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互联网掀起造车浪潮,背后牵涉多少利害
原创 时代数据君 时代数据
小米官宣造车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前三个月,就有阿里、腾讯、百度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官宣新的造车事宜,大疆、滴滴也在 4 月传出有在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计划。
互联网大厂扎堆造车,这背后究竟是下着一盘什么棋呢?
主业进入瓶颈期,互联网抢滩造车蓝海
坦白地讲,雷军挥泪挂帅进军造车赛道的故事,虽然看上去像是不顾一切的勇毅,实际上背后的资本逻辑是,小米的主业务——手机市场的蛋糕已经难以做大。
2019 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规模达 9873 亿元,同比增长不过 0.34%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报告,2020 年中国全年整体出货量约3.26亿台,同比下降 11.2% 。
手机行业的拓展触及天花板,相比之下,2019 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超 10 万亿元,十倍于手机市场规模。
企业生存壮大的本能驱使着小米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做智能家居的石头科技、发展网约车的滴滴或者是经营搜索引擎市场的百度打算造车,都离不开这个缘由。
并且政策利好也直接为互联网企业们画下一片蓝海。
2020 年 10 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总销量的 20% 。
而目前汽车市场中纯电车渗透率不足 10% ,且尚无龙头企业,市场处于把蛋糕做大的阶段,还没到抢生意的时候。
在疫情下的 2020 年,小鹏、蔚来等车企依然实现销售量逆势增加,毛利率大涨。这也打开了互联网企业们对这一市场的想象。
蜂拥造车死伤惨重,数家企业脱颖而出
2021 年前的造车赛道上,新兴车企蜂拥而入,资本巨鳄还选择让子弹再飞一会,让初生牛犊为自己探探路。
近十年,特别是 2016 年来每年成立的智能汽车企业数开始增速,蜂拥之下也造成死伤惨重,吊销、注销企业数大幅上涨。
死伤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车实在太烧钱了。不管是蔚来汽车CEO李斌还是何小鹏,都曾在公开场合承认过,知道造车烧钱,可没想过这么烧钱。
鉴于 2017 年和 2018 年两年的惨状,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在 2018 年达到高峰后, 也悄然沉寂了一阵。
但是到了 2020 年,以“蔚小理”三家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展现了惊人了爆发力,资本市场再次实现逆风翻盘。
2020 年,蔚来汽车年内融资 5 次,披露融资总金额超 20 亿美元;小鹏汽车年内获得 4 次融资,披露融资总金额达 99.5 亿元;理想汽车年内也获得 3 次融资。
而互联网企业在官宣造车前,其实就已经一只脚迈入智能汽车行业的资本市场,参与投资,积累经验。
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小米,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为这些新生企业输血。
有鉴于整个市场的想象空间已经被这些新生企业们打开,今年注定是互联网企业的“造车元年”。
消费者看好新公司,传统车企遭遇挑战
2020 年 6 月,特斯拉市值反超传统车企丰田,成为全球市值第一车企。
这一幕,势必会唤起人们对 2007 年 iphone 出世,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制造商扫入历史尘堆的记忆。
不过,iphone 毕竟是重新定义了手机,而自动驾驶作为未来智能汽车产业最大的变量,其实也还没达到再定义汽车的程度。
只不过,在智能汽车领域,互联网企业似乎有着先天优势。虽然没有传统车企的造车经验,却具有软硬件融合的经验,整体的智能网络生态得以复用,并且有其品牌和用户群。
在各项能力指标的综合评价上,各手机产商和互联网企业已经为转型车企积蓄了足够的能力,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则颇有危机感。
并且,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化,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新兴企业,对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信心正在减弱。
不言而喻,新车企的快增长,给传统车企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这也迫使了传统车企不得不加快转型。
作者 | 陈泰瀚
编辑 | 陈泰瀚
设计 | 蔡展
原标题:《互联网掀起造车浪潮,背后牵涉多少利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