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低位CPI与通胀隐忧
4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3月CPI数据,当月CPI同比仅上涨0.4%,虽然较1-2月份的负增长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较低的范围,远低于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3%的指标。这使很多担心通货膨胀的人松了一口气。然而,较低的CPI数据是否代表了通胀隐忧不再,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从基本商品的价格走势、全球货币发行量、国外价格趋势等综合因素来看,在较低的CPI数据下,仍隐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从生产资料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已成为一种现实。原油价格近期一直在每桶60美元的高位徘徊,这带动了我国成品油价格的连续上涨。而钢铁等基础材料也出现了持续上涨,4月上旬,螺纹钢突破5000元/吨,较上年有很大的上涨,在长三角等区域,部分钢材品种在年后的上涨幅度已超过1000元/吨。在美国,受需求推动影响,钢铁价格较2020年8月已上涨了超过160%,较全球平均价格贵68%。基本金属价格也出现了飞涨。4月份,铜价更是突破了66000元(4月16日,沪铜2105收盘68540元/吨)。从远期来看,铜、铁等矿石生产国,如巴西、智利等,受到疫情影响,其产能尚未完全恢复,可能对基本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有可能带动经济运行成本的上升,从而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受到大宗商品的影响,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3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5.8%。这带动PPI环比上涨1.6%,同比上涨4.4%。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的有30个,上涨面达75%,下降的6个,持平的4个。典型的重要生产资料,如动力煤,在短暂价格稳定之后,又开始进入上涨通道,现已接近800元/吨,而从未来供给看,动力煤提产的空间不大,在高位运行的可行性极大。水泥价格也持续上涨,春节后,部分地区水泥熟料已上涨100元,涨幅达到30%。其他方面,芯片等产品本属于价格持续下跌的产品,但最近因产能不足而需求增加,其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在海运价格方面,由于集装箱运力严重不足,集装箱运价出现了暴涨,干货指数也保持在高位。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5.0%。这些生产资料及相关服务价格保持在高位,有可能在2021年向其他领域传导,而产生通胀压力。
通胀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CPI,而我国近三个月来CPI在低位徘徊,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路。3月份,食品价格仍保持下跌态势,尤其是猪肉价格,在2月份大幅度下跌(-14.9%)的基础上,仍保持着下跌的趋势。鲜菜价格已恢复正常生产,在去年的基础上下跌了14.5%,牛肉、羊肉、鸡肉、鸭肉、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均由涨转降,降幅在0.2%-1.7%之间。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使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3.6%。食品在CPI中有较高的权重,而且下降幅度很大,这是CPI保持低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食品价格较高有关,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持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小。
从全球来看,食品价格正在经历新一轮上涨。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际粮食产量减少了20%以上。受产量减少影响,粮食价格快速上涨,截至2021年3月份,全球粮食价格已连涨10个月,并创下2014年6月以来最高。谷物价格在2020年涨幅达到26.5%,玉米涨幅达到42%。大豆价格更是创下新高。2021年3月芝加哥大豆期货平均价格环比上涨2.29%,同比上涨62.79%。2021年3月份CBOT大豆平均价格为每蒲式耳14.14美元,上年同期为每蒲式耳8.69美元。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在第七次农作物调查报告中表示,受大豆种植面积和气候的影响,今年的大豆供应量不容乐观,预计大豆价格仍保持坚挺。这些影响了国际各大市场的终端食品价格,我国的食用油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6.9%。印尼市场上的豆腐价格平均上涨了30%,俄罗斯市场上的糖价上涨了61%。东京市场上鸡蛋平均批发价已经比今年年初涨了五成左右。由于大批餐馆恢复营业,美国鸡腿价格也出现上涨。
全球货币大放水也将影响通胀预期。20世纪中期以来的货币主义(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他们认为,央行加印钞票,势必对消费价格带来影响。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货币发行对终端消费价格的关系似乎发生了变化,很多国家(例如,美国)持续加印钞票,货币大放水,并没有带动消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资产吸收了央行增发的货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货币大放水必然会影响对基本商品的价格预期,这将带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自2020年3月以来,美国已累计出台约6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措施(包括2021年3月推出的1.9万亿经济救助计划),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救助规模。观察家指出,其他央行也会跟进货币放水,预计全球四大行(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将在2021年大规模加速印钞,高达3.4万亿美元(22万亿人民币)将流入市场。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服务价格保持高位,货币环境持续宽松,也引发了经济学家对通胀的担忧。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指出,美国超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将引发“一代人从未见过的通胀压力”。2021年2月进行的美国银行投资经理调查显示,37%的受访者表示通胀是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占比最高,超过了投资经理对疫情关心的比例。这带动了美债长期收益率的上行,2021年3月,5年期TIPS(通货膨胀保值债券)所隐含的通胀预期,已经突破了2.5%。EFG首席经济学家斯特凡·杰拉赫(Stefan Gerlach)也认为,全球通货膨胀率的高点或在2季度,峰值约为2.5%。
然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全球疫情控制要好于预期,在疫苗普及的情况下,全球供给侧将快速复苏,因疫情影响而带来的短期供给因素导致的涨价因素将不复存在,供需缺口进一步缩小,这将降低通胀预期,并推动价格回归。因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通胀的措辞是“暂时的”(Transient)。
我们认为,虽然当前CPI保持低位,由于基本商品涨价、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修复需要时间、全球货币大放水等因素,使通货膨胀的因素仍将存在。从国内的政策来看,要全面推动产能恢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升级,管理好通胀预期,尤其是重视对食品等基本商品的价格预期管理,扩大农产品的生产,避免通胀预期演化为通胀现实,从而将通胀化解于无形之中。
(作者李勇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编著的作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与伦理的冲突与融合》、《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报告》系列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