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报告:金融体系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关注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
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下称《报告》)。该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已连续第14年发布。
本次报告编纂过程中,邀请到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中介机构等五类人士参与相关问卷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
报告指出,供应端商业银行对资产包售价的敏感性提高,AMC收包竞争激烈;处置端不良资产二级市场陷入低迷,处置风险高,叠加项目处置风险周期延长,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令主业盈利模式面临挑战。报告称,2021年中国经济仍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
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疫情时期商业银行对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2021年商业银行仍将承受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不良率上升和处置难度加大的压力,其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最大。在各类因素和动机中,考核压力是影响商业银行选择处置方式的最主要因素,降低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最主要动机。从新增投放来看,与2020年相比,2021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将小幅增长,其中信贷投放增长最快的行业将是制造业,新增信贷风险最集中的行业将是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中长期来看,风险和收益难平衡是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2020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资产包收购价格较2019年稳中有降,但与往年相比降幅收窄,部分不良资产市场较为活跃的地区存在资产包价格反弹的情况。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与2020年相比,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2021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疫情对不良资产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将逐步减弱,随着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不良资产市场成交规模有望保持相对均衡,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点。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推包规模将较2020年显著增长。
信托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信托行业仍处于回归本源、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其发展既受到外部政策制约,又受到内部因素影响。其中外部政策主要是“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房地产信托调控政策”“资管新规”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主动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等。由于信托行业此前偏离“本源”主业,主动管理等核心竞争力没能得到充分培育提升。下一步,信托公司需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与2020年相比,2021年信托行业化解风险的紧迫性将更强。化解风险既要充分发挥信托公司自身能力,又要积极利用金融市场力量,也要合理借助政府与行业救助手段。
现阶段,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种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疫情应对政策的逐渐退出,金融体系资产质量下迁压力明显加大,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更为紧迫。报告还指出,AMC的不良资产主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且存量项目的资产质量有进一步下迁的可能,令AMC自身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其中,从中国华融和中国信达两家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来看,疫情影响导致其不良资产业务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中国华融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胡建忠在发布会上发言指出,在今后3至5年的短周期内,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将量升价跌,处置难度加大,投行化、精细化的不良资产运作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他认为,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不良资产尚未充分暴露,不良资产的供给还是相对上升的,也是相对充足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