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让短缺药不再短缺,中国为什么能?

澎湃评论员 阳柳
2021-04-20 15: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小品种药(短缺药),顾名思义,是指临床必需,但因为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易出现临床短缺的药品。据国家卫健委2017年的数据,我国主要短缺药品有130多种。

近几年来,治疗小儿白血病的药物“巯嘌呤片”、心脏手术要用的鱼精蛋白以及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常用药“优甲乐”等诸多药品,都曾出现过断货或短缺现象。

药品供给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等重大问题。为确保短缺药不短缺,2018年2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国家食药监管总局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共同组织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保障短缺药的稳定生产供应。

2018年7月,由上药信谊等24家药企发起的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简称“药联体”)应时而生。在政企联动下,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实现100种短缺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为众多患者解了燃眉之急。

这是有针对性的破解民生痛点,扎扎实实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生动实践,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短缺药”是一类特殊商品,根本原因是市场与民生两种属性的冲突。对于企业来说,出于生产成本与收益的考量,生产积极性不高;但对于患者来说,它是维系生命和健康的必需,是“救命药”。“药联体”的诞生,就是为了有效解决患者和药企的诉求错位,把民生保障摆在更突出位置。

业内人士指出,解决短缺药的供应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原料药和其他原材料的配套供应问题,这涉及贸易、原料、辅料、包材、制剂、研发等全流程、全链条,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不现实,必须积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由国家部委倡导、龙头药企牵头的“药联体”,通过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有利于构建长期、稳定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原料制剂产业链一体化,形成市场化的保供机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更好配置市场资源,提高药品企业生产积极性。

对于药品企业来说,保障小品种药生产供应,“不以量小而不为,不以利小而不为”,也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要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让短缺药不再短缺,只是我国特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中国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全覆盖,就是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发展成果,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落下”。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