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买得起66元一支的雪糕,买不起3元一只的速冻水饺?

2021-04-18 10: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刘晓月 投资家

“网红雪糕品牌钟薛高跨界卖水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刘晓月

最近,网红雪糕品牌钟薛高跨界卖水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雪糕界的“爱马仕”,做起水饺来自然也是定流“贵族”。据其天猫旗舰店价格显示,一枚速冻饺子的价格在3元左右,口味包括黑猪肉白菜、黑猪肉三鲜、干贝韭菜和鸡丝松茸四种。一袋16枚的鸡丝松茸水饺价格为98元。

“希望我们行走在这人世间,吃碗饺子,热气腾腾。”理象国”旗舰店有这样一段自述,但同样的价格,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不好吗?

但是,贵,自然有贵的理由。看看这尊贵无比的产品原料。比如,黑猪肉白菜选用应季大白菜,春夏取材于苏冀,秋冬选材于东北,猪肉选用黑猪腿肉;虾仁三鲜则选用产自海南的窄叶韭菜,配以鲜嫩的白对虾仁。

还有这至高无上的服务。理象国将零下78℃的干冰与饺子一起放于完全密封的“大象”形状泡沫盒,并选用顺丰物流,再加上隔温袋、皮手套以及精心准备的用餐工具,真的是齐齐整整。有网友评论:“果然,钟薛高重新定义了水饺——的重量。”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有句名言:“你不能想喝老母鸡炖的汤,却用鸡精的价格要求我。” 但是据亲自品尝过理想国水饺的消费者却表示:“这顿速冻水饺花了老母鸡的价钱,我只喝到一嘴高级鸡精。”黑猪三鲜有肉腥、三鲜虾仁没虾仁、松茸就是蘑菇味。

网红制造“三部曲”

在这个百花齐放、网红频出的年代,关于爆款品牌的打造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套路”。从做雪糕到做水饺,钟薛高的打法也都是如此。

首先,要制造一个与众不同、最好是绝无仅有的概念。比如钟薛高的雪糕,就要做雪糕界的“爱马仕”。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说,“性价比很可怕的,因为它是没有底的。拿整个中国冰淇淋消费市场来看,占据销售数量最多的依然是一块钱左右的产品,连三块都不是。我们希望你说我贵,但你认为我是好东西。”

它贵的理直气壮,贵才是最大的卖点。以它的出圈产品厄瓜多尔粉钻为例,单价66元,却创造了双11两万片15小时售罄的销售记录。钟薛高的其他SKU定价也相对高,大都在20元上下。

当然,这届消费者也不是人傻钱多,你需要足够丰富的故事,去印证这个概念,让他们觉得你是实至名归、物有所值。对于食品来说,当然是需要尊贵的原料、绝妙的配方。比如厄瓜多尔粉,它的主要原料粉色可可豆的产量非常稀少,整个南美和非洲的可可丛林里,大概几万棵树里才有一棵能长出粉色可可豆;原料中的柠檬柚产自日本高知县,这种柚子树20年才能长成,产量还特别少。成本将近30元/片,卖价66元/片,全网最贵。即便如此,双11两万片15小时售罄。

接下来,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你需要炫酷的包装,让消费者去打卡、去拍照。钟薛高雪糕的颜值真的没得说,从产品名称、到造型,再到服务,都能让它成为朋友圈的“装X利器”。

在产品名称上,“钟、薛、高”三字出自常见的中国姓氏,读起来是“中国雪糕”的谐音,品牌LOGO所用的字体也是传统书法。与李宁中国、飞跃回力一样,钟薛高恰恰迎合了2018年以来掀起的那股国潮风。

在产品造型上,雪糕瓦片状的造型也极具东方建筑的中式审美,顶部“回”字形结构,也具有极强的辨识度,能迅速与其他品牌区别开来。

在服务上,据说林盛是个处女座,所以对服务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比如员工必须双手拿着产品,撕开包装送到消费者面前,看产品是不是有瑕疵。不再比如,任何一个店员,只要发现这个消费者对他选的雪糕不满意,有权无条件的给消费者换另一种口味,直到他到满意为止。据说,一共作废的不超过20单,可谓是舍小博大。

第三步,你还需要360°,全方位、无死角的营销。你说自己是“网红”没有用,你还需要持续的曝光,让消费者觉得你很红。

具体在营销渠道的选择上,无非是“社交媒体+明星代言+联名IP”三板斧。首先,小红书这个“网红云集地”“品牌种草圣地”是不可错过的营销阵地。钟薛高抓住了小红书的红利期重点发力,联系了十余位美食KOL合作推广,并在快闪等活动中引导用户上小红书写笔记。短短两三个月,钟薛高在小红书上累计了四千篇笔记,是当时平台上食品类笔记数最多的一个品牌,没有之一。在小红书上的迅速扩散,让品牌找到了第一批种子用户,并完成了前期大量的用户教育工作。

此外,钟薛高还与影视IP《一出好戏》、《我不是药神》、《影》等展开联合推广,而这三部影片恰好在去年都获得大奖。钟薛高还在去年先后签下周一围、佟丽娅、敖子逸三位明星,进一步为品牌增加话题度。

线下的高颜值体验店也是钟薛高的精妙一笔。从18年5月开始,钟薛高跨地域跨城市,陆续推出了不同主题的线下快闪店。「粉一夏」「生如夏花」 这样梦幻的主题、精致清新的快闪店设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围观,线上线下互促互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做袜子=做雪糕≠做水饺

但是,做雪糕做成网红的爆品逻辑,能复制到水饺上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从理想国的销量来看,上线两月有余,国水饺仅能在线上平台购买,天猫旗舰店的理象国水饺销量最高的一款月销在1619件,最少的只有33件。显然,相比钟薛高雪糕的销量,2019年618期间卖出两百万片雪糕,2020年6月单月最高销售额6132.5万,水饺的这个成绩实在是不够看。

虽然营销出身的林盛说:“卖袜子和卖冰淇凌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做雪糕和做水饺,完全是两个概念。

首先,贵妇适合吃雪糕,但贵妇适合吃速冻水饺吗?这一方面是感觉给人就不一样,晒吃雪糕是小资,但晒吃水饺还不如晒厨艺,“皮薄馅大分量足!”;另一方面是实际操作起来也很难,水果、牛奶、可可、抹茶等排列组合是天然的上镜好手。再看水饺,松茸、黑猪肉、海鲜,多高端的食材剁碎了都是馅,晒个朋友圈还要特地配文字说明一下“这是松茸不是蘑菇”么?

其次,冰激凌之所以能成为“社交货币”,还因为它是日常生活中的低频消费品,其发展逻辑类似“口红效应”,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都是能买得起的单品,可以成为追求品质的年轻人生活中的“小确幸”。但是水饺属于高频消费品,大家对它的消费敏感度就很高。

同样的价格,想装逼,不如一支雪糕/一杯奶茶+一套甜点;想吃饱,不如去吃顿海底捞;想吃水饺,这个价格够你吃三顿了!

第三,冰激凌能卖的这么贵,也是因为这个市场早已被哈根达斯教育充分了,大家对于贵的雪糕都有心里接受度。但在水饺市场上,思念水饺作为速冻水饺的老大哥。其高端产品金牌虾水饺均价也只有1.25元一只,但理想国水饺最便宜的都差不多2块钱。况且。对于水饺,大家也形成了固定理念,“世上的饺子只分两种,妈妈做的和外面买的”,而外面买的,就是要吃实惠的。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钟薛高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一款水饺,正是旗下最便宜的那款,“只”卖1.85元/只的“家常甄选系列”。

新消费品牌们的增长焦虑

不只是钟薛高,近两年网红品牌们均是“跨界成风”,涉入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气泡水元气森林推出乳茶饮料,喜茶开了首家宠物社交店、还要做人造肉汉堡。

这背后,恰恰反映的是各大品牌的增长焦虑,他们都深深地懂得“花无百日红”的道理。所以在一款爆品没有过气之前,都急于把已有爆品的成功经验、品牌名气,复制到新赛道上。

但是,一个个网红品牌出现了,却有更多的网红品牌倒下了。据天猫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4月入驻天猫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不到50%;2018年入驻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再降4%;即便是在新品牌爆发的2019年,入驻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为30%

这就是因为,互联网“唯快不破”的打法,并不适用于消费品行业。首先,互联网迅速做大做强,能有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用户锁定效应,“大”本来就是一种吸引用户的理由;但是消费品行业,吸引消费者的终极原因只有一点——你的产品/服务是不是足够能打?

其次,在消费品品牌急于扩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噱头大于实际”“营销大于产品”的情况,产品的亮点完全与实际使用点完全脱钩。大家吃水饺/吃雪糕不是觉得它好吃,而是用它来装逼的。当装逼不成,或者有更炫酷的“社交货币”出现,那么网红品牌们红的有多快,死的也会有多快。曾经红极一时的黄太吉、雕爷牛腩、叫个鸭子、答案茶等,皆是如此。

第三,成为网红品牌,带来的是流量,而不是信任。一方面,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当大家对这些品牌关注度越高,这些品牌的弱点、问题也会被无限放大,但凡出点什么小问题,都会被迅速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

另一方面,大家对于这些品牌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也就是说,大家买它是因为它的产品,而不是因为它的品牌,人们相信钟薛高做雪糕能做好,但并不相信它在其他领域也能做好。

由此,这些新消费品牌就出现了“做的越快、死的越快”的困局。其实对他们而言,与其蒙眼狂奔、急于盲目在多个领域再造“钟薛高”,不如沉下心来、精耕细作,专注地做一个雪糕界的“哈根达斯”。

但问题在于,对于这样漫长的投入与缓慢的回报,即使管理层等得起,但背后的资本也等不起。这才是当前新消费品牌们最难突破的困局。

原标题:《这届年轻人,买得起66元一支的雪糕,买不起3元一只的速冻水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