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晋阳起兵的真正推手并非李世民,李密和突厥都是他的棋子

2021-04-20 0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黑曼巴 历史心发现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家世显贵,他是隋朝的皇亲国戚、朝廷命官。杨、李两家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西魏、北周时期。西魏时,宇文泰创立府兵制,最高级别的八位柱国大将军称“八柱国家”,李渊的祖父李虎、外公独孤信都位列其中。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独孤信的部将,是第二等级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李虎封唐国公、独孤信封卫国公、杨忠封隋国公。这三位著名将领,通过独孤信的几个女儿构成了姻亲关系,孕育出了隋、唐两大王朝,史所罕见。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李渊生母);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

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亲姨母,独孤皇后对这位外甥特别关照。“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隋末天下动荡,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山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军。隋炀帝前往江都避乱时,又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兼晋阳宫(隋朝行宫)宫监,协同马邑太守王仁恭“北备边朔”,以防突厥南侵。

后来,隋炀帝的一个女儿又嫁给了李渊次子李世民(何时成婚史载不详),生下了吴王李恪。

由于杨、李两家有着三代人的姻亲关系,对于举兵反隋这件事,李渊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眼看“隋政荒,天下大乱”对起兵反隋有所打算。恰在这时,隋炀帝诏令他出任太原留守。太原有隋朝行宫,又是防御突厥入侵的军事重镇,战略储备十分充足,“食支十年”。这里自古交兵不断,民风习战,易募兵员,李渊觉得真乃天助,“私喜此行”。他密令长子李建成在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潜结英俊”,密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但另一方面,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他又怕背负谋反、忘亲恶名,犹豫摇摆,难下决心。

晋阳起兵真正的“谋主”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但李世民当时还是一位十八岁的青年,他虽有宏图大志,自知号召力还不够,必须把父亲李渊推到第一线当旗帜。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成为中原瓦岗军首领,晋阳太守刘文静是李密的姻亲,以连坐罪被捕入狱。李世民秘密入狱探望,在狱中与刘文静商定了起兵入关、夺取长安、以成王业的计划。为了推动李渊举旗起兵,刘文静给李世民出了一个点子,说:“晋阳宫副监裴寂与你父亲李渊关系密切,可以通过他去鼓动你父亲下决心举兵起事。”李世民依计行事,为了接近裴寂,他拿出“私钱数百万”,与密友高斌廉(一位县令)串通一气,把裴寂拉来赌博,有意把钱全都输给他。钱到情到,李世民把起兵计划告诉裴寂,要他去鼓动父亲李渊早下起兵决心,裴寂答应照办。

第二天晚上,裴寂把李渊请进晋阳宫去喝酒,把他灌得烂醉,然后让陪酒的宫女留下“侍寝”。次日早晨李渊酒醒,大惧,骂裴寂:“这是要杀头的,你怎么能这样害我?”裴寂笑着说,这是你家二郎让我这样做的,这事传出去真的要杀头,你现在唯一的生路就是举兵起事了,“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正在犹豫摇摆中的李渊,就这样被迫上了梁山。

这时又出了一件事,促使李渊下决心起兵。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突厥再次入侵马邑。隋炀帝诏令李渊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出兵反击。李渊派太原副留守高君雅领兵前往马邑,协助王仁恭反击突厥军,却被突厥打败。隋炀帝上次在雁门被突厥包围尚未雪耻,这次又兵败突厥,使他怒不可遏,派使者驰往晋阳,将李渊、王仁恭逮捕下狱,追究战败之罪。李世民到狱中对父亲说,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年幼,“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你若能“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你还犹豫什么呢,想“坐取夷灭乎”?儿子的劝说使李渊醒悟,他回答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坐等“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这时,隋炀帝送来第二道诏令,赦免了李渊和王仁恭“,各依旧检校所部”这时李渊的起兵决心已定,隋炀帝赦免他出狱,恰好为他起兵创造了条件。他毕竟是将门出身,又久经官场历练,办事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在次子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协助下,紧锣密鼓地办了以下五件事:

一、假传圣旨,扰乱人心,乘机招兵。他深知隋炀帝三征高丽违逆民意,让刘文静起草了一道假诏令,征集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四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于年底前集中至涿郡,准备开赴辽东前线,这时,李渊利用老百姓宁肯保家战死、不愿远征丧命的心理,以抗击突厥、保卫边境为名,征集到兵员一万余人。连同原来掌握的太原隋军,李渊手中的总兵力已达到三万多人。

二、计杀异己,铲除掣肘。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两个耳目。李渊设计,将王、高二人扣上勾结突厥入侵晋阳的罪名,斩首示众。

三、召回诸子,组成骨干队伍。他秘密派人赴河东郡通知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赴长安通知女婿柴绍携带眷属到晋阳会合。

四、建立大将军府,自号大将军(统帅)。他把大将军府设在晋阳城内的兴国寺,任命李建成、李世民为左、右领军大都督,李元吉为太原留守,裴寂为长史。

五、制定基本战略:北联突厥,东稳李密,直指长安。

北联突厥这件事经历了一点小曲折。先是李渊亲笔写信给突厥始毕大可汗,称:“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 “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之有”。始毕大可汗回信说,他不赞成李渊“远迎隋主”,如果李渊“自作天子”,他就不避暑热,从行出兵,“觅大勋赏”。李渊派出的使者往返七天,回到晋阳。

李渊看过始毕大可汗回信,又犹豫起来,表示宁可“绝好藩意”,也不能“从突厥所请”,做“乱阶之人”。裴寂、刘文静都劝他答应突厥条件,李渊生气地说:“你们都是隋朝官员,却来劝我听从突厥的挑动,臣节何在?”其实,李渊的主要思想顾虑是,如果直接听从始毕大可汗的“劝说”举旗起兵,那就等于成了突厥的傀儡,很可能背上“叛国”的名声。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建成、李元吉及柴绍回到晋阳,李渊十分高兴。裴寂、刘文静与李建成、李世民等反复商讨后,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隋炀帝)而立代王(杨侑),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刘文静认为只有同突厥达成妥协,避免两面受敌,起兵才能取得成功。李世民认为同突厥可先妥协,待夺取长安站稳脚跟后再反击。李渊同意这一方案,称之为“掩耳盗牛”之计,立即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给始毕大可汗送去一批金帛,并把将在起兵时使用的“红白狼头旗”带去给始毕大可汗看,以示“臣服突厥”之意。始毕大可汗大喜,立即派部将康鞘利送战马千匹至晋阳交易,李渊选购了五百匹。派刘文静随康鞘利再次出使突厥,要求始毕大可汗出五百名兵员相助。李渊的这一举动,带有策略性质。他反复叮嘱刘文静说:“突厥愿意出兵相助固然是好事,但突厥兵抢掠成性,来多了老百姓遭殃,只要求他出兵五百名,不能多要,懂吗?”刘文静说“:懂了。”

李渊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初五在晋阳誓师起兵,挥师南下。这时中原瓦岗军已在河南巩义县建立政权,李密于当月二十日遣使送来书信,表示愿与李渊联合。李渊回北联突厥信“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从而使李密产生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觉:李渊对瓦岗军构不成威胁,于是集中兵力对付洛阳的王世充。这样一来,等于李密帮助李渊牵制住了关东的隋军主力,他可以一往无前地向长安进军。

东稳李密,这是李渊最成功的两着战略妙棋,也是他能够一举夺取长安的关键。大家看史书,对李渊总是摆脱不了这种印象: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其实这都是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以后,开始修改史书并且淡化自己的父亲,突出自己的功绩。有意进行的打压所导致的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李渊其实早有成事的打算,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手下有没有起兵的意图。于是他选择了静观其变,而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年轻,早就想把这件事做成功,于是忙前忙后,最后还直接逼迫父亲起兵。把李渊的秘密小心思一下子给揭开了。

于是就有了李渊的实际行动。

所以说,晋阳起兵,真正的谋主不是后世称道的李世民,而是唐高祖李渊。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得很深,需要透过表面的记载,才能找到背后的真正动因。

原标题:《晋阳起兵的真正推手并非李世民,李密和突厥都是他的棋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