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全产业链发展,就是牛!

2021-04-15 22: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日前,H&M一份“停用新疆棉花”声明引发中国网友强烈不满。耐克等企业也提出“抵制”新疆棉花。而他们的理由,竟是所谓“强迫劳动”“少数民族歧视”等谎言和谣言。然而事实是新疆棉花生产早已高度机械化,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新疆棉花生产早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即使在忙碌的采摘季节,也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

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摘

全球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长绒棉,品质优,产量大,常年供不应求。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516.1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约占世界棉花产量20%以上。

新疆兵团第六师职工陈晓江,种棉17年,去年种植50亩,单产490公斤,收入近10万元。兵团宣传部供图

1949-2019全国棉花产量排名T0p10(请点开上方视频)

新疆长绒棉,世界顶级,做衣被,暖和、透气、舒适,长年供不应求。为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每年需进口200万吨左右棉花,近年来积极拓展进口渠道,确保国内棉花供应链稳定。我国还建立了棉花储备制度,确保棉农无虞。

现在我们就来来看一下

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到底有多牛!

中国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以中国棉花主产地新疆地区为例,基于棉花主产区的气候土壤特点,实现高效机械化生产为目标,新疆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突破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已经研发出耕整地、精量播种、高效喷药、机械采收等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开发了种床整备、立体喷施植保、高效籽棉贮运等农艺技术措施。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棉花生产水平。该技术体系在新疆应用面积超过了80%,带动了中国棉花生产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图1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示意图

2.在棉花生产各个环节中实施精准作业系统

以中国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为例。1979年,新疆石河子垦区棉花种植引进了地膜覆盖技术,通过与不铺地膜种植试验对比,棉花可以增产35%。

虽然地膜种植模式大幅提高了增产效益的,但人工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导致地膜种植模式难以大面积推广,亟须研发先进适用的地膜植棉机械。通过铺膜播种机的创新研发,实现了从成果到产品的转化,系列产品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新疆兵团皮棉平均单产由1982年的579 kg/hm⊃2; 发展到1994年的1230 kg/hm⊃2;。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棉花地膜种植的基础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了基于机采棉条件下,植棉全程水肥调控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农艺,为此研发了一次作业即能完成种床整理、铺管铺膜、精量播种、种孔覆土等8道工序的新机具,达到了播量精确、播深一致、株距均匀、适应机采和高密度的农艺技术要求(图2)。2003年,机具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棉花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在新疆全面推广,皮棉平均单产进一步发展到2014年的2335.5 kg/hm⊃2;。

图2 不同类型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

近年来,新疆以机械化采收为主线,集成种子处理、种床整备、精量播种、脱叶催熟、机械收获和储运加工等关键技术,建立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新疆兵团农业生产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特别是在棉花生产各个环节中实施以“精细耕整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田间生态监测、精细收获”为主要技术内容的精准作业系统,提高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业水平、作业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实现棉花生产的提质增效。

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93%,信息化技术融入农业装备发展很快,北斗卫星导航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在兵团得到广泛应用。兵团应用卫星导航定位自动驾驶棉花播种,能一次完成铺膜、铺管、播种作业,1 km播行垂直误差不超过3 cm,播幅连接行误差不超过3 cm,有效解决了农机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难问题。石河子垦区2018年380万亩棉花,几乎全部由自动驾驶系统拖拉机完成播种作业。

目前,国内以新疆钵施然、星光农机、现代农装、天鹅棉机、常州东风为代表的国产6行采棉机已研发成功,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采摘头的摘锭、座管、拐臂、变速箱、车桥等重要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智慧农业(中英文)》2020年第2卷第4期1-16页;

陈学庚, 温浩军, 张伟荣, 潘佛雏, 赵岩. 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现状与方向[J].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0, 2(4): 1-16.

新疆棉花凭什么是世界顶级?

以下六大理由告诉你!

气候:独特的光热条件

10月5日,在第八师一四四团13连500亩棉田,一台棉花采棉机正穿梭在白色的棉浪中,抓紧时间,采收丰收棉。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雪源介绍,新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是日照充足,最长可达16小时以上,植物可以吸收到充足的阳光;二是昼夜温差大,植物白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又抑制生长,其作用于果实的能量就会比较多;三是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可以蒸发掉植物大量的水分,棉花的棉纤维柔韧度好;四是无霜期长,给棉花生长提供了充分的生长时间。

得益于独特的光热条件,新疆也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全家介绍,新疆阿克苏地区2020年种植长绒棉55万亩,占全疆一半以上。新疆长绒棉柔软度、光泽度、亲肤度、透气性、弹力等指标均远超普通棉。

育种:创制一批优异种质资源

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长期致力于棉花育种等工作研究,对提升棉花品质也起到推动作用。

陈全家说,以“新农大棉4号”的选育、推广为例,其对现有棉花品种进行改良,经过抗病、抗旱、耐盐碱等多种环境精准鉴定、评价及筛选,创制一批耐高温、耐盐碱、耐寒、适宜机采的优异种质资源并加强保护利用,不断补充棉花种质资源库。

种植:攻克多环节关键技术难题

新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根据棉花生育进程要求,按照播期规律,进行适期早播种,通过密枝早促等栽培技术,提高棉花产量。同时,利用地膜覆盖,实现膜下滴灌,提高新疆棉区水分利用率。

新疆棉花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突破,2020年新疆棉花种植专利技术获“非洲创新周”发明金奖。国家棉花栽培首席专家毛树春介绍,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交的“绿洲棉花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较为系统地攻克了绿洲棉花高产高效生产多环节关键技术难题,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采收: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

新疆棉田集中,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近年来以年均超百万亩的速度增长。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兵团统计局数据显示,兵团拥有采棉机2760台,机采棉面积1180万亩,棉花机采率达90.9%。

生产方式的转变、技术的进步,新疆棉花生产科技贡献率已由改革开放前的38%提高58%,棉花生产种管收各环节已实现全程机械化。

产业链:规模化生产效益显著

第八师一四四团14连职工贺金寿种植了50亩棉花,看着丰收的棉花,贺金寿笑得合不拢嘴。(八师144团张晓琦)

李雪源说,在国家棉花产业战略规划和各种政策支持下,新疆已形成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其中,纺织规模已达2000余万锭,纺织就业100余万人。随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棉花作为新疆经济支柱的经济贡献更加突出。

陈全家介绍,新疆棉花产业经济贡献700亿元,主产棉区棉农65%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棉花,棉花产业可吸纳就业100万人,棉花已成为新疆第一大经济支柱产业。

品质:各项指标超国标,“内外双修”

9月22日,在第八师一四四团棉花加工厂,一台铲车对职工交售的新棉进行卸车。

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余渝介绍,衡量棉花品质主要有三个指标:颜色级是指棉花颜色的类型和级别,纤维长度标准级是28毫米,差一毫米就差一个级别;马克隆值分为A、B、C三级,它是反应棉花纤维的细度,也是衡量棉花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余渝说,新疆在棉花种植方面,品种优质,技术成熟,加之规模化经营,带来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棉花的整齐度好,上述三个重要指标的协调性好,这就保障了新疆棉花的品质。

李雪源说,新疆棉花“内外双修”——外在品级高、色泽洁白、丝光性好,内在品质优、纤维长、强力高、适纺高支纱。尤其是新疆独有的长绒棉,做衣被暖和、透气、舒适。

陈全家介绍,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其纤维柔长,一般为33~39毫米,最长可达64毫米,超过了埃及棉,强度较高,经相关检测,新疆长绒棉的各项质量指标都超过国家标准。

* 仅作为传播素材,出于传递信息、普及知识之目的,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民网,北京青年报,智慧农业期刊

原标题:《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全产业链发展,就是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