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青椒”到思想者,高校青年教师会遇到哪些问题
在高校任职是一份令人自豪的工作,但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青年教师们也会面临巨大压力与对前途事业的迷茫。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怎么走?如何应对这一路上的困难?
近日,同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的新书《从青椒到思想者——教授的台阶和乐趣》出版,诸大建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从教几十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从青椒(大学青年教师的昵称)和教授到资深教授的发展台阶。
诸大建(中)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4月17日,诸大建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马臻教授做客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漫谈大学教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乐趣。
诸大建在大学里面待了40多年了,留校老师也有30多年,写惯了学术论文,如果人生以80岁算,他很想在第四个20年里写点半学术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本《从青椒到思想者——教授的台阶和乐趣》。“现在大学生毕业出来一般是大的三种方向,一种是公务员,一种是进入企业,还有一种是学术行业。我想和大家讨论下,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从学与其他行业有什么不一样?”诸大建抛出了这个问题。
诸大建说,在高校里最焦虑的恐怕就是青椒。“从博士生毕业进入高校这个求职门就很难,求职成功后有两个三年的难关,所以20岁到40岁是个焦虑阶段;当了教授以后就要出思想了,今天与我对谈的两位嘉宾正处于这个焦虑阶段。”
不少人觉得当教授很轻松,诸大建却说不容易,“现在做教授要四栖,上课是一栖;发论文是两栖,类似企业里的KPI考核;如果做教授要上一点量级,要有国际间的学术交往,在国际会议上面做主题报告,这是第三栖;第四栖就是在专业做好后,非学术界的政府和企业会请学者给他们出主意,这叫做社会服务,就是第四栖。”诸大建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能对大学教授的职业有所了解。
如果在大学里生活,什么才是一种好的生活的形式?刘梁剑教授觉这得是这本《从青椒到思想者》提出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从青椒一直到最后的思想者,特别在思想者这个层次来说,实际上就是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学与科研是构成大学老师生活的两个最基本的面向,在大学里面怎么避免异化的状态,回归到教学科研作为一种学者的生活方式,并在这里面寻找到乐趣,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可能这个是我们大学老师生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为何提到“异化”?刘梁剑说:“‘青椒’是青年教师的一个简称,但是用这个名称的时候,通常会联想到的不是青年教师那种奋发或者青涩等等,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是青年老师所面对的压力和焦虑以及忙碌的状态。这种焦虑首先包括怎么从讲师一直到教授这样一个升等的支撑和考核的压力。同时各位青年老师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有很多生活压力,收入不高又要养孩子、买房子等等,这样的一个压力就变成青年教师的生活常态。”
刘梁剑提到回老家和朋友交流,大家都不相信大学老师有多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就算平时上课课时不太多,但备课就要花去大量时间,同时还要写论文,投入科研的时间是没有底的。我们的时间是特别自由,但是自由到以至于你每一分钟都必须在工作,这就是大学老师特别是青年老师一种常态,焦虑自然不可避免。回归我们对学术的初心,是每个大学老师都需要不断重新审视的。”
马臻教授赞赏诸大建在《从青椒到思想者》流露真性情,不仅讲述大学教师成长的四个台阶:青椒、教授、校级教授、思想者,自己做教授的四个乐趣:讲课、出国、网文、生涯管理;甚至细读本书,对诸大建有几套房子,如何增加收入都能了解清楚。“诸大建们”的过人之处在于找到了“要我做(需求圈)、我想做(激情圈)、我能做(能力圈)”的交集,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和发挥才华、服务社会的“生态位”。“喜欢做学术,‘躲进小楼成一统’,却又不囿于它,心中装着更大的世界,这是诸大建更大的格局、更深的情怀。 ”马臻如此评价。
马臻给青椒的建议是合理定位、摆正心态,明白发展对青椒和老椒都很艰难,得失是相互纠缠的。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在,竞争压力很大,这种焦虑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中国的个别问题,现代社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相信在三四十年之后,我们的社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提高,这种情况会有改善。”诸大建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