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了救海洋,我们不能吃鱼了?

2021-04-25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CHEN 中南屋世界公民教育 收录于话题#环境保护6个

3月末,网飞新作《渔业阴谋》上线。关于海洋问题的思考再一次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人类的行为已经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可真正的创伤何在却鲜为人知。

海量垃圾、塑料制品、过度捕捞,究竟谁才是元凶?

▲《渔业阴谋》海报|图源:豆瓣

海面上现有1.5亿吨漂浮垃圾。

每一分钟都有一卡车的垃圾被倒进海洋。

渔业废品(渔网、渔具等)占据了太平洋垃圾带的46%。

海里废弃绳子和鱼线的长度可绕地球500圈。

人工养殖的近50%的海鱼因海虱、传染病死亡。

每年的商业捕捞活动中,超过30万海豚和鲸鱼因意外捕捞事故致死。

……

纪录片中触目惊心的画面和数字,让我们不禁发问: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救海洋?

主创阿里·塔瑞兹在纪录片的一开始,便回答了这个问题:靠不吃鱼。

靠不吃鱼??

这个看似荒谬的答案却引发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共鸣。震撼、痛心和失望成为了评论的主色调。

▲网友们在youtube和豆瓣上的评价|图源:网络

为什么不吃鱼能救海洋?我们只能靠不吃鱼才能救海洋了吗?

01

不吃鱼「能够」救海洋?

鱼类对海洋来说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鱼类的良好生存能够为海洋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既能保护海洋环境,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也正是海洋得以焕发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可是,在今天,鱼类濒危、海洋濒危。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长尾鲨、公牛鲨等鲨鱼数量的减少(分别减少了80%和86%),被鲨鱼驱逐至水面、以方便海鸟捕食的小鱼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而以这些“漏网之鱼”为食的水鸟的数量也因食物的减少而锐减70%。

当全球海域的鱼类数量减少后,鲸鱼、海豚、海鸟等等生物便会相互竞食,随之而来的便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因为人类过度的捕鱼活动,海洋中生存的某种鱼类种群不足以繁殖并补充种群数量。

据统计,在1830年,渔民一天就能捕捞到1-2吨的比目鱼;而在今天,一年才能捕捞到这么多。尽管鱼类大量减少,渔业仍然是今天全球动物杀戮量最高的行业:我们每年渔获2.7万亿吨,每分钟捕杀约五百万条海鱼。“五百万条鱼”是一个什么概念?倘若一个人每天吃五条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也需要2739年才能吃完这些鱼。

Cornelia Dean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称,如果持续当前的捕捞势头,在2048年时,我们将迎来一片空荡荡的海洋。

但目前看来,人们还没有慢下来的打算,某些政府更是为过度捕捞大开方便之门。

为了取得更多的渔获、促进渔业的发展,在日本的太地町,每年有超过700只海豚和小型鲸类被当地人赶进海湾、进行屠杀——这仅仅是因为当地渔民认定海豚吃掉了太多更有市场的鱼。因此,只要除掉海豚,他们的收益就能增加。

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地执法者对该行为的保护。外地人一进入太地町便会遭到警察的盘问,在出行时也会不断“偶遇”便衣警察、特勤局探员以及海岸警卫,在当地海滩、海鲜市场等地更是禁止拍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外地人调查当地捕鱼的现状。

▲日本渔业码头的被割去鱼翅的鲨鱼们 | 图源:纪录片

官方的包庇行为也在泰国发生。为了降低捕捞成本,渔业从业者往往选择雇佣极其廉价的劳动力,或是干脆绑架、强迫劳工。他们被奴役短则几月,长则数十年,不少人在航行过程中被残忍杀害。此时,只要听到船长轻飘飘的一句“他们病了”,执法部门便会心领神会、不再追究。

▲渔民趁着船长不注意向无人机传达的讯息:please come | 图源:纪录片

而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意外捕捞”也往往并不意外。意外捕捞,顾名思义,是指该次捕捞无意偏离了原本的捕捞计划。然而,几乎每一次的“意外”中都足足有超过原定计划40%的海洋生物被捕捞。因此,“意外捕捞”也不过是相关部门为过度捕捞寻找的托辞。更让人意外的是,在现有的渔业管控法令中,为意外捕捞辩护的条例有100条之多。

但不仅仅是政府,不少环保机构也在为过度捕捞进行粉饰。它们只着重宣传禁止塑料吸管、餐具——这些只占有海洋中0.03%的塑料废品,却对占有海洋垃圾46%的废弃渔具只字不提。其荒谬程度相当于要求人们通过抵制牙签,来阻止砍伐亚马逊雨林一样。

▲环保组织及个人往往只关注“塑料吸管”,却不关注废弃渔具 | 图源:纪录片

政府的腐败与不作为、新媒体与NGO心照不宣的粉饰和隐藏在渔业背后的人权问题都在昭示着:人们真的只在关注海鲜与经济。鱼类怎么样、海洋怎么样,则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因此,《渔业阴谋》主创阿里·塔瑞兹疾呼:别再吃鱼了!

这餐桌上令人垂涎三尺的海鲜背后,满是血债和悲鸣。

02

不吃鱼「才能」救海洋?

可是,不吃鱼真的是救海洋唯一的方法吗?

未必。

海洋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广袤的海洋为太多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餐饮业、旅游业、服务业,其涉猎之广已经令它牢牢镶嵌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之中。

不捕鱼,渔民如何得活?而不大肆捕鱼,如何提高收入?不为利益,为什么会有被奴役的劳工和过境捕捞?可当这一切都被禁止,渔业停滞、海鲜餐馆倒闭、相关的物流业无以为继,经济发展也将陷入僵局。

单纯的不吃鱼无法解决发展问题。这个乌托邦式的想法需要花费太多太长的时间,也要付出更大更多的代价。

我们为什么不能吃鱼?其实这不仅仅是出于对海洋保护的考量,也是权衡海洋鱼类对人体健康的利弊后,选择的无奈之举。

我们的大海现在已经是一锅“毒汤”了。

在“生物富集”(一种生物有机体能够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得其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的作用下,生物链上端将吸收下端的一切污染物质。也就是说,我们将在食用海洋鱼类、虾类时,吸收来自海洋中的、数不胜数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从何而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分解而成的微粒。这些微粒的数量比银河天体的数量还要多出五百倍,全方位地渗透进了所有的海洋生物体内。

而最近的重大新闻——日本决定将核污水排放进入太平洋,更是使得吃鱼的危害呈指数型增长。癌变几率、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核污水将顺着洋流走向全球,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却是我们。环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远洋捕捞的优先选择地,近五六年来我国2/3的远洋捕捞都是在环太平洋地区完成的。可以说,太平洋的安全与我国渔业息息相关。

或许在日本正式宣布排放核污水前,不吃鱼还是一个备选中的备选方案;但现在,不吃鱼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归根到底,海洋污染关乎全人类,我们不得不重视。

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其实,现在国家正在施行阶段禁渔。长江十年禁渔,以及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每年固定的禁渔期,都给了海洋一个喘息的机会。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当然也可以选择减少食用海鲜——需求减少也将带来杀戮的减少。但我们更能做的,是像《渔业阴谋》主创阿里·塔瑞兹在纪录片的开头结尾做的那样,参与自发的或是有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捡拾海滩上的垃圾、为公益组织捐款,为保护海洋做宣传……或者,更进一步去研究能够拯救海洋和人类的、更加经济的方式。

▲阿里·塔瑞兹在捡拾垃圾 | 图源:纪录片

诚然,这部纪录片提出的解决方法有些天真。但是,它对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呼唤作用却是显著的。如果有更多的人因此关注到了海洋生命、地球的未来以及人类和地球的关系,那么它就是值得的。

而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或许恰恰是这样的“老生常谈”。

“当世界的幕布,缺乏生命点缀。

“平原与河谷,再也没有鸡鸣犬吠。

“水循环中永远失去眼泪,我愿意成为地球最后一根软肋。”

——鱼翅《山顶洞人与夜航船》

原标题:《为了救海洋,我们不能吃鱼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