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老师沟通,家长应该这样做(一): 把握距离,换位思考

2021-04-24 2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蔡素文

当人们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时,达成目标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常常关注亲子沟通、师生沟通,其实,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成为彼此人际支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能让家校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

【案例】

莹莹刚上小学一年级,莹莹妈妈主动加了班主任老师以及所有任课老师的微信,渴望孩子能够得到所有老师的关心。一开始,莹莹妈妈只是给老师们问早问安。慢慢地,莹莹妈妈觉得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就开始在上班时间给老师发微信、留语音,下了班还要给老师打语音电话,有时候拿起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这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接她的语音电话,只是给她留了言:谢谢您对我的信任,希望在下班之后,您能给我留一点点自己的时间。莹莹妈妈看了微信觉得很生气,第二天就去找校长理论。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昨天莹莹班主任的孩子发烧了,在医院吊了一个晚上的盐水。老师是24小时开机,可是他们下班了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边界的沟通,效果也不见得很好,您觉得呢?”

【把脉】

边界感是对界限的重视,如果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就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越界,让对方感受到压力。有边界感的人,会留出一些空间给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人际距离会给人安全、舒服的感受,更加有助于沟通。拥有边界感是对他人的一种高级的尊重,而尊重是高效沟通的情感基础。

【支招】

让边界感成为一种意识:家人间要达成共识,在与老师或他人的交往中,要有边界意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故事,说说怎样的表现是“越界”了,也可以一起列一些家规,不做“越界”的行为。

让边界感成为一种修为:家庭成员要将边界意识付诸行动,家长要自己先行带头,事事能够换位思考,体察他人感受,得体表达。事事有分寸感,适时知进退,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