力约2000人。
120师到达神池十多天后,师部决定由716团团长贺炳炎和副团长廖汉生,率3营和团部直属部队组成贺(炳炎)廖(汉生)支队,开赴忻口以北开展游击战,袭扰日军的运输线。
▲716团团长贺炳炎、副团长廖汉生
团长贺炳炎,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中队长、骑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手枪大队大队长、团长、师长等职。右臂在战斗中被炸,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忍痛完成截肢手术,是一位战功赫赫、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独臂将军”。
作战过程
出发前,师长贺龙把贺炳炎、廖汉生叫到师部,当面叮嘱:“忻口会战正在进行,敌人从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向忻口运输弹药、给养,这是日军最主要的一条运输线,你们要设法搞掉它。敌人很嚣张,自以为那一带已经是自己的后方,没有中国军队,因此疏忽警戒,你们要充分运用日军这个弱点,发动群众,给日军来个突然袭击,把这条运输线切断!”
第一次伏击:
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716团团长贺炳炎、副团长廖汉生率领主力部队埋伏于雁门关以南的黑石头沟公路西侧高地,同时派少量兵力占领雁门关。
18日上午,日军从阳明堡方向由南到北开过来200多辆汽车,满载着尸体和伤员,进入716团的伏击圈。716团适时发起攻击,把日军压在沟底下,炮轰汽车,猛烈打击,遭受突袭的日军惊慌失措,企图反击时,又被冲锋而下的716团官兵们打得晕头转向。
战斗正酣,从北边广武方向又开来一支日军车队,也有百余量车,满载着向忻口增援的弹药和士兵,急急驶进了黑石头沟,企图从侧后包抄716团。贺炳炎团长当机立断,立即分出一部主力阻击该敌,其余继续打击压在沟底的日军。伏击目的达到后,716团才迅速撤出战斗。
此次伏击,共毙敌300多人,击毁汽车20余辆,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第二次伏击:
10月20日晚,贺炳炎团长再次率部出动。
21日上午,日军南北相向而行的两队车辆200多辆小心翼翼前行,并呼叫战斗机支援。716团战士们立即居高临下,猛烈伏击,再一次打得日军惊慌失措,并迅速撤出战斗。
作战结果及意义
雁门关伏击战两次伏击,共造成日军死伤500多人,损毁汽车数十辆,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在忻口的作战。
雁门关伏击战,八路军716团不仅打出了威风,而且彻底切断了日军的运输线,打掉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打的又一个较大的胜仗,被称为“雁门关大捷”。
文字整理:王清文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抗日山西战场经典之战(二):雁门关伏击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