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北大学渣和普通人:最好有种对冲,成功学平凡学气质都兼有

2021-04-25 08: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一个北大学渣决定躺平了》和《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在大学生朋友圈刷屏,不约而同地谈论到了接受普通、与自己和解。成功学主导了几年之后,开始出现平凡学,怎么看待成功和平凡,当名校大学生说“决定躺平”“成为普通人”时,他们在说什么?本期刊发我的评论课堂三位北大学生的观点,雨涵同学认为“需要接受平凡的自我”,宁婧同学则觉得“平凡学只是失意者的鸡汤,实现不了现实平凡”,美岩同学看到的是“努力和奋斗不是内卷,不去罗马也并非就是躺平”,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评论留言中见!

都说追求卓越,谁教过我们接受平凡

吉雨涵(北京大学新传学院学生)

前段时间,两篇文章《一个北大学渣决定躺平了》和《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这两篇文章的发布时间相近,且都不约而同地谈论到了接受普通、与自己和解。许多朋友对文章的评论也使笔者发现,更多时候,高校学生们对普通的自我的接纳其实并未那么轻松。

文章里的那些人曾在进入大学以后拼命地学习,但过去了那么一年、两年,他们发现尽管自己用尽了所有努力,还是不及周围优秀的同学的十分之一、还掌握不了本专业的知识。于是他们在“穷途困境”中选择了将自己的能量和快乐给予在那些自己更容易获取的事物上,放过了自己,选择了与自己和解。这些故事的前半部分大多是现代高校学生正面临的困境——走进了一个优质的环境,这个环境赋予了学生们无上的荣誉感还有责任感,“好像不在这里做点事情有点说不过去”,他们开始日夜努力渴望做出成就,但很多时候这种努力夹杂着不辜负父母亲人的期望、让自己在这所学校里过得更加体面……正因如此,他们都忘记了努力中最关键的一环——自我——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如何接纳普通的自我。

这使笔者联想到去年大连理工大学一研究生自杀的悲剧。那位学生在自杀之前写下一篇遗书贴到微博上,他在遗书中抱怨自己有个喜欢长篇大论的导师、实验仪器总是隔三差五地坏掉、因为疫情少了半年时间,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笨、懒、没用”。即使他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之时,仍写下了“让我下辈子变成一只猫吧”这种温柔可爱的愿望。我在浏览相关新闻评论时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要成功,却没人告诉你,失败了该怎么办”,这也许才是抛给大学生的最难以解决的困难。

心理学有一个说法——过度自我反省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当遇到困难时,因为周遭的一切的不顺,他们都更轻易地对自我产生怀疑——“是不是我太笨了”“是不是我还不够努力”……但导致一件事发生的因素来自多方,过多地质问自己反而会陷入自责的漩涡。然而他们是否有问过自己“我过得开心嘛”,因为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有些人有些时候丢掉了自我,或者说过度钳制了自己。其实取得这些成就只有一小部分是为了期待你的那些人,而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即使你并未过得那么轻松光鲜,但还是能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到快乐,已经足够了。林清玄在评价《人世间2》中世间的苦时说过,“确实,大多时候,我们仍然无能为力。当人生都这么艰难时,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路过的时候温柔一点。”

我也曾在忙碌而焦虑地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我有反思过为何我在很多处境中都让自己绝望崩溃,大概是对未来的事情太过于担惊受怕,太过于焦虑不安。放过自己其实也是成全自己”,给我自己也是给和我一样正陷入这种选择的困境的同学们,追求卓越与接受平庸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拥有做出选择的勇气和责任感,不过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重获快乐。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是很狼狈的、仓促的,但在“苦难”中依旧可以盛放出花朵。

大连理工大学那位自杀的学生写遗书时是晚上12:50,但发微博的时间是凌晨两点整,也许他那时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如果他当时能够在微博发出后多停留一会,甚至可以出去走走,不囿于一间小小的实验室,或许他还能感受到一点希望,还能等到他的好兄弟约他一起去看电影、等到舞团的朋友给他送一条新的裤子,如果他能重新看见生活中被他忽视的许多美好,如果他能不再纠结于自己是否能够在学术上做出成就……“杀”掉一个人的不是做出选择后走到的末路困境,而是走到末路困境时仍与当初的自己的相互纠缠。因此,选择变得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做出选择的自己的宽恕和对自我的接纳。

想到那两篇刷屏的文章,决定躺平,成为普通,这传递的不是“丧”,而是负载着太多成功压力的年轻人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累了,就躺会儿吧,接纳自己的普通。

灌输得了理想平凡,实现不了现实平凡

黄宁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物极必反,舆论经常在两极中游走,一个事物或观念流行一段时间,总会有相反的事物出现,也能赢得一堆信徒。真应了那句话: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成功学流行了很多年,真的、假的、冒名的各种鸡汤泛滥成灾,如今以清算成功学面目出现的“平凡学”又火了。《一个北大学渣决定躺平了》、《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之类文章的火爆,堪称平凡学的代表作。

我不喜欢成功学,同样不喜欢这种言不由衷的平凡学。在我看来,这都是带着精神按摩的心灵鸡汤,得意时喝成功学那一碗,挫败时喝平凡学那一碗,把生活过成了鸡汤的样子。

说一件让人痛心的事。近日某大学一研究生跳楼自杀,死因众说纷纭。她死前留遗书一封,告诉人们平凡或许才是通往伟大的途径。此事一出,舆论几乎一边倒,赞同其提到的“平凡学”,即人们要接受平凡,平凡也是一种伟大。

生命以这种方式终结,让人无比痛惜。从大连到南京,这些年大学发生了不少类似悲剧,暴露了诸多问题,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成功卓越带来的压力”,并把这些悲剧当成论证“要接受平凡”的论据。我想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既然很多人已经知道了“平凡学”的道理,并且呼吁大家一起接受平凡,为何自己却无法接受平凡,因为某些方面达不到要求,就选择绝路,为何不能接受平凡和普通的自己?为什么他们想用“平凡”去说服别人,却不能说服自己?难道他们不能降低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好呢?

另一个问题是,为何平凡的落脚点依然要回到伟大?按照那些流行平凡学的论调:选择平凡,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伟大。为什么就不能是单纯的平凡?为什么不能是直接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平凡,不是为了实现伟大、不是为了换种方式成就某一方面的自己?为什么不能直接承认并不完美的自己?而是还需要为自己补充一句:平凡也是一种伟大呢?

由此可见,很多所谓平凡学,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说辞,它给不愿意平凡又不得不平凡的人灌了一碗心灵鸡汤,让人的脑子相信,自己过不了伟大的生活,现状也还不错,也就是降低自己的标准以实现对现实的满足感。但是大家反问一下自己,你们真的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成心灵鸡汤吗?你们真的可以在处处内卷的环境中做到人淡如菊、与世无争?

真实情况往往是,上一秒还在脑海里默念自己的平凡学真理,下一秒就因为自己能力、地位、职称低人一等而不满;上一秒说我真菜啊,就这样吧,下一秒又疯狂努力,生怕自己赶不上别人。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平凡学的真谛并且身体力行,那么这个社会的很多悲剧就会大大减少。比如,自身能力不足、工作压力太大,但我接受自己的平凡,那可以去做那些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赚钱较少,但是过得开心又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学历目前很难拿到,但我接受自己的平凡,那可以选择延毕。按照平凡学的说法,那些平凡学大师们,你们又何必纠结于眼前,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呢?

当人们说“平凡”时,实际是在说什么?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说“接受平凡”呢?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失意时的不甘,落寞时的悲情,求而不得的纠结,不愿放下。嘴里说着平凡,心里想的还是成功和卓越。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还是很难做到完全不顾及社会的眼光,理想的说辞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终究存在着距离。

很多人终将成为这个社会中的平凡和普通一员,但我不喜欢把平凡放在嘴上,甚至成为平凡学。无法回避生活中的各种竞争,尽力追求卓越,努力做到自己最好的样子,那样才能有颗平常心。从容淡定的接受平凡,不是一事无成躺出来的,也不是平凡学教出来,也是经过努力才能锻炼出来的。

“不去罗马”不是躺平,努力奋斗也非内卷

苏美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在“再不努力你就输了”的大环境之下,“鸡娃”和“内卷”似乎成了各方媒体尤其青睐的博眼球爆款话题,每每出现在朋友圈总能点燃新一波的批判或是焦虑。有市场就有衍生爆款,一篇名为《一个北大学渣决定躺平了》的公众号文章以不走寻常路的姿态出现在圈子里。

“别卷了”、“我躺平了”类似的话常常被大学生们挂在嘴边,“躺平”似乎也成了拒绝内卷的形象表达。文章里,“躺平”的“北大学渣”来自光华管理学院,他写道,“竞赛出身的理科大佬拿满分我能接受,但看到同为高考文科出身的同学都考了95+……卷王们在绩点制度的浪潮里乐此不疲……我彻底绷不住了……我决定彻底躺平了”,后文又讲述了自己“躺平”后“在各个兴趣点和发展道路上做出尝试”,校园公众号、时尚自媒体、视频平台博主等等。但是,看到这里的我们不妨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内卷”和“躺平”?这位“北大学渣”的所做作为真的就是“躺平”吗?“躺平”又真的是内卷浪潮中个体的解药和出路吗?

事实上,这位“北大学渣”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定义体现出的是从小到大激烈的应试教育环境在学生的脑子里深深刻下的“成绩一元论”的价值观。“没有好成绩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的逻辑,到了大学继续演变,变成了“没有好绩点就不能保研、没有留学、没有好就业,而没有这些我的人生就输了”。总有人抱怨,“有些人出生好像就在罗马”,但事实或许是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自己要去“罗马”,“去罗马”为什么要成为所有人的价值选择。纪录片《小小少年》里,痴迷于研究昆虫的小学生、写不好语文题但执着于制造机器人的人大附中学生,他们没有选择“去罗马”,那么他们算“躺平”了吗?

“躺平”这一话语背后的含义往往不是“我拒绝内卷,我会努力学习而不是通过种种手段卷出好成绩”的正当反抗和批判,而是“因为我卷不过别人,所以我干脆一躺了之”的自暴自弃式反叛。即或许“躺平”并未从本质上否定内卷的正当性,只不过是由于“技不如人”被迫放弃内卷,看似潇洒,实则内心暗暗不服气。“卷不过就躺平”话语体系的背后,充满着个体对竞争的焦虑和茫然无措的应激性反应,更是对自身不自信和缺乏清醒认知的体现。威廉•德莱塞维茨曾经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懂得自我尊重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不会被成绩的优秀与否影响自我价值判断,奖励、成绩、胜利和录取通知书,这一切都不能定义你是谁。”自信和自知赋予人们不随波逐流的坦然和勇气。

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时间和精力本是一件应当自豪、自信且充满活力的事情,不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并不可耻也不应内疚,不必把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自嘲自贬为“躺平”,更没有必要抱着“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将任何人在学术上的努力或成果统统扫进“卷”的垃圾堆里。努力和奋斗不是内卷,“不去罗马”也并非就是躺平。拥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敢于在热爱的领域付出精力,踏踏实实,量力而行,或许才是激烈竞争中的上上签。

曹林点评:几位同学的评论都能自圆其说。我的观点是,成功和平凡并不互相排斥,一个人可以既追求成功也追求平凡,人是多元和立体的,可以在这方面选择卓越,而另一方面选择普通平凡。得意时信成功学,失意时接受平凡学,也是挺不错的选择啊,何必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中。鸡汤,也不都是坏东西,不必活得那么事事较真,在某种特定情境下鸡汤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温柔一点,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何必拒绝。

分享学者许纪霖的一段话,很有启发性,这是一种大智慧。他说:你的三观也不能太单一,太单一的话很容易崩盘。最好有一种对冲,两种相反的气质你都兼有,这样的话你可以相对比较从容有余地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当然,顺畅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到过不去的时刻,你也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候庄子会给你一些智慧。不要说人,文明也是这样,东西方几个大的轴心文明都很复杂,凡是单一的都不能称为文明,只是文化,文化都很单一的。文明都是很复杂的,所以它不可能彻底完蛋,东边倒了西边又起来,它不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资源和能力,人生也是这样。

是啊,成功和平凡就是可以让我们应对不同境遇的两种“对冲气质”,不把自己逼上绝路,不让自己崩盘。年轻气盛,很容易在一条道上有执念,当然,卓越也是这种“执”造就的,但问题也是“执”带来的。

原标题:《最好有一种对冲,成功学平凡学气质你都兼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