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红色文化】通江红军石刻标语 见证红军入川的峥嵘岁月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
见证红军入川的峥嵘岁月
薛维睿
国保
档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发展革命力量,扩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红四方面军因地制宜,在根据地的石头上錾刻标语,传达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分布于巴中市所辖的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境内,遍布城乡,举目皆是,“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县(市)之冠”。2006年5月,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1932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为了组织群众和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书写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各县(市)之冠。
毛浴城墙红军石刻标语全景
3月初,我们来到巴中市通江县,沿着县城红军广场往前走,诺水河岸车水马龙,陡峭的壁山石壁上,“争取苏维埃中国”的石刻标语醒目可见。这是红军入川解放通江后刻下的第一幅石刻标语。如今走进通江境内,这样的红军石刻标语遍布城乡、举目皆是,通江因此被称作“红色露天博物馆”。据通江县文物局龚道勇介绍,通江现存红军石刻标语共168处418幅(收藏入馆保护215幅)。2006年5月,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錾刻标语
“烙到”劳苦大众的脑子里
在通江县两河口的中央纪念广场上,一座红军入川纪念雕塑再现了红军入川时的画面。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越秦岭,翻巴山,进入川北重镇两河口。两河口被称作“红军入川第一镇”。在这里,红军开始实施“红军停止转移,在川北创造根据地”的政策,成立了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随后,在川陕边地方党组织和工农群众的配合下,仅月余时间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
我们走进通江县诺江镇文庙街8号,这里坐落着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馆舍是一座明清建筑,穿斗抬梁式结构,格子门窗,青瓦屋面。龚道勇介绍,这里原为通江学宫,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随总部进驻于此,直到1935年春。1988年1月随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一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石板红军石刻标语
在创建川陕苏区的过程中,总政治部以“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工作就达到那里”作为目标,负责政治宣传的组织领导,制订宣传大纲,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开办学校,培训苏区干部,办报纸、制定标语等,调动一切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围绕军事斗争,开展各种政治、群众工作。
龚道勇说,当时,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四面封锁之中,川陕苏区严重缺乏纸张,无法大量编印资料和发行报刊。刘瑞龙刚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他在周边调查时,见大巴山地区高林密石,墓碑庙宇成群,想到了因地制宜的办法。
他将部队里20多名“秀才”“石匠”召集起来,让他们带头成立书写队和錾字队,“你们中间有的会写字,有的会打石头。你们的任务就是把党的革命纲领,红军的宗旨和纪律等錾刻到石头上,‘烙到’劳苦大众的脑子里,‘插进’敌人的心窝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随即提出要求,“标语和口号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我们走在通江县各地,石刻标语随处可见。在高山石壁、道路两旁、祠堂庙宇、居民宅院,錾字队几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刻字的地方,将标语留在山崖、石壁、墓碑、石柱、门廊、墙壁等地,甚至柱礅、房基石、磨盘、水缸之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对革命战争的支持。
为贴近群众,錾字队采用大巴山地区的方言俚语。这些标语简单易懂、富于感染力,把党的政策方针口语化、本土化,有效地动员了当地百姓投身土地革命。
“赤化全川”
对敌人有很强地震慑力
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巩固根据地,夺取革命胜利,毫无疑问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可以看到,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苏维埃政权是穷人自己的政权”“武装保卫赤区”“穷人自动参加红军”“打倒卖国的国民党”“消灭刘湘”“共产党万岁”等内容。
我们来到距通江县城60公里的通江县沙溪镇,最著名的“赤化全川”标语就刻在这里。距离数十里远眺,在绿树和红花的簇拥之中,4个楷体大字雄踞在红云崖峭壁之巅。
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
红云崖又名铁炉沟。1934年3月,錾字队想在这里的崖壁上錾刻“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标语。龚道勇指向崖壁说,当时錾字队站在吊着的箩筐里,腰上系着粗绳,正刻着“国民”两字时,刘瑞龙碰巧路过,认为“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字数太多,读起来也不上口,气势不足,缺乏冲击力。他转念想到“赤化全川”,这四个字简洁醒目,便于记忆,对敌人也有很强的震慑力。
为了让这条标语更加亮眼,刘瑞龙还特地赶到巴中恩阳,请当地一位颇有书法功底的小学教师挥墨,写下这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历时4个月,“赤化全川”錾刻而成,每个字都用石灰涂成白色,远远望去清晰可见。
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
据说,在红军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当地地主阎升平、阎际风等人,以一石二斗小麦为赏,命令甲长阎成文带人将“赤化全川”标语铲除。当地群众得知消息,连夜搭架爬上山崖,用稻草灰调的米汤,将标语填平隐藏,并谎称已把标语铲除,使这幅红军石刻标语得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把笔划中的泥浆炭灰清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再次显现。
这些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很快让当地群众深切感受到,拥护和支持红军战争,才能保住已得的利益。一时间,“保田保家,参军参战,努力支援前线”,在川陕苏区成为群众性的口号,当地涌现出参加红军的热潮。据统计,1933年到1935年期间,巴中有12万人加入红四方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分土地”
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
根据党中央关于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川陕苏维埃政府制定了符合川陕苏区实际的《土地纲领》,并将之刻于石碑之上,号召广大农民立刻行动起来,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我们来到距通江县城30余里的至诚镇九子坡村佛耳岩,只见“平分土地”四个遒劲的大字堑刻在20余米的高崖石壁之上。整个字幅面积396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
佛尔岩红军石刻标语
龚道勇说,1934年3月,红军在反“六路围攻”期间,为收紧阵地退出通江城,驻守在至诚镇九子坡。徐向前在九子坡一带广开群众大会,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巩固发展根据地,粉碎刘湘的“六路围攻”。
红军28团錾子队,选定佛耳岩錾刻下“平分土地”的大型标语,历时3个月完成。
“当年刻下标语的过程中,一位战士从崖上掉下,献出了宝贵生命。”龚道勇说。徐向前还在崖下召开群众大会,号召苏区军民向烈士学习,“为保卫土地而战”。
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也在通江石刻标语中充分反映。走到板凳乡四季坪,在一处大石头上,可以看到“加紧春耕运动!”的石刻标语。此外,各地还遍布着“全苏区男女老少把连起来加紧春耕,充实赤区粮食”“点遍洋芋、苦荞、菜蔬,赤区土地寸寸要点遍”等标语,目标明确,浅显易懂,充满乡土味和时令性。
因为当地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政府还调剂劳力,组织代耕队实行代耕,以保证“不让寸土放荒”。红军还以此劝诫白军投诚,在通江县新场镇可以看到一幅标语:“白色官兵们:红军中官兵都分得有田地,有人代耕,生活待遇一律平等,一切自有,自己为自己干,欢迎你们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川陕苏区粮食连年增产。据通江县永安乡农民回忆,“土地革命前,每亩收粮食约100斤左右。而分土地后的1933年和1934年,每亩就收到200斤至300斤粮食,增产1至2倍。”
妇女解放
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红军也尤其注重发展文化教育,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并在广大农村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开设夜校、半日制学校、文化补习学校以及识字班、识字岗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中,各地可见“各县区乡成立列宁学校,让苦青年读书”“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水平”“加紧识字读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无产阶级教育”等内容,记录了当时对普及农村教育的号召。
观音河红军石刻标语
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中,还可以看到“男女平等”“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反对将妇女视为烧茶煮饭、浆洗补连的错误观点”等标语。
“在大巴山地区,妇女受旧社会的压迫很深。”龚道勇说,通江有一条“不准打骂干女子”的标语,“干女子”在川陕苏区指童养媳。由于贫穷和劳动力短缺,当地收养童养媳相当普遍,打骂童养媳也司空见惯。红军了解当地情况后,以这样的标语作为警戒,一步步革除社会陋习。
此外,红军还制定了《妇女斗争纲领》《三八纪念宣传大纲》等宣传妇女解放的文件,在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设立了妇女工作机构。据统计,通江县各级政府机关中有600多名妇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四分之一。龚道勇说,很多加入革命工作的妇女,都是过去遭受欺凌的干女子。
1933年3月,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县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下辖四个连。从此,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
许世友在《我在红军十年》中写道:“(她们)不管是战勤工作、警卫后方、通讯联络,样样能干。为了保障前方供应,她们常常背着上百斤重的物资,昼夜不停地爬山涉水,送上阵地。返回时,又抬着、背着伤病员到后方医院。她们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4月6日第10版)
作者:薛维睿(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红色文化】通江红军石刻标语 见证红军入川的峥嵘岁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