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恒天然大中华区CEO:中国乳制品消费提升空间大,不怕竞争
中国的乳品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逐渐形成了蒙牛、伊利、光明等传统巨头,加上一些海外品牌主导市场的格局。但近几年来,不少新品牌开始涌现,搅动了原有的市场格局。
“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需要的是个人化的选择,很多新的品牌是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4月1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Fonterra)大中华区CEO周德汉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对该现象作出解释。
光是近两月,就有多个乳品赛道的新玩家宣布了融资消息。成立于2016年的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在4月拿到了德弘资本和KKR的新一轮融资,打算继续投入建立现代化牧场及智能化工厂;主打0糖、0添加的低温酸奶品牌“简爱酸奶”3月完成8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中国、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等。
此外,植物奶的概念也越来越受欢迎。瑞典植物奶品牌Oatly冲刺IPO,中国市场贡献显著,国内也有小麦欧耶等新品牌切入燕麦奶赛道。
梳理来看,这些品牌没有直接与大厂全面开战,而是从细分品类起家。“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原因去买这个品牌。如果有更多元化的(产品),其实能够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周德汉说。
对于包括恒天然在内的老牌乳企来说,新品牌将带来什么样的竞争压力?周德汉认为,中国乳制品消费量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因此不怕有更多的竞争对手。
数据体现了这一点。据经济日报的报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乳制品总需求达到5431万吨,与2019年相比增长8%,是2006年以来中国乳制品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一年。
就恒天然而言,中国市场已经是恒天然最大的市场。恒天然近日公布的2021财年上半年(2020年8月1日-2021年1月31日)业绩,集团调整后税后利润4.18亿新西兰元,增长43%,其中大中华区调整后息税前利润3.39亿新西兰元,增长38%。
“我们觉得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去教育消费者,接触消费者,给消费者更多的多元化的一些选择的话是个好事。”周德汉说,“消费者对乳制品更多地接触,可以更知道乳制品的营养和功能性好处,会提高消费的频率、数量。”
周德汉介绍,恒天然既有to B的原料业务也有to C业务。“(新品牌)有些是我们(指恒天然)的B2B端的客户,在下游的时候也是我们B2C端的竞争对手。”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更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趋势仍是必修课。周德汉介绍,大健康、高端化和数字化等趋势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周德汉提到了蛋白摄入的问题,“张文宏医生肯定了蛋白质对免疫力的作用。乳清蛋白可以放在酸奶、功能性饮料里,提高蛋白质含量。”周德汉介绍,乳清蛋白的使用场景可包括主打方便健康的代餐粉、针对健身人士的蛋白粉,还有针对老年人的蛋白饮料。这些都是大健康趋势下不断发展的品类。
对外企来说,还需加深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外企的挑战永远是怎么更深地了解一个市场,怎么更深地去融合进市场的快速变化。中国市场是最快变化的一个市场。”周德汉说。
对此,2020年8月,恒天然在上海设立的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周德汉称,近一年时间里,上海研发中心已经推出了7个系列的新品,其中一款可便捷用于奶盖茶制作的芝士稀奶油新品,且已经从中国复制到海外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4月初,恒天然宣布已经完成出售位于山西应县和河北玉田的两个全资中国牧场。此外,恒天然同时也在继续减持其在贝因美的持股比例,计划继续出售其剩余股权,并预计在本财年结束前完全退出这项投资。
周德汉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出售牧场的交易称,10多年前加入牧场业务,主要因为觉得当时的中国市场需要引入规模性的高质量的奶生产体系。“10年当中,我们利用了我们的资源和管理方式,其实做到了(当时的目标),下一步应该是让牧场依靠当地企业,他们更深刻将(体系)复制和多元化。”接下来,恒天然将继续通过原料、餐饮业务等支持乳企、饮料企业、食品企业推出新的产品,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周德汉说,中国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为恒天然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中国政府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并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制度保障,无论是行政审批还是市场环境等,都变得更加高效方便和开放透明,为海外企业带来了丰富而有利的商业合作机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