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关于柳州,你会想到什么?《经济日报》万字长文赞柳州,提到了这些...
摘要
4月19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柳州惊奇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用万字长文深度剖析柳州的发展成就。报道称,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报道版面
△ 图为柳州市区景色。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宛若百里画廊,青山碧水蓝天,刷新了人们对这座工业城市的认识。胡锦朝 摄
△ 近年来,技术研发有效提升了柳工集团产品绿色智能、国际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图为柳工集团装配车间。本报记者 牛瑾 摄
柳州人爱工业、懂工业、拼工业。凭着这份爱、这份懂、这股子拼,不但在传统重工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以工业化思维孕育出了屡屡登上热搜榜、频频出现在各大直播间的“柳州螺蛳粉”。通过开发生产线,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让螺蛳粉挣脱了小作坊。据柳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介绍,短短6年多时间,袋装螺蛳粉产业从无到有,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10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是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35倍。不少人点赞: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柳州螺蛳粉是“中国经济有韧性的一个缩影”。
工业重镇,只是柳州的一面。阳春三月,初到柳州,颠覆的是感官。
28万株洋紫荆竞相绽放,将城市装扮成花的海洋。平流雾起,江如玉带,青山滴翠。仿佛神仙拿了画笔,绘出的锦绣一般,亦幻亦真,如梦如醉。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将江滨公园、柳州文庙、蟠龙山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江中喷泉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宛若百里画廊。
一江碧水,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让柳州成了“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这些画面,定格在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庞卡的镜头中,“一辆车、一江水、一枝花、一碗粉”是柳州人说不完的故事。
来柳州旅游的人说,“过去不愿意来柳州,来了也想着赶紧走。现在是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柳州人现在敢放这个话,“柳州,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
△ 紫荆花开的柳州街头
工业排放向来是污染大户,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随着工业总量的扩大,如何在发展当中克服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损害,一直是我国工业部门着力破解的难题。
“现在从总体看,我国工业污染这个大老虎是被关到笼子里了。但从长期看,工业治污是需要持续投入的。”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司司长张波说,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
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为什么全国水质排第一的是工业城市柳州,至此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然而,柳州这一转变并不轻松,实打实地持续了30年,其中有过争论,有过艰难的抉择,也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最后靠着执著、信心与勇气一路走过来。回顾30年治污历程,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工业柳州的山水为什么这么好。
△ 紫荆浪漫炫柳州/胡锦朝
△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柳州市区。
△ 柳钢生产车间。
△ 柳工挖掘机成品库。
△ 广西鹿寨: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再次现身 / 2020年11月26日央视报道
与城市相比,农村居住分散,原有基础设施不足,生活污水治理难度更大。“现在,通过污水管网,附近村屯的生活污水会集中到镇上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一些偏远的村屯管网覆盖成本太高,就通过建设针对村屯的小型污水处理站解决问题。”据柳州市鹿寨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李武龙介绍,鹿寨县还创新实践了黑水(厕所粪污)、灰水(洗浴水、厨房等生活污水)、白水(雨水)“三水分离、分开收集,逐级处理、多次利用,全程无动力、运维低成本”的农村黑灰水处理利用新模式,让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就地循环。
截流治污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一步,但真正的长治久清,管理必须跟上。
2017年,柳州市明确了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市、县两级设立了河长制办公室,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的工作体系,为全市3554条河流设置了2010名河长。
让河长有名、有实、有能。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蒋勇告诉记者,“近年来,整治河湖乱采、乱堆、乱建、乱占的‘四乱’问题有了明显成效,与河长制落地生根是密切相关的。”除了日常巡河履职,按照工作流程,接到群众举报的涉水问题后,河长办会致函具体负责的成员单位要求解决,问题处理前和解决后都要拍照存证,并在七个工作日内给河长办反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的机制。
△ 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水上飞人表演。符俊 摄
除了河长,柳州还有一支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队伍,他们被称为“水卫士”和“清道夫”,守护着柳江市区段近50公里的水域。由城管集中行使部分水上执法权、由防汛机动抢险队提供保洁服务,据说,这在全国都属首创。
登船、启动、出发……记者跟随他们,开始了水上巡逻。江面之上,加长版的网兜、竹筐、冲锋舟,两人一组,是人工打捞江面垃圾的“标配”。而机械化保洁船,则如张开的“大嘴”,可以“吃掉”柳江主河道上漂浮的各种垃圾。“我们现在有将近30艘的保洁船,包括8艘机械化作业船,每天清理上来的约130立方米的各种垃圾,压缩、转运以后会被运去填埋。”柳州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大队长韩绪军说。
春日柳江,碧波荡漾。一张既密又牢的治理保护网,让柳江水来也清去也清,清许如鉴,映照着船上游人开心的笑脸和蓝天白云悠悠。习习江风中,亲水步道上、紫荆花下,徜徉于柳江之畔,鸟语花香,山景、水景、城景,景色宜人,相映成趣。
绿色合力无形而强大,
它是如何迸发与激荡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在柳州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在其背后,是万千柳州人合力在行动、推动和联动。
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产生的合力——
滴水穿石见真功。从“十五”时期“碧水蓝天”工程,“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理念,到“十二五”时期山水美、环境美、形象美、气质美、和谐美和人人都有好发展、家家都有好保障、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户户都有好生活的“五美五好”目标,再到“十三五”时期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已然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柳州市瞄准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的目标,积极构建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5个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生产性服务业5个新兴产业的“5+5”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这是政策协同带来的合力——
制度系统集成才能发挥高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全区重点企业和市区集中工业园区污水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监管;对涉水企事业单位实施环保黄红牌警示管理办法,对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事业单位,采取综合性惩戒措施,并纳入柳州市社会信用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操心的事儿,很多部门都在部署关于污染防治攻坚的举措。柳州市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大队大队长任有国告诉记者,拿推动渔民上岸这件事来说,就有水上执法、住房保障、就业安置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为的就是保柳江清澈、护人民生活。
这是共同体意识下催生的合力——
同饮一江水,共食柳江鱼。水是流动的,如果治水只管一段是不行的。坚持流域联控与区域防控相结合,打造全流域共管模式。王鸿鹄说,早在2015年,柳州市就牵头联合来宾市、河池市建立全区首个跨区域协作机制,从水环境保护、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等8个方面,探索协作机制,实现流域共同保护、上下游共同治理;去年,又与贵州省黔东南州签订协议,建立了两地河长联席会议、河长制信息共享、河长联合巡河、案件协作、联防联控联治协作等五大机制。
△ 柳州环江滨水自行车道。李斌 摄
这是手段多元化激发的合力——
一靠法治,让制度成为“有牙齿的老虎”。柳州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作用,首部实体法《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今年3月刚刚经人大审议表决通过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都在聚焦生态保护。同时,还在河长之上增加检察长护航,“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将柳州市河湖管理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公益诉讼,开启了探索依法治河新模式。
二靠科技,让监管耳聪目明手快。建立河湖动态监测监管机制,柳江干流河道有了“天眼”。在柳州市水利局,打开监控屏幕,一期24个监控点的情况一览无余,调取白沙乡水山屯灯塔旁监控点的图像,眼前的水面空旷平静。“以前采砂船横行,最猖狂的时候连白天都有采砂船作业。2018年有段时间,几乎天天都会收到举报。”柳州市水利局河长科科长刘杨说,“河道天眼”方便工作人员对河道监控和取证,极大提高了精确治理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靠群治,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坚持全民共治,柳州着力实现导向清晰与多元参与同曲同工。柳州市大小江河都有环境问题举报二维码,群众可实现一键举报。全市共有生态环境保护类志愿者5.2万名,每年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100多次,参与人数5000多人次,实现了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
合力无形而强大,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担当、社会同心,手挽在一起会怎样?
走上柳州街头,五彩斑斓、造型小巧的上汽通用五菱产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就连共享汽车、警务用车中,也有它的身影,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柳州工业发展新的风向标。
“宏光MINIEV的市场需求太火爆了!我们车间每天两班不停歇,工人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仅在返修调试工段,经我们手出去的新车一个班就有上百辆。”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新能源总装车间,青年职工符周说。
3月8日,在上汽通用五菱,工人对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检测。新华社发(黎寒池 摄)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宏光MINIEV的销量达1.7万辆。“这意味着,在1月份夺得全球单一新能源车型销售冠军之后,这款车型又创下了新纪录:上市200天,销量突破20万辆大关,相当于平均每天卖出1000辆,成为全球小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纪录创造者。”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助理梅胜军告诉记者。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
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代步工具?上汽通用五菱求问市场。从调研用户需求入手,到投入新能源体验车、完成产品深度体验,他们挖掘出用户刚需,直击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的诸多痛点,成功打造“城市出行新物种”。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难题怎么破?柳州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强政企合作、停车优惠、施划专用停车位、充电电价优惠、上牌绿色通道等扶持政策包,构建起适宜新能源汽车“新”的生态,形成了推广上的“柳州模式”。
政府与企业凝聚起的合力,也是柳州近年来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2020年,柳州新增新能源汽车31918辆。该市汽车电动化率达9.5%,电动汽车出行率约30%。截至2020年底,柳州市共上牌新能源汽车8.29万辆,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走在了全国前列。
不难看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保护格局,正是柳州绿色合力源源不断凝聚的强大引擎。
多少探索在路上,
奋斗、创新无穷期
绿色合力之下,更多火热的实践等待被创造。对柳州来说,有关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振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健全和完善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协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监管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正蹄疾步稳地向纵深推进。
到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的重大机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是柳州要奔赴的下一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地处西南的柳州需要回答——
传统汽车、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的产业结构还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产业转型升级如何突围,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企业为什么要来柳州投资兴业?人才为什么要来柳州安家立业?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答案中的重要一项。”吴炜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不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柳州的经济发展没有明天,不可能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在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陆铫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集聚,在这些方面,柳州存在短板。“但以前发展不起来,不等于以后不会发展。比如,随着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聚集力也在提升。其向轻量化、高端化、智能网联方向发展需要更多配套企业跟进,我们在人才、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是可以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做起来的。”
△ 柳州市区景色。黎寒池 摄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环境治理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缺口如何补齐?
“目前,是通过中央支持资金、地方财力投入、市场化方式来筹集。在‘三年攻坚行动’中,柳州每年将新增财政性支持工业发展资金100亿元。但这些与实际需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需要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柳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建武告诉记者。
人民对美好环境不断高企的期待与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之间,怎么协调?
赵福坦言,现在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全民的期望值提高了,很多人认为打几场攻坚战、关停一些企业,就能够把环境问题彻底解决了。但实际情况是,不能脱离发展实际一刀切,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持续用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赢,引领靠理念,关键在行动,长久看定力。
在探寻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中,柳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奋斗、创新无穷期;柳州惊奇,未完待续!
△ 这里是柳州
来源:画卷柳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栏目策划:柳报传媒微报(lzweibao)
原标题:《关于柳州,你会想到什么?《经济日报》万字长文赞柳州,提到了这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