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宣部今年首场发布会聚焦红色上海:市长出席,谈初心与创新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4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发布会,介绍上海传承红色基因、奋斗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作为会场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厅,台前的大屏幕背景更换为鲜红色。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是中外媒体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新窗口。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中宣部今年举办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我们将会不定期邀请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负责人出席,请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介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方面的情况。”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如此阐释这场发布会的特别之处。从我国建立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到去年疫情期间召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到中共中央首场新闻发布会,再到今年的中宣部首场新闻发布会,我国新闻发布制度更加成熟与完善,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展示中央对于推进政务公开的坚定决心和丰硕成果。
在这个特别的系列发布会之中,为何上海会作为开篇华章?不仅仅因为其是初心之地、光荣之城,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创造的历史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在上海得到了充分体现、生动演绎、精彩阐释。
“在党的领导下,昔日租界林立、列强横行、民生凋敝的旧上海,脱胎换骨,生机勃发,正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大踏步迈向未来。”龚正如是说。
也正是因此,这场意义非凡的发布会的主题被确定为——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
初心
党的领导让旧上海脱胎换骨屹立世界东方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发布会的开端,龚正即谈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坚强领导所带给上海的光辉巨变——昔日租界林立、列强横行、民生凋敝的旧上海,脱胎换骨,生机勃发,正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大踏步迈向未来。
龚正用一组数据佐证了新上海的新气象——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三,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85家、外资研发中心48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85家,设立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建成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设施;全市现有高校63所,在校大学生76万人,“两院”院士179人,在沪就业外国人超过28万人,上海连续8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万元。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就业、社保、住房、养老、托育、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67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市民交通出行更加便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72公里,跃居全球城市首位;全社会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8年保持在3%左右,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
饮水思源,龚正表示,上海这些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掌舵领航,靠的是党中央英明决策,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着上海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抚今追昔,上海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坚定了全市人民永远跟党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龚正说。
传承
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吸引年轻人关注党史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在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构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浸润滋养着生活在这座超大城市每一个人。弘扬、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让党的奋斗历史与光荣传统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接力下去,也是上海多年来全力推进的工作。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慧琳介绍,前不久,上海对红色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共612处,“依托这些资源,上海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建党百年宣传教育,全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
如何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周慧琳说,上海深入实施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系统推进发掘保护、理论研究、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社会宣传、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高地、研究高地和宣传活动高地这“三个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对“一馆五址”的重点建设保护。周慧琳解释,“一馆”,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该馆预计在4月底竣工,将打造成为展示建党光辉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在这里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五址”则包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即《新青年》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这“五址”目前都已经完成了修缮。此外,《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建成开放,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提升顺利完成。
党的奋斗历史与光荣传统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接力下去,让年轻人对党史感兴趣是关键。周慧琳说,上海在开展党史教育方面,重点抓住两个关键人群,一个是党员领导干部,一个是年轻人。
“我们开展党史教育,特别是在上海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年轻人有着天然吸引力。大家都知道,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28岁,这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业。”他说,党的事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吸引、接纳、成就着年轻人,始终保持着百年大党正青春的创业激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的年轻人热情参与、自发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上海各级党组织也积极搭建平台为年轻人亲近党史、学习党史创造更好的条件。
周慧琳介绍,上海结合移动传播的特点,推动党史资源在云端共建共享。他举例,不久前一堂名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网上主题团课,吸引了全国4800万名青年参与,发布当天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6.9亿。担任首期领学人的是B站一位头部UP主。这一类形式新颖的讲授,很容易在年轻人中成为爆款。与此同时,也让党史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大学的思政课,通过策划各类主题学习活动,制作党史微视频等形式讲好“大思政课”。“上海的高校集中了一批青年理论工作者,目前正在策划推出更多这方面的精品课程,类似‘给90后讲讲马克思’这样的爆款产品课程,引导年轻人全面了解党史、客观认识党史。”
上海还设计了一系列红色线路,引导年轻人开展“行走党课”,边走边看边听边了解边思考,有很多这样的主题活动,比如“十万少年看浦东”,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让大家通过旅游了解党史、认识党史、学习党史、受到教育。应该说,融入社会实践掀起了年轻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创新
数字化转型优势明显基础扎实,将努力填补数字鸿沟
上海市如何在坚守红色初心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创造,也是中外记者关心的问题。提到创新,上海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展与成果备受关注。去年底,上海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
发布会上,澎湃新闻记者的提问正是关于上海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有哪些优势以及面临哪些挑战?接下来又将出台哪些重大政策?
龚正用三句话概括了城市数字化转型之于上海的意义:一次整体性转变、一种全方位赋能、一次革命性重塑。
他介绍,上海具有全国最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已经率先成为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第一城,去年我们还获得我国首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同时坐拥海量的价值数据,上海作为一座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实有人口超过3000万,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超大型城市,数字流量不仅丰沛,而且高质。
而且,上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交通、旅游景区、楼宇场馆等,比如上海地铁,目前轨道交通已经达770多公里,世界第一。“我们今年还要完工61公里,明年达到800多公里,每天有1000多万人在地下乘坐地铁。”上海也是全球城市当中高楼大厦最多的,有各种应用场景;上海也是电梯最多的,有26万多部电梯,所有这些应用场景对数字化转型都十分重要,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上海也拥有一大批大科学设施,在全国也是数量最多的,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脑智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数字化转型,人才是关键。龚正说,5G研发人才现在占全国的半壁江山,50%以上的5G研发人才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芯片产业占全国的四成,人工智能领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创新药人才占全国20%以上。
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并存的挑战。龚正坦诚回应,上海还有一些自身的短板比较明显,现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重项目建设,轻系统业务协同,各条线的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数据还存在着相对独立,成为“数据烟囱”,共建共享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跨条线、跨层级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另外,在数据安全、数字鸿沟方面,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克服方面存在很多难点。此外,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都在紧锣密鼓布局数字化转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所以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必须努力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他透露,下一步上海将主要是围绕数字化转型,集中开展大调研,尽快建立健全“1+3+X”的政策体系,“1”即推进《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的落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3”是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分别出台这三个数字化的三年行动计划。
经济数字化方面,要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产业的数字化,传统产业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数字要产业化,做大做强,“化”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生活数字化上,主要以市民的急难愁盼、改善生活品质领域为抓手,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同时,要努力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健康码不会用,或者不会用智能手机,下一步不需要刷智能手机,只要刷一下身份证数据就联通了,下一步甚至刷脸都可以解决问题了,要填补数字鸿沟,不能让老年人被数字化边缘化。
龚正解释,“X”就是制定若干行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今年开始要陆续把整个政策体系打造完成。同时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对各领域各行业高频急难问题和一些长期性、制度性的瓶颈,研究出台针对性政策。”
再出发
开创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今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的发展格局,上海如何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龚正表示,上海将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打造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快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构筑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推动投资提效增能,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退税免税经济和品牌经济。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的推进落实进展始终被高度关注。发布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上海正在聚焦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一体化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这三个重点区域的发展建设,努力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径。
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方面,他透露,目前新片区的建设跑出了“加速度”,一批重大的制度创新相继推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全区域封关验收,市区两级1170项事权集中授权给新片区管委会。一批重大项目密集落地,到目前已经累计签约将近600个项目,总投资将近40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这些重点领域。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其中包括18个社会民生的项目也在建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越了上海、江苏、浙江三个行政区,去年,已经形成了覆盖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了32项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目前在其他地区进行复制推广。
对于备受关注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该区域的总体建设方案已于今年2月24日经过国务院批复并印发实施,总体方案确定了“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陈寅介绍,“一核”即虹桥中央国际商务区,区域面积达到151平方公里,包括虹桥交通枢纽、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其周边的商务区、产业区和居住生活区。“两带”即南北两带联动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相关地区,覆盖区域面积达到7000平方公里,在上海有2100平方公里。
“接下来,要按照国家批复的总体方案要求,携手苏浙皖三省,重点围绕‘四个着力’下功夫: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高端资源配置的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着力提高综合交通枢纽的管理水平,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连通国际的能力。”陈寅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