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面对面 | 刘雯雯:小小的唢呐大大的世界

2021-04-16 14: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近日2021“国乐华章”民族音乐季开幕演出时,中国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唢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唢呐专业教师刘雯雯受邀独奏《百鸟朝凤》。90后清秀美女,与拥有“霸道”物设的唢呐似乎很难挂钩。对此,她笑说,霸道谈不上,但自己吹唢呐确实吹出了腹肌,“我原先个性很内向,只想做个’小透明’,但唢呐它不允许我这样,我必须要拿着这个最小的乐器,去跟人打交道,让大家认识我,通过我去认识唢呐。”

01

每天练习唢呐6小时以上,

收获了漂亮的腹肌

记者采访前特地观看了刘雯雯的一些演出现场视频。独奏音乐会的时长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不少单曲在10分钟以上。2018年,她在上海音乐厅有过一次长达近30分钟的唢呐协奏曲的演奏,不管是从演奏难度还是时长都是有史以来非常挑战极限的作品。

对刘雯雯的专访是在江苏大剧院后台,采访到一半时,轮到她上台彩排《百鸟朝凤》。看着她在台上演奏,记者觉得好神奇:为什么那么小的乐器,声音可以如此响亮?为什么唢呐没有按键,她却能音色如此灵动地模仿出那么丰富的鸟鸣声?为什么能一口气吹那么久,她的肺活量数据是不是惊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戎毅晔 摄

面对记者的这一串问号,刘雯雯笑说,她专门测过肺活量,似乎也就比正常人高那么一丢丢,数据并不惊人。勤加练习是可以练出肺活量的,而且像她每天都要高强度的练习,时长达到每天6小时以上,还能意外收获很多人向往的美好腹肌。

唢呐堪称乐器中的“霸总”,这小小的乐器一开口,所有乐器都会被比下去,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外貌相当清秀的刘雯雯是如何驾驭唢呐的呢?她坦言,确实要有一种霸气,才能hold住它,“其实我一开始比较内敛内向,不愿意展示自己,也恨不得所有人都看不见我,希望大家不要关注我,我只想做个’小透明’,但唢呐它不允许我这样,我必须拿这最小的乐器,去跟人打交道,让大家认识我,并通过我去认识唢呐,所以我也努力让自己变得开朗一点,能够多跟别人交流。”

刘雯雯还笑说,唢呐的“霸总范儿”其实也是双面的,因为它的失误率很高,“你想想,只要一个破音,微小的失误对于唢呐,就是车祸现场。对我来说,在练习阶段肯定也有过。它的哨片非常薄和灵敏,口型、气息稍微控制不好,或者脑子走神,都有可能造成失误。所以说,唢呐演奏者的心理压力也蛮大的。”

刘雯雯继续向记者解密说,唢呐与双簧管、单簧管、小号的演奏技法不同,需要靠气、指、唇、舌,高度默契的配合与控制,“就要让嘴唇上的每块肌肉都形成肌肉记忆。最痛苦的是,嘴唇对唢呐的控制能力,消失起来也很快,有时两天不练,就可能一首曲子也吹不下来!我们真的一点都不能松懈。”

而唢呐清亮激越的声音也给练习者带去不少麻烦,刘雯雯笑说,如果想在家练习,一不小心就会被邻居报警,“我现在在家里专门装了专业的隔音房。以前没这个条件时,我在家就打开衣柜衣橱,对着里面吹,衣橱里很多被子衣服,它们有一定的吸音作用。”

02

带唢呐出圈,

让世界认识中国这种最古老的吹管乐器

去年很火的《明日之子》节目里,上海音乐学院的闫永强带着唢呐出场,惊艳了很多观众,气场强大而被网友昵称为“强哥”。记者刚开口提到他,刘雯雯就说:“他是我的学生。” 记者后来看到,刘雯雯还在社交平台上为“强哥”打CALL。学生带着唢呐进入一档综艺节目,作为老师的刘雯雯会有什么观点呢?她认为,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唢呐匠人,当然有一种最原始的心态,就是继续学习精进。但社会也需要像他这样的年轻音乐人去为唢呐做宣传,不管他走的是什么路线,我认为他确实做到了,他正在吸引一批90后、95后、00后甚至05后的年轻人来了解和欣赏唢呐。”

说到世俗对唢呐的态度,老一辈的人确实有一个固有概念——红白喜事少不了它,它是一种很土的乐器。有时在剧团里,唢呐和二胡还是“难兄难弟”,很多人看到二胡就联想到街头乞讨的BMG,这两个乐器有时会处于鄙视链的底层。

刘雯雯告诉记者,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是中国味道、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也带着中国符号在向国际传播,“每次我站在国际艺术节、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外国观众都会对唢呐非常惊讶和好奇。”比如,2017年,刘雯雯作为唯一一个登上悉尼歌剧院独奏的唢呐演奏家,在当地引起轰动。2019年,中俄建交70周年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的开幕音乐会中,作为特邀演奏家和开幕音乐会唯一的独奏家,刘雯雯的演出受到俄罗斯观众的热烈好评。国际著名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兴奋地冲到后台,亲自向她发出合作邀请。她应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邀请,与瓦莱里·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完成了唢呐独奏作品的合作。

因为站到了更大的舞台,刘雯雯深感传播和推广唢呐的重要,所以当学生早早地参加综艺节目带着唢呐“出圈”,更多更年轻的唢呐演奏者通过他们的方式去传播和普及唢呐,也是一件好事。刘雯雯对她所带的本科学生也很赞许,这些年轻人都觉得唢呐很酷很霸气,甚至很摇滚,“他们能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真的不是吹着玩玩的,都有扎实的唢呐音乐功底,而且都很优秀。”

03

从第13代传人到进高等音乐学府深造

就算已经收获了现在这些耀眼光环,刘雯雯仍表示,自己在传统音乐的诠释中还欠缺的太多太多,学无止境。她出生于山东济宁的唢呐世家,“唢呐种类繁多,陕北有大唢呐,我的家乡有小铜唢呐,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父亲是小铜唢呐第七代传人,母亲的祖上从明末清初开始演奏唢呐,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是唢呐咔戏的第12代传承人,刘雯雯则是第13代传人,后来刘雯雯师从于著名唢呐大师刘英教授。

刘雯雯坦言,自己小时候对唢呐也很抵触,她至今都认为自己对画画是有天赋的,“我非常喜欢设计东西,喜欢给自己的衣服做一些改变。如今我上台演出的中式礼服,不少也是我自己设计好,再请服装师制作的。”

小时候她也喜欢跳舞,顺着刘雯雯,母亲送她去学跳舞,练了8年民族舞,“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也是为唢呐演奏上台表演打基础。吹奏唢呐也有形体要求,无论是上台的走路姿势,还是演奏中跟着音乐舞动的身形,都会相对更优美一些。”

所谓“百曲好唱,唢呐难吹”,唢呐的每个音孔都会有一定幅度的音准区间,要靠口风、气息来控制音准,按孔、嘴型、指法、音阶、哨片、气息、循环换气等都是难题,而且唢呐的很多技法是外观无法直接看到的。就算是教学,师生也主要是口传心授,靠声音去辨别。因此,由于传承和教学的不易,80%的唢呐演奏者都是在家庭影响下选择了这门乐器。

刘雯雯作为第13代传人,已是独苗。她父母那一辈全部吹唢呐,但是到了她这一辈,就只有她一个人坚持下来了,“唢呐这么小众,达不到一定的演奏高度的话,就只能默默无闻地在一个城市或者在一个剧院里养家糊口。”

15岁时刘雯雯被父母送去了上海,找到了中国唢呐大师刘英教授,跟他学习,从本科到硕士,到如今留校工作当老师,又开始读博士。这番经历已是传奇,此前刘雯雯曾和谭盾指挥的墨尔本交响乐团合作,一曲《百鸟朝凤》听得外国观众目瞪口呆,“而谭盾老师更对我的家传经历吃惊,他不敢相信的是,一个小众乐器可以流传10多代,并且流传到了我这里时,还能转折去到一个高等音乐学府学习和当老师,他希望我走得更远,也希望我的乐器能为他的音乐增添色彩。”

04

跨界做新民乐让唢呐变得越来越潮

一方面,她努力做跨界,做新民乐,跟电音、爵士、摇滚乐合作,让唢呐变得越来越潮,“比如,我们之前改编过一版《百鸟朝凤》,巴萨诺瓦的曲风,非常前卫,在上海的演出效果特别棒。”

一方面,她尽自己所能地找作曲家作曲,丰富唢呐曲库,这样,年轻唢呐音乐人才有曲可吹。此前她演奏的唢呐协奏曲《麒麟颂》,就是她特别委约青年作曲家孔志轩创作的,融入了她家乡山东的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同时又很当代,很多听过的人立刻“圈粉”表示,“原来唢呐可以吹成这样!”她还在继续寻找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作曲家,“我跟他们说,你不要管唢呐能不能吹,你先写,我来想办法吹。我认为,一定要给作曲家绝对自由的空间,这样唢呐曲库才能丰富多元。”

这样,唢呐这个乐器在中国不仅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经典名曲、代表人物,现在还有了非常系统的教学体系,它的曲库也在进一步丰富,“这样,今后大家看待唢呐时,就可以不再那么片面,它的能量也更大了”,这是刘雯雯内心那个小小又大大的愿望。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视频拍摄 | 戎毅晔 王涛

视频剪辑 | 戴哲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原标题:《面对面 | 刘雯雯:小小的唢呐大大的世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