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肿瘤研究学者访谈丨清华大学张永辉:唯有坚持,方得始终

2021-04-30 0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Cell Press CellPress细胞科学

2021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Cell Press特别推出“肿瘤研究学者访谈系列”,通过采访6位来自北京地区的顶尖癌症与肿瘤学学者,为您展示目前肿瘤科研的最新进展和医者仁心。

这些访谈文章已被收录进Cell Press与北京市科学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的。特辑回顾总结了过去十年北京地区在癌症与肿瘤学领域取得的突出科研成果和骄人成绩,除学者深度访谈外,还囊括了发表在Cell Press癌症与肿瘤学旗舰期刊上的重点研究,以及利用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及科研管理分析工具Scival对北京癌症与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产出进行的挖掘式数据分析。

2013年,张永辉从美国回到北京,加入清华大学药学院任研究员、副教授。一个化学家选择踏入医学领域的交叉地带——药学,研究方向还是相对复杂的肿瘤免疫,张永辉并不被周遭看好。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或者支持。”再回忆起,张永辉依然感慨不已,“当时难度和挑战都特别大!”彼时,他还没有亲自做过蛋白表达,也不了解各种各样的免疫学小鼠模型,唯一认准的方向是从代谢角度研究肿瘤免疫治疗。

唯有坚持,方得始终。张永辉一直坚守着最初的科学信念,在代谢免疫研究领域寂寞闯荡,披荆斩棘。5年后,终于迎来收获。他的关键性研究成果被顶尖学术期刊Cell以leading preview的形式评价为“确定了脂代谢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作用”,对免疫学“整体上会产生巨大影响”。

坚持“非主流”研究

两次顶尖学术期刊发文

张永辉

最近3年,从化学“跳槽”免疫学的张永辉,不断为癌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018年,张永辉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提出甲羟戊酸通路有望成为新型疫苗佐剂的药物靶点,提高疫苗的活性。

这项全新洞见,得益于临床观察。一类罕见性免疫疾病患者,因为脂代谢紊乱(类异戊二烯合成通路功能障碍),出现发烧、发热病症,并在接种疫苗后,生成大量的抗体。这种罕见病的表型,佐证了张永辉团队推断的“一些脂代谢通路可以调控免疫”的观点。他们由此展开相关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最终发现这一代谢通路可以作为疫苗佐剂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靶点。

2019年,张永辉团队又在Immunity率先揭示了γδ T细胞识别抗原的分子机制,为利用这种免疫细胞进行异体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众所周知,从实验室到临床是有距离的。经过张永辉团队的努力,这个距离可能“缩短”为2年。“异体γδ T细胞实体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临床前的研究阶段,计划将于2021年初与3~4家医院合作,开展针对血液瘤和实体瘤治疗的临床研究。”张永辉与我们分享了最新进展,他和团队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科学研究需要百花齐放,需要关注“非主流”,甚至走一些开始不被看好的路,才能有更多创造性的发现,更多突破性的成果。张永辉将自己定义为“从化学角度做肿瘤免疫研究的科学家”。他认为,从分子层面解释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肿瘤细胞和其他病原体,是化学家所擅长的。结合个人优势,他另辟蹊径,专注于脂代谢方面的研究,同样一步步接近了癌症治疗的热点和希望——肿瘤免疫治疗。

传承科研精神

点赞国内自由研究氛围

张永辉

免疫治疗无疑是当下抗癌领域发展节奏最快、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张永辉选择挤进这条拥挤赛道,是因为免疫学才能解释他的研究困惑。

“此前,我们在研究中做了一些靶向代谢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在肿瘤里产生了效果,但是我们却一直无法解释其中的机制。”为了找到答案,张永辉就此扎进了免疫研究领域,甚至做好了“不成功就从清华走人”的准备。“我知道很难,但这很值得。”张永辉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这种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也是科研道路上除学术以外的师徒传承。“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时期的导师Eric Oldfield,他是我心目中最专注科研的人。那种对科学研究全身心投入的精神,让我时刻铭记。”受导师影响,张永辉总是在重压下奋不顾身,竭尽全力。

幸运的是,在坚持不懈开展科研的道路上,张永辉也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他回想起多年前,廖学斌教授邀请他回国加入清华大学参与药学研究时,他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时,在国外也呆了很多年,也有了一些成就,但总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于是,国内,特别是清华大学更自由的科研氛围让我有了更多的期待。”

“清华大学在科研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会给我们至少5-6年的探索时间,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方向,而是尊重科学家的选择和想象力。”加入清华大学7年,张永辉会在每项研究成果发表后感谢清华提供的充分支持。北京地区,尤其是清华大学自由、充满活力的研究氛围,也鼓励着张永辉团队继续坚持创新,勇于探索。“现在看来,我非常庆幸做了回国的选择。我们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才刚刚揭幕,还有大量的科学价值亟待挖掘。”

以己为镜

勉励新人坚持开创性研究

张永辉

在张永辉的科研团队里,融合了化学生物学、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力量。这些青年研究员是他在实验室里的“左膀右臂”,对他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他们在张永辉曾经“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陪伴他按照既定的科学目标前行,在困难中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难题。

张永辉称赞他们“能吃苦”、“很给力”,在2020年疫情的背景下也克服了很多困难,继续坚持科研工作。事实上,张永辉在挑选团队成员时就非常关注他们的坚持力。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对科学有足够的热爱,更要坚守住自己的科研初心,即使你不在最主流的研究方向,也要坚持下去,全心去投入,不用太过在意别人的想法。”张永辉以自己的经历为镜,勉励下一代的“百花齐放”,去做一些真正的、从0到1的开创性工作。

回国这些年,张永辉亲身经历了清华大学、乃至北京地区在科研领域的迅猛发展。他称赞北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巨大投入,认为这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地区肿瘤研究的积极进展。“我特别感谢北京市科委,在我研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γδ T细胞项目的支持。”不仅是经费上的资助,还促成了张永辉团队与天坛医院、301医院的临床合作,使得科研成果能更快落地。

同时,张永辉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国内的癌症研究开辟了更好的前景。“在未来5-10年,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在免疫治疗方面飞速发展,尤其是新靶向药物的研发上会有更多的突破。”

“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哪怕是非主流,哪怕是曾经不被看好。”张永辉是这么说,也是这是这么做,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迈向更大的成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