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十年!上百张!农村生活的变迁,这位老萧山人用镜头来记录!
从父辈搭建的茅草简屋,到劳动补贴的单层平屋,从功能齐全的三层农房,到如今崭新整齐的联排、别墅……
第一代住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萧山沙地农民住的草舍
第二代住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萧山沙地农民住的平房
第三代住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萧山沙地农民住的单平台
第四代住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沙地农民的二层楼房
最近,一组“网红”照片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城市变迁记忆绵长,而在相机里酝酿“时光”的就是本土著名摄影师张祥荣,数十年间,扎根在萧山围垦的张老师,先后跟踪拍摄了不同时期的沙地民居。他用镜头聚焦生产生活,那一张张定格岁月的照片,凝聚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更是见证了乡村振兴在萧山的落地生根。
“这是我们生活的变迁史,从物质不断丰裕到文化日渐繁荣。”张老师说,在几十年前想象不到的事情很多都成为了现实,而这一切都记录在了照片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张老师整理出百张沙地老照片,于近日捐献给了萧山区档案馆。“萧山沙地农居的变迁,其实就是萧山农村经济的变迁史,是萧山围垦精神的传承史,需要萧山人代代相传。”这是张老师的拍摄初心,为我们打开了独一无二的“母城”画卷,谱写了日新月异的赞歌,诠释了幸福生活的蝶变。
勤劳致富
“茅庐”换瓦房
“每座城市都有过去,都有着独特的记忆和味道。”张老师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萧山沙地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三代人挤在同一间房的情况屡见不鲜。改革开放以前,沙地普通人家的住宅大多以茅草搭建的简屋为主。
“那时候,喝的是河(池塘)水,做饭用柴火,大家对住房的要求普遍不高,能遮挡风雨就不错了。”提起过去,张祥荣感慨万千,“小时候一家人生活在河庄向公村,茅草稻草搭建的房子散热不好,炎热的夏夜只能坐在露天南瓜棚下纳凉。梅雨季节,草舍里东漏西漏,没法安然入睡。”
新翻修的草舍看上去金黄灿烂,下几次雨就变成了灰黑色,不仅如此,茅草房,不出两年,就要重新翻修。因此,造屋是沙地人祖祖辈辈奋力追求的事,是经济翻身的象征,也是生活改善的标志。
1980年初,张祥荣响应当地政府围垦迁户的号召,全家迁徙到围垦前进公社东庄大队落户。“新围垦那时候人烟稀少,沙地面积又比较大,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政府为了鼓励建设围垦,每人都有落户补贴。我家那时候6口人,再添上一些积蓄,就这样建起了自己的4间砖瓦平房,这比之前好多了。”
三产发展
平房改三层楼房
初到围垦,当时农户主要经济来源均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作物种植收入,以单一的水稻、大小麦为主。“由于收入一直不高,后来我们生产大队里有人提出种络麻,从试验田推广到全村,稻麻轮种,收入也提高了一点。”
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普及,农民的生产主动性提高,种植也趋于多样化。“辣椒、胡瓜、大萝卜、毛豆、韭菜等,全在围垦区 ‘安家落户’了。”多种经营收入让农家生活改善了不少。“我们那时候种出来的胡瓜,非常爽口解渴。还有沙地有名的白头韭菜,配上鸡蛋炒一炒,味道喷喷香。”张老师拿出一张农民手捧辣椒的照片,如数家珍。
据198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档案记载,萧山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随着社队企业的不断增多,围垦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张祥荣的妻子原先靠挑花边补贴家用。有了经济作物等额外收入,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卖部。因小镇周围有企业,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小卖部生意还算不错,钱袋子就这样一点点鼓了起来。
第五代住房:上世纪九十年代,萧山沙地农民住的三层楼房
1990年,张祥荣一家迎来了一件大事——盖上了三层楼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在短短的十年里,全家就住进了舒适的新居。”张老师拿着照片给我们介绍着。
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成风景
时光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农村住房建设“二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建房式样)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农居统一联建,屋内设施配套,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沙地人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我家住平房的时候人均年收入不上百元,如今钞票多起来了,兄弟几个新房子也造起来了,日子也越来越好。”张祥荣兄弟三人陆陆续续都翻建了老家的房子,住上了三层小洋房,后代们也先后成家立业,有的还出国读博了。
第六代住房:2000年以后,萧山沙地农民的别墅
第七代住房:2010年后,萧山沙地农民住的联建房
其实,张祥荣家的变迁是萧山三农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拍摄的照片更是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张张平面的照片展示了我们更加立体、美好的生活。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以前没有无人机的时候,靠爬到楼房顶层拍摄,只为记录城市焕新颜的过程,只要我走得动,我会一直拍下去……”从黑白胶卷,到数码照片,在张老师看来,无论摄影器材如何进步,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萧山的无穷无尽的热爱与真挚朴素的情怀。
第八代住房:2015年后,萧山沙地农民住上高层楼房的小区
萧山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景致将在张老师的镜头里越来越生动……
文字:魏乐钇
图片:张祥荣
原标题:《数十年!上百张!农村生活的变迁,这位老萧山人用镜头来记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