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史学习教育】中国“两弹城”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中国“两弹城”
讲述人:刘 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保障国家安全,老一代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绿树掩映中有一片红色砖瓦建筑群,这里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现被称为中国“两弹城”。“我国总共进行45次核试验中,这里指挥完成了22次,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文介绍,当年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历程中留下无数英雄事迹。
隐姓埋名 以身报国
为了祖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在梓潼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1985年7月30日,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在住院期间,他的好朋友杨振宁与夫人来看望过他。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曾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在王淦昌的旧居中,至今保存着一个行李箱,上面写着“王京”两个字。关于这个名字的秘密,曾隐藏了17年之久。曾享誉世界物理界的他“以身许国”,一生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1年王淦昌调入九院工作,由于他在国际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隐姓埋名17年,改名“王京”投身科研工作,直到1978年才被解密。
“四川缺阳光”
1969年底,依照“靠山、隐蔽、进洞”的三线建设精神,九院等单位陆续从青海迁来四川山区。在开阔的山地上,有很多依山而建的房子,这就是九院的驻地。房屋条件非常简陋,虽说是楼房,但没有厕所。工作人员只好在离宿舍楼附近的空地上挖了几个坑,围上油毛毡,做成简易厕所。一开始九院工作人员对这里的生活条件感觉不错,山青水秀,空气清新。但时间一长,发现梓潼特别潮湿,东西很快就发霉,早晨起来,被子都是湿的。有一年梓潼地区一连四十多天都在下雨,房屋里阴冷潮湿,许多工作人员都不适应。因此在九院工作人员中流传一句话:“我们生活的地方,青海缺氧,新疆缺水,四川缺阳光”。
“抬高物价”
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梓潼的山沟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蔬菜等副食品供应不足,主要靠当地老乡们在山沟里的自由市场出售。由于人多物少,当地老乡能供应的东西有限,往往供不应求。工作人员邓金芳去自由市场买东西,碰到了同事唐孝威,唐孝威对邓金芳说:“我也不知道这里鸡蛋的价格,老乡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结果有人说我抬高物价”。唐孝威此刻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根本没有心思去关心物价,不知道鸡蛋的价格,也不会讨价还价,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样的动人事迹在“两弹城”数不胜数。据刘文介绍,如今,“两弹城”作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常年开设专题党课。同时,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从2021年1月中旬起,“两弹城”又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党课,方便干部群众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史国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来源:川观新闻
讲述人:刘 文(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
撰 稿: 祖明远( 四川在线记者)
李 睿 (绵阳观察)
摄 影:李 睿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党史学习教育】中国“两弹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