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报告:64%的高校和47%的中小学认为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2021-04-21 21:2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当前我国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部分都已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平台,但64.2%的高校和47.1%的中小学依旧认为信息孤岛普遍存在。”4月20日,在第二届MEET教育科技峰会上,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迈向更好的教育:未来教育的技术发展空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了上述这组数据。

报告指出,越来越多新技术涌入教育领域,为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创设了便利条件。但随着科技迭代的高速性与教育体系演化的低速性之间差距的拉大,数字技术与教育在效率提升、技术普及、信息孤岛等方面的矛盾也显现出来,亟待解决。同时,未来,数字技术仍将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力。

八成教师认为有必要定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培训

在疫情的影响下,“停课不停学”让技术与教育融合成为常态。报告显示,全国80%的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尤其在中小城镇和农村,有90%的学校进行了线上教学。53%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63%的教育工作者认可技术对公平的正向作用。而小城市和农村对数字技术能有效支持教育质量和公平方面的认同度均高于大中城市及乡镇。

报告截图。

但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所具有矛盾的属性也逐渐显现。报告显示,超过52%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但也增加了自身工作量。报告还称,当前我国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部分都已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平台,但64.2%的高校和47.1%的中小学依旧认为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根据报告,有八成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定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需对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数字化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需立足于真实的个性化需求

报告指出,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内生性变革,需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不同层面处理好教育科技与人的关系,实现平衡发展。

在理论空间,应融合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建立数字化教育的平衡发展目标,避免极端导致的异化;在实践空间,需高效协同的分工,实现机器教学与人工教学的平衡发展;在政策空间,应通过制定包容性的制度,实现监管与开放的平衡发展。

报告还指出,在未来教育技术的研发、使用和迭代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技术与人之间的相关性,要着力应对技术层面上包括门槛的进入、技术服务和技术安全等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于京天还特别提出,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还需立足于真实的个性化需求。一是立足于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教师对技术的诉求以及个性化教学规律进行平台开发;二是立足于管理者的个性需求,通过打通信息孤岛,精准服务教师与学生,切实减少使用者的精力耗散;三是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不局限于课程提分的需求下,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未来教育,仅靠技术方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技术开发者、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深度合作,方能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于京天说。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