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族裔与性别的双重阴影:亚特兰大枪声下的美国亚裔女性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2021-04-16 09:46
来源:澎湃新闻
唐人街 >
字号

“停止对亚裔的仇恨”“仇恨是一种病毒”“不是你的‘模范少数族裔’”……

美国亚特兰大枪击案引发的全美范围内的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了一个月。

3月16日,一名21岁的白人男子接连袭击了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三家亚裔经营的按摩店和水疗中心,致使8人死亡,其中6人都是在按摩店工作的亚裔女性,包括4名韩裔和2名华人。

此次枪击案的受害者大多为女性绝非偶然。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停止仇恨亚太裔”(Stop AAPI Hate)统计,从2020年3月19日到2021年2月28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发生了近3800起针对亚裔的仇恨事件——包括故意回避、诽谤和人身攻击等行为。其中,针对女性实施的仇恨事件是男性的2.3倍。

枪击案嫌疑人罗伯特·亚伦·朗被逮捕后宣称自己作案动机是“性瘾”,更是引发一片哗然。

亚特兰大的枪声,点燃了美国亚裔积蓄已久的不满与愤怒。文化、阶层、教育背景各异的亚裔开始对彼此的命运感同身受,连续数周末在全美各地举行抗议活动,并在反歧视问题上发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响亮的声音。

而长期遭受过歧视与暴力的亚裔女性,也鼓起勇气解除长期束缚在身上的种族与性别的枷锁——“亚裔女性并不柔弱,亚裔女性并不胆怯,亚裔女性也并不沉默。”面对媒体镜头,亚裔律师黄思茵坚定地说道。

当地时间2021年4月4日,美国纽约市举行大规模反仇恨亚裔抗议活动,现场约上万人参加。人民视觉 图

族裔与性别偏见从何而来

长期以来,美国社会都将亚裔视为“模范少数族裔”,潜意识里认为他们努力工作,受教育水平高,遵纪守法,比其他少数族裔更成功。正在这种“光环”之下,亚裔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歧视与暴力却被隐藏和忽视,直至亚特兰大枪声响起。

亚特兰大枪击案嫌疑人宣称自己有“性瘾”,袭击按摩店是因为“按摩店为自己的性瘾提供了一个宣泄口”,这些按摩店是“一种需要被消除的诱惑”。负责此次抓捕行动的警长办公室发言人杰伊·贝克3月17日向媒体表示,嫌疑人朗之所以枪杀这8人,“只是想要消灭对他的诱惑”,“而不是出于种族歧视或种族动机”。贝克言语中还透露出对朗的体谅:“昨天对于凶手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天。”

尽管嫌疑人作案动机尚无定论,但贝克的含糊表态却遭到多方的批评。对于许多亚裔女性而言,在她们的经历中,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一直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非营利性组织“全国亚太裔美国妇女论坛”执行董事星妍·崔莫罗(Sung Yeon Choimorrow,音译)对《纽约时报》表示,2000年她刚来美国上大学时,经常有自称喜欢韩国女性的陌生男性找她搭讪,这让她感到震惊和害怕。她回忆说,这些搭讪的男性“套路”类似,都称自己服役期间曾在韩国驻扎,有一个和她一样漂亮的韩国女友,并问她愿不愿意做他们的女朋友。

“我经历过种族歧视,也经历了性别歧视。但我从来没有像在美国这样,同时经历这两种情况。”崔莫罗坦言道。

当地时间2021年4月3日,美国纽约,一名亚洲女子手举标语,反对仇恨亚裔。人民视觉 图

亚裔女性所背负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枷锁并非新近产生,可以追溯至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对东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有美国19世纪末期的移民政策以及此后的军事活动。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游天龙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875年,美国出台的首个限制亚裔入境的《佩奇法案》(Page Law),其主要针对的是“以不道德目的”移民至美国的亚洲女性入境。该法案比1882年出台的《排华法案》更早,主要禁止的对象就是华裔。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称,该法案实质上禁止了中国女性移民美国,带有鲜明的种族和性别歧视色彩。

而19世纪之后,美军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加强,也助长了美国社会对亚裔女性刻板印象。“美军在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建立军事基地期间,也促进当地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游天龙指出,在不少美国男性看来,亚裔女性是服务于他们性需求的群体。

“美国军队有招揽亚裔女性性工作者、鼓励性交易的历史,有的现象还被制作成影视作品流传,进一步加大了美国人对亚裔女性的轻视和偏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援引美国种族问题研究学者蕾切尔·郭(Rachel Kuo,音译)的话指出了这一问题。

即便在性交易之外,在美国男性与亚裔女性的跨国婚姻中,女方也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在此次亚特兰大枪击案中遇害的63岁韩裔女子刘容爱(Yong Ae Yue,音译),年轻时在韩国遇到了一个服役于此的美国士兵。结婚之后,他们于1979年搬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两人离婚,刘容爱将两个儿子留给了丈夫。在她看来,如果孩子跟着当兵的父亲,会比跟着挣扎于移民身份的自己拥有更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西方长期的殖民历史以及文化中存在的“东方主义”因素也对亚裔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研究者指出,在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亚裔女子的角色往往是白人男子的性对象,她们通常美丽而富于“异国情调”,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象类型:在歌剧《蝴蝶夫人》和音乐剧《西贡小姐》里,她们是温柔顺从、甘愿自我牺牲的“莲花”(lotus blossom);在歌剧《图兰朵》和电影《龙女》中,她们是充满诱惑和危险的“龙女”(dragon lady)。

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扭曲着亚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形象。美国心理学家协会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概述了亚裔女性在美国媒体和流行文化中被异化和物化的方式,她们被描述为“匿名的、安静的、隐形的(人)”,或被形容为“性对象”。

西方文化对亚裔女性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使得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尴尬、骚扰甚至侵犯。越南裔美国诗人辛迪·陈(Cindy Tran)就在一场反对针对亚裔仇恨的集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看病时,治疗师夸赞她很“漂亮”,还说自己是不在乎肤色的“色盲”。这样的经历,也不仅仅限于美国。

按摩从业者的困境

在整个亚裔女性群体中,此次枪击案中遇害的6名按摩店从业者则处在族裔、性别与阶层的交叉口。她们长期被边缘化、污名化,却鲜有发声。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在这遇害的6名亚洲女性中,有4人为美国公民,一人持有绿卡,还有一人为中国国籍,她们多数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有人是单亲母亲,有人70多岁仍在工作。据部分遇害者的家人描述,除了辛苦工作,她们和外界几乎没什么交集,过着孤寂无闻的平淡日子。

当地时间2021年3月17日,美国亚特兰大街头,民众在亚洲按摩店外手持标语,反对仇恨亚裔。人民视觉 图

“很多亚裔女性需要谋生,但她们英文不够好,所以选择了按摩店。”在美国做按摩师华裔Melanie的向BBC强调,辛勤工作的正规按摩师值得世人的尊重。

然而,Melanie期盼的这种尊重对很多亚裔女性按摩从业者来说只是一种奢望。美国的按摩店鱼龙混杂,尽管有店铺提供合法合规的按摩和美容服务,但仍有一些按摩店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不少亚裔按摩店也因此遭受污名化,被看作提供性交易的场所,按摩业从业者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性骚扰与性暴力。

亚特兰大枪击案的嫌疑人就将这些按摩店视为性的“诱惑”,需要“消除”;枪击案遇难者、其中一家按摩店店主谭小洁的前夫迈克尔·韦布(Michael Webb)表示,谭小洁曾多次说过,她会把到店里要求性服务的客人赶走。

“这些按摩店从业者一直遭受着系统性的暴力,而美国主流社会却选择对其忽视。”成立于2018年的“按摩女工互助小组”(Massage Parlor Outreach Project)的组织者树暄(化名)告诉澎湃新闻,不论按摩店的亚裔女性是否是性工作者,她们都天然地带着性工作者的污名,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又因其移民身份承受着更多的暴力威胁。

据互助小组每月一次对按摩店拜访了解的情况,当这些亚裔女性从业者独身一人在店内时,她们时常会感觉有人盯着自己,偶尔也会遭遇抢劫或者肢体上的暴力。

这类刻板印象也体现在在美国警察与按摩从业者的互动中。树暄告诉澎湃新闻,美国白人警察调查亚裔按摩店从业者时,经常会把后者视为“性贩卖的受害者”,而警察则负责“解救”她们。

“警察的看法非常贴合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女性的刻板印象。”树暄称,在他们的固有印象中,所有亚裔女性是“顺从的”“弱势的”“没有自主性的”,因此警察对她们的“解救”就显得顺理成章。但基于自己对按摩店从业者的了解,树暄表示绝大多数人并非被迫从事按摩行业的,语言受限、亚洲国家的“按摩文化”、工作灵活性、较为可观的报酬都是她们选择以这份工作谋生的因素,这与白人警察所想象的“性贩卖的受害者”截然不同。

何以挣脱枷锁

佐治亚州议会中的华裔女性民主党参议员欧晓瑜(Michelle Au)说道,亚特兰大枪击案是“近一年来不断聚集的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歧视和暴力的顶峰”,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的最新一章”。

何以解除束缚亚裔女性的无形枷锁,书写的新故事?“全国亚太裔美国妇女论坛”执行董事崔莫罗呼应了欧晓瑜的看法,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沟通,承认亚裔及亚裔女性所面临的威胁。崔莫罗还警告称,若亚裔女性仍被忽视,类似的暴力事件就很有可能再度发生。

然而,亚裔女性的遭遇却不能与整个族裔所面临的危机割裂开来。游天龙认为,要想改善亚裔女性的处境,就必须从整体上缓解美国社会对亚裔群体的仇视情绪。

了解亚裔历史或许是书写族裔新故事的起点。游天龙观察到,目前有些亚裔社区正推动将亚裔的历史写入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这对于改善亚裔在美国的处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BBC报道,4月11日,美国波士顿的一群少年在当地一场集会上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生为亚裔我自豪》,呼吁学校把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纳入高中课程。

尽管亚裔美国人数量超过2200万,约占到美国总人口的6%,但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却很难看到完整讲述亚裔历史的内容。亚裔学者、塔夫茨大学荣休高级讲师琼恩·吴(Jean Wu,音译)指出,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于边缘化族裔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一直被视作是“反动的”(reactionary),美国教育界始终没有产生过修订课程的念头——譬如向课程中加入二战期间美国关押日裔、1992年洛杉矶骚乱中针对韩裔的仇恨犯罪等事件。

“美国人只有了解亚裔的历史,才能够改变他们对‘模范亚裔’的看法,才能关注到亚裔人受歧视、受伤害的情况。”游天龙表示。

而从女性尤其是亚裔女性的视角出发,一些变化也正在发生。近些年来,尤其是亚特兰大枪击案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到亚裔女性遭受的歧视与不公,也有越来越多的亚裔女性公开发声,讲述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在《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两大无猜》等影视作品中的亚裔角色挣脱了过去的定式,展现出更普遍的经历和更多的可能性。

亚特兰大的枪声,在美国社会激荡起亚裔群体对族裔和性别身份的讨论。卸下“模范少数族裔”虚幻光环的亚裔,开始打破沉默,反抗长期遭受的歧视与偏见。

历史上,亚裔长期缺席美国反歧视斗争史;如今,这场“迟到”的平权运动将走向何方?

    责任编辑:闫颂阳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