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重读旅行文学
安安
读完罗伯特·D·卡普兰的《东进鞑靼》最后一页,我合上书深吸了一口气。在不知道何时才能开始国际旅行的今天,只能呆在家中读一些旅行文学书籍来一场“颅内旅行”。
卡普兰从匈牙利一直走到了格鲁吉亚,他也在约旦佩特拉停留 安安 图
第一次知道“旅行文学”这个类别,还是十年前。我漫无目的地在某购物网站随便搜索着,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小的绿皮口袋书,封面上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英文标题翻译过来是《骑着铁公鸡》,但它的副标题却引起了我的注意:《穿越中国的火车之旅》。
一个美国人在1986年通过坐绿皮火车的方式环游了中国,这件事情只是想想不仅觉得很有意思,更有很大的难度。带着好奇,我下单了这本二手书。
著名旅行作家、小说家保罗·索鲁 本文图除注明外,均为 资料图
是的,它就是时隔三十年终于于2020年出了中译本的《在中国的大地上》,作者也是我最喜爱的保罗·索鲁。
要知道,在被英国作家“统治”的旅行文学领域中,保罗·索鲁是唯一一名美国人。且世人对他的赞誉和评价都非常高,更是被称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他的文字初看起来很像一本琐碎的流水账,但是读者却会被他字里行间细微的观察所折服。《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是如此。短短的几个月的旅行中,他就正确“解析”出了中国人几种微笑背后的真实含义,他还用“毒舌”批判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病,比如随地吐痰、到处扔垃圾等。但也正如一位读者的点评一样:整本书读完,我并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反而被索鲁的真诚所触动。
保罗·索鲁的犀利和坦率展现给我了一个极其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情感抒发,没有景点描写,也鲜见历史介绍,只有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在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接触中,让读者快速又直观地了解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
保罗·索鲁的睿智是公认的,另一位同样来自美国的作家比尔·布莱森就曾公开表示:“我的智慧不及索鲁的十分之一。”
比尔·布莱森同时也是《万物简史》的作者
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找来了他的《走遍烤焦国》,布莱森和索鲁相比,文风可就太温和了。他不善刻薄,走的是自嘲自黑,拿自己开涮的路线。在这本书中,他的澳洲之旅极具戏剧性,先是在悉尼街头被野狗狂追,只好跳到路边人家的后院,尴尬至极,又在首都堪培拉想找饭馆果腹,听出美国口音的路人热心给他推荐了家乡美食——麦当劳。
本书的原版封面也是一目了然
当然,本书除了搞笑之外,还包含了澳洲丰富的历史、典故、八卦等,一天就可以轻松读完。整个阅读体验却极佳,像是和他一起跨越了湖泊、穿越了沙漠、躲过了鳄鱼、绕过了水母,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澳大利亚奇妙之旅。
去年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旅行文学作家简·莫里斯于2020年11月20日在英国家中逝世,享年94岁。
简·莫里斯的一生活得洒脱又随心
她原名为詹姆斯·莫里斯,1926年出生于威尔士,二战后曾任《泰晤士报》、《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接受变性手术,从男性变为女性,名字也从詹姆斯·莫里斯改为简·莫里斯。
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我拿起了她的作品《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了起来,这本书跨越了50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点文章的集结。字里行间不仅洋溢着轻快的调子,更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还喜欢看另一种类型的旅行文学,他们喜欢为了自己的目的、野心或者愿望,独辟蹊径,用非常规的方式完成只属于自己的旅行。
一个周末,我在家附近散步,无意在路边看到了一本被丢弃的,名为《独自穿越蒙古国》的二手书。蒙古,一直都是我向往的旅行目的地,尤其是每每听到那首《乌兰巴托的夜》,便对蒙古又多了几分浪漫的想象。
罗伯森是一名佛教徒,网上的资料极其有限
本书作者伊恩·D·罗伯森(Ian D. Robinson)是一名新西兰人,他从小在农场长大,精通各类农活,对野外生存也很有研究。1992年,蒙古才对西方打开了神秘的大门,他就办好签证飞去乌兰巴托开始他的“草原之旅”。
他决定骑马走完整个旅程。在首都通过本地朋友买了一匹马后,他便一路向西出发,最终花费四个月,2700公里,换了14匹马后终于抵达了蒙俄边境。路上遇到的困难——饥饿、寒冷……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我想这就是我喜欢读这类书籍的原因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人在以别人看来疯狂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另一位让我佩服的旅行作者是一名女子——黛芙拉·墨菲。黛芙拉·墨菲1931年生于爱尔兰利斯莫尔,14岁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辍学,母亲去世后,她便开始了她的首次旅行。从爱尔兰骑自行车一路直到印度。这段故事被收录在了她的第一本书《单骑伴我走天下》中。欧洲的经历被她浓缩在了“前言”部分,整本书都在讲三个国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黛芙拉·墨菲骑自行车旅行
一路遇到了无数热心的陌生人,但同时也是险象环生:遭遇大雪、差点溺亡、在伊朗被毛拉施以石刑……但她却仍旧坚强、乐观走完了全程。到达印度后,只休息了几天,就又马不停蹄地去了难民营做志愿者。
她的下一本书《骑骡走埃塞比亚》也是同样精彩。她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买了一头骡子后便出发了。曾经有人在问她,怎么可能在1968年周游这个如此危险、混乱又贫穷的国家,她说道:“很简单,我女扮男装。”
墨菲一生未婚,有一个女儿,曾经和女儿同游
墨菲一生一共写了23本旅行书,她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中东、南美……在这些书中,不仅有精彩又独特的旅行故事,还能从中看出她坚韧的品质和智慧的光芒。
当然,还有太多太多优秀的旅行文学书籍,不能在这里一一提到,比如马克·亚当斯的《到马丘比丘右转》、布鲁斯·查特文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理查德·伯恩斯坦的《究竟之旅》,许崧的《印度走着瞧》和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等等。
期待早日上路的那一天 安安 图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被控制的当下,讨论何时可以再次出发仍旧显得为时过早。既然暂时还不能远行,那么不妨就在今天这个“世界读书日”,拿起一本钟意的旅行文学,在字里行间中,跟着作者一起“去远方”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