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有野心的文学作品:当总统成为主角
精彩预览
文章聚焦于美国一种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类型:以白宫和总统为主角的文学和影像作品。文章梳理了美国政治史诗的发展脉络,以及从虚构向非虚构过渡的趋势,这是美国当代文化中极其繁荣的板块,是美国知识分子对美国国家概念的想象和阐释。
本文字数约120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杂志。
史诗还是真人秀?
——白宫文学与总统电影
凌岚
以帝王将相,诸侯争霸为主题的政治小说,永远是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作品。从西方莎士比亚“亨利王系列”的频繁演出,到东亚《三国演义》包括动画和游戏在内的近万个版本,说政治小说流行千年绝对不夸张。美国建国历史短且没有帝王将相,但一直存在以大选、白宫政治、总统传记、民间抗议运动为主题的文学版块,且这几个主题之间互相映照,变成美国文学中独特且发达的一个类型。《国王班底》《纸牌屋》《白宫风云》多年来推陈出新,翻拍不断,可以看出读者对政治作品迷之又迷。《国王班底》获普利策小说奖后两次翻拍成电影;《白宫风云》连续演播了整整7季;《纸牌屋》原作来自于英伦,却在美国翻拍后风靡全世界。
《白宫风云》剧照
这种以政治为背景的文学和电影,是美国当代文化中不可或缺、极其繁荣的板块,以文字(小说、剧本)为基础又很快与影像结合,把历史学者和传记作家皓首穷经的研究变成可以飞快传播的大众文化作品(纪实电影、纪录片),它综合虚构和非虚构,文学和历史研究,既是对美国政治的隐喻,又复刻历史,探求国家制度深处的幽暗真相,是美国知识分子对美利坚这个国家概念的想象和阐释——民主是什么,选举制度的演变由来,三权分立制度下的权力汇集和腐败,这些抽象复杂的政治学概念构成美国式宫斗剧的底色和价值观框架,它最终又是通过大众文化普及到读者和观众中去。
在对美国政治的讲述中,虚构作品(小说、剧本)在“白宫文学”只占了半壁江山,另一类作品则来自于历史学家写的总统传记,总统传记永远热销,比如林肯的传记多达百部。进入千禧年后美国面临多重挑战,在全球外交上重新定义(反恐的局部战争和全球霸权的矛盾),内部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平权运动……这些内与外面临的困境在60年代的小说、传记、影像中都能找到对应,成为过去20年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黑人的贫困与平权运动,性解放的萌芽和发生,女权运动,平权法案和投票法案通过,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总统接任白宫,“越战”升级,嬉皮士运动和反战……这些历史时刻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拍成一部历史大片,这也是为什么60年代的美国一直是好莱坞的心头所爱——从2011年起出现约翰逊总统或者以他为主角的电影近年就有《胡佛》《塞尔玛》《第一夫人》《总统之路》《林登·约翰逊》(最后两部是他的传记纪实片)。
聚焦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可借以参透当代美国的迷思。
本文没有能力讨论美国当代的政治思想变迁,但是可以从几部小说、电影、电视剧和传记看到美国政治史诗的缩影,从20世纪40年代流行的政治小说《国王班底》开始,管窥蠡测近年美国大热的白宫文学或影像。美国神话,政治史诗的书写,在大众文化中有一个明显的从虚构往非虚构过渡的趋势,《国王班底》是虚构,而索尔金编剧的《白宫风云》虽然在政府运行的局部程序上非常准确,但全剧仍然带着文学想象性质,索尔金今年推出他编导的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已经是纪实电影,片中几乎每一个重要桥段都被影评人拿出来跟史实作比较。最后一部分是写政治史诗的高峰,罗伯特·卡洛的政治传记。
一、40年代的政治小说《国王班底》
《国王班底》的作者叫罗伯特·佩思·沃伦,在美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写诗,两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是美国首届桂冠诗人;写小说,《国王班底》获得1947年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触电后更火,1950年获三项奥斯卡奖包括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奖;50年代黑人平权运动开始风起云涌,他同情黑人处境,多次采访小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这些采访后来成为平权运动口述史的宝贵资料……用中国民间的话,佩思·沃伦就是写作者中的有福之人,写什么红什么。
《国王班底》剧照
《国王班底》可以算得上美国政治大选文学的第一部成功作品,讲路易安娜州一个同情底层疾苦的律师,市长候选人威利·斯塔克投身政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最后被仇家刺杀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心怀政治理想的小镇律师,为民生疾苦振臂高呼走上竞选州长的路,贪婪、欲望、暗黑的南方文学猛料它都有,比如贪婪、腐败、私生子,凶杀,昔日繁华如今破败的种植园大宅,怪里怪气,绰号叫糖娃娃的冷血保镖,政治黑幕……素材十分刺激,政治素人从一名理想主义青年变成恶龙,具有十足戏剧性,观众津津乐道。《国王班底》在改编拍摄电影大获成功之后,还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甚至是歌剧,2006年全明星班底重拍。
富有同情心、理想主义,同时说谎、狡诈,心狠手辣,斯塔克变成美国文学里一个有血有肉,亦正亦邪的原型人物。这种丰满的人物深度,足以跟现实里那些复杂难缠的白宫主人形成真正的镜像关系。这也是这部小说让读者念念不忘的地方。
沃伦诗人出身,并无任何政治经验。1934年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英文,目睹了当时极受路易斯安那州选民欢迎的州长豪伊·朗的政坛沉浮。豪伊·朗是美国30年代的政治红人,民主党核心人物、国会议员,曾经帮助罗斯福助选。30年代是美国的大萧条年代。朗为了振兴南方的经济,提出了征收富人税和油田税的主张(路易斯安那州出产石油),修公路,修学校,兴建医院等大搞基建政策,甚至搞了一个“平均财富”俱乐部,朗为此专门写了两本著作宣传自己的均贫富思想,《每一个人都是国王》《美式进步》,两本书都卖出超过百万本。朗为了保证大选成功,搞了一个选举监督委员会,甚至还建了一个类似于秘密警察的组织。
树大招风,朗的这些举措让他在建制派中树敌很多。反对他的政敌包括法官本杰明·帕维。为了搞臭这个法官的名誉,朗散布谣言,说法官有黑人情妇。法官的女婿,一个医生,听说自己娶的名门闺秀居然被说成带有黑人血统,勃然大怒,带枪去州国会刺杀朗议员。朗中枪后伤势过重去世,杀手被保镖击毙。看过《国王班底》的人读这段真实历史,不难发现小说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发展基本都在这里了——与法官结仇,被刺杀,连朗受到州议会弹劾以两票之差这个细节,在小说中都有详细表述。《国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和朗议员著作的书名《每一个人都是国王》(Every Man A King)不谋而合。
《国王班底》剧照
小说是以记者兼幕僚的角度,近距离观察斯塔克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人物,如何一步步攀上权力巅峰。斯塔克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许诺救弱扶贫,成功当选后又开始变异,逐步背叛自己当初的誓言,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最终他和一切政治人物没有任何不同,同样使用卑劣的手段,同样好色荒淫,同样腐败贪婪,同样对权力沉迷不已。斯塔克和他的政治对手的斗争,草根英雄和建制派精英之间的斗智斗勇,是美国政治永恒的母题。威利·斯塔克身上可以看到以往好几位出身于南方的美国总统的身影:出生于底层,关心老百姓疾苦,立志消除贫困又善于玩弄权术的林登·约翰逊总统;从阿肯色州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克林顿;虽然是纽约土生土长,富翁出生却敏锐觉察到贫富悬殊,白穷人边缘化的特朗普总统都可以在斯塔克身上找到影子。
现在大部分读者是从《国王班底》的电影来了解这部70多年前的名著。电影化的《国王班底》因为影像叙述快节奏,它简略了斯塔克性格变化的渐进过程,尤其是2006年版的电影,主人公在当选州长后性格变化突兀,判若两人。而小说叙事却没有这种突变的毛病,主人公的性格缓慢变化,其缓慢性带来的可信度。人性在权力勾兑下的复杂蜕变,远不是“权力带来腐败”“理想主义的消失”这种陈词滥调可以概括的。
这也是美国政治小说的魅力所在——权力与人性,人生如戏剧,草根出身的政治人物生于尘土归于尘土,这是典型的美国寓言。
二、90年代的总统文学《风起云涌》
与《国王班底》有直接继承关系的是1998年出版的署名“无名氏”小说《风起云涌》。小说的英文原名是Primary Colors,这是一句双关语,原义指光谱中的红、黄、蓝三个基本色,也指美国总统大选初选阶段。这本小说以1992年大选为背景,写美国南方某个农业州州长的竞选之路,基本情节是这样的:美国南方农业州州长杰克·史坦顿有天生的政治领袖才能和抱负,人生目标是当选美国总统,不惜一切代价。他的妻子也有同样的政治抱负,对丈夫的仕途鼎力支持。在1992年民主党总统争夺战中,赢得了许多选民的青睐,有人甚至拿他与肯尼迪相比。他在初选中迅速蹿红引来媒体密集曝光,杰克近于完美的公众形象渐渐露出污点:逃避兵役、令少女怀孕等不光彩……为了掩盖这些丑闻,竞选小组使用了种种手段。这时,助选幕僚亨利·伯顿出现了。他是黑白混血儿,祖父是著名民权领袖,他本人很早就在政界摸爬滚打。全片以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大选的整个过程——一群乌合之众的斗法,理想主义的领袖其实是深沉的有口才的流氓;政治让你失去梦想,背离朋友亲人和曾热爱的一切,甚至让你跨越道德底线去给伤天害理的人洗地。理想主义者们疯了,死了,最后的胜利归于冒牌的理想主义领袖,他仍旧借着梦想的名义站在舞台中央。
《风起云涌》剧照
《国王班底》以南方政治人物为蓝图,配角来自于作者的文学虚构。《风起云涌》却是地道的政治影射小说,戏说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主要人物一望而知就是阿肯色州长克林顿和希拉里夫妇,民主党大佬比如纽约州长库蒙。《风起云涌》出版正值克林顿跟白宫助理莱温斯基的“拉链门”在媒体曝光之时,所以此书一出便登上美国各大畅销书的排行榜。“无名氏”到底是谁?引起各家话题秀节目各种猜测。最后好事者是通过修改稿上的手写笔迹挖出作者的真实身份。《风起云涌》深具左派自由主义思想,有帮身陷“拉链门”面临弹劾的总统克林顿开脱的意思。
到1998年这本书改编成电影,美国普通人对政治丑闻的热情已经褪去,这部大明星大卡司的电影票房惨淡。同样是以总统大选为背景,以真实的政治人物为角色雏形,同样写成畅销书后触电拍电影,同样由大卡司A线明星出演,《风起云涌》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市场盈利都远不及《国王班底》。《风起云涌》票房不佳并没有让好莱坞对政治题材死了心,相反,政治人物的传记、电影和纪录片越来越多,成为巨大的类型片市场。
三、白宫影视:《白宫风云》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美国的白宫政治文学和影视离不开一个名字,艾伦·索尔金,他既是编剧也是导演,从《好人寥寥》开始到热剧《白宫风云》,到今年在“网飞”上极受欢迎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样的历史纪实电影,国内读者和观众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和追捧。这些追捧中有对索尔金艺术成就夸张的成分,也有对美国社会的创造性误读。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
1961年生于纽约的亚伦·索尔金来自于一个典型的东岸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律师,家中的兄弟姐妹也从事律师行业。他的祖父也是律师,是国际车衣行业工人工会的发起人之一。“工会”也就是“草根民间政治活动”“法庭辩论”等元素都是组成索尔金思维的词库。这些早期教育或者说文化遗传中带来的东西,在他后来的剧本写作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线索。
《好人寥寥》是他大学毕业后写的百老汇剧之一,其灵感来自于他跟做律师的姐姐的电话聊天。当时索尔金的姐姐在给海军军事法庭做律师,正接收一起海军内部凌虐新兵致死的案子。放下电话索尔金就把这个案子的大致情节记录下来,这就是《好人寥寥》最初的剧本蓝图。《好人寥寥》被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和编剧大卫·布朗(David Brown)听说,他辗转找到年轻的索尔金让他卖出影视版权。大卫·布朗何许人也?他是《大白鲨》的制片人,也是《给黛西小姐开车》的编剧。他是索尔金走进好莱坞的贵人,他的加持让索尔金从此以后的编剧生涯平步青云。
《好人寥寥》剧照
索尔金后来的招牌写作风格在《好人寥寥》中已经基本形成:法庭对辩,金句迭出,剧中人物大步流星,同时说话快得像机关枪。以对话推动剧情,剧中人话痨一样的长独白风格从《白宫风云》开始,一直延续到他最近编、写、导演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本还不够,要把政治剧、大选剧拍得好看、抓人,除了剧本里的金句,最重要的是影视上的呈现。政治理念辩论,复杂的选举司法程序,都需要在影视上有合理和精彩的呈现,才能抓住观众。索尔金式的边走边说,金句四飞的剧有极高的辨认度,是他的所有剧的招牌。这种话说边走边说在电影里已经成为专有名词,“walk and talk”,它是电视剧导演托马斯·史拉梅发明的影视技巧。史拉梅比索尔金年长十岁,也出生在纽约。他从90年代开始也导演和制片过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急症室故事》,还有法庭剧《艾丽·麦克比尔》。可以说,在史拉梅认识索尔金之前,他已经在好莱坞颇有名气。
索尔金和史拉梅两人无论在艺术理念,还是在题材偏好上等于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这两个人的分工合作是这样的——索尔金写剧本,史拉姆做制片有时也做导演。他们最早的合作是在索尔金的好莱坞处女作《体育之夜》。《体育之夜》让索尔金这个影视编剧圈的素人一炮而红,得到普遍认可,接到给电影《美国总统》的编剧任务。为了写这部电影,他入住白宫体验生活。电影拍成,剩余的素材来用来写电视剧《白宫风云》。1999年开始播映的《白宫风云》,到2003年,这两位合作得天衣无缝。
“边走边说”最早应用在《急诊室故事》这种医院连续剧中。“边走边说”,顾名思义,就是让人物一边飞快地走一边更加飞快地说。架在steadycam上的拍摄镜头快速扫过众多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飞快地走进镜头,飞快地说出独白。传统电视剧和肥皂剧的短板是场景固定在室内,以对话为主。“边走边说”的拍摄技巧巧妙地改变了电视剧的短板,让室内的景深不停地变化,镜头快速拉动,再通过迅速切换的剪辑技术,观众在视觉上有人物和事件纷至沓来的动感。《白宫风云》就是这种典型的拍摄手法,对白如子弹,镜头如利刃。纷纭的信息和人物变化不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边走边说”的节奏,剧中人物口吐金句,对索尔金剧本写作有贯穿一生的影响。
法庭剧的元素和“边走边说”的呈现是索尔金编剧的两大招牌。《白宫风云》非常成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热播,加上无数政要名人——希拉里、奥巴马夫妇都曾在剧集中客串出场过,加上它越来越精细化地运用政府部门工作的场景,这部历时7年的电视剧一度被全世界的观众误作美国白宫运行的真实写照。甚至美国大学的政治学和政府管理入门课程,也会拿《白宫风云》中的某些剧集来做演示案例。这种美国政治简单化,一直到近年才被残酷现实所打破。《白宫风云》跟2016年真实的美国总统大选比起来完全像“过家家”。
说到底《白宫风云》是索尔金这个纽约自由派知识分子把白宫政治的浪漫化。这种将现实政治浪漫化、简单化的后果就是在它大热之后,在肮脏的政治斗争,严重的贫富悬殊,美国社会越来越两极化等冷酷现实面前,《白宫风云》迅速成为一个落后的剧。美国的90后是“占领华尔街”的青年观众,他们走进社会之初即面临金融危机,失业、债台高筑的学费贷款、高企不下的房价和物价、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现实危机让《白宫风云》所呈现的政治太小儿科了。合乎年轻人口味的政治剧,比如电影《波拉特》以及其续集,连续剧《副统帅》对美国政治的讽刺要尖锐得多,底色要黑暗得多。索尔金电影的爽点,金句,潇洒漂亮的人物,说到底都像他本人——顺风顺水的东岸知识分子的一生,写一部剧,很快遇到贵人,顺利进好莱坞成金牌导演。《白宫风云》在电视片范围的白宫剧中,它是里程碑式的,但它的深度又被迅速超越,《纸牌屋》就是率先打败它的一部政治剧。
《纸牌屋》剧照
索尔金近年开始转向电影的编剧和导演。2020年他编导的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在“网飞”平台首播时,正好是BLM抗议在美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的时候。这种时间巧合,让国内一些观众以为这部复刻60年代历史的纪实电影是在隐喻时下政治。其实这部电影和当下美国现实的关系纯属巧合,把“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拍成电影起意于2010年,电影拍摄开始于2013年,那时特朗普还没有当选为美国总统,BLM运动也没如火如荼。但60年代的美国一直是一个好莱坞的热点,60年代美国跟如今的美国有一种深刻的镜像关系——国际形势、内部矛盾,美国都仿佛再次回到60年前,所以2010年斯皮尔伯格主动找到索尔金要拍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时候,并非完全偶然。2007年出品的《芝加哥十人》跨文体动画纪录片,在动画中插入新闻资料镜头是这段历史进入影像的先声。《芝加哥十人》的创作者直接说,这部电影就是关于2007年当下美国的。
借古讽今——60年代民间抗议运动,警察与抗议者在街头的肢体冲突,抗议者被暴打,黑豹领袖在法庭上提出要有律师的正当需求,结果被强行拖出去修理,嘴里塞上布条,双手反绑,这些历史在2020年6月美国街头再次上演。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素材建立在大量史料上。比如剧中的7个抗议领袖在现实中真有其人,他们在60年代的一言一行,政治主张到衣着打扮,在电影中都有依据。影片中的重要细节是忠于史实还是艺术虚构,都会被观众拿出来谈论。比如黑豹领袖在法庭上被绑和口塞布条,电影中演的是进行了一天,而真实历史是进行了好几天。再比如说宣判后的朗读“越战”死者名单,真实发生是在某一次开庭,而不是煽情的结尾……
政治电影越来越往真实历史事件上靠拢,这种往非虚构上“靠拢”带来的成果之一是总统传记片的繁荣。前面提到,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后,副总统林顿·约翰逊接任总统,约翰逊的传记或者跟他有关的历史多次被拍成电影,最近十年内计有《胡佛》《塞尔玛》《第一夫人》《总统之路》《林登·约翰逊》,跟他有关的纪录片更有成百部,绝对蔚为壮观。
因为美国特殊的体制和历史资料开放的制度,每届总统卸任后都有总统博物馆,其中存放主政期间所有他签署的政府文献,大到日记、总统讲演,小到政治献金人的收据、便条都有妥善保存,对普通研究者免费开放。总统传记成为美国政治史诗中最丰富的文字记载。这类传记在非虚构写作和历史研究和时代文化研究这几大领域的交叉地带,是文学进入历史,国家文化和政治传统的结晶,在美国总统传记是活的政治史诗。
延绵不断的政治传记书写中,罗伯特·卡洛和他的五卷本《约翰逊传》,是迄今难以超越的丰碑。
四、政治传记:《成为官僚》与《约翰逊传》
在美国,如果想装成文化精英,可以在办公桌或者书架上放一本罗伯特·卡洛的书。比如《纸牌屋》第一季的最后一集,镜头掠过主角的办公桌,在一本书上停了一下,是《权力之路》——罗伯特·卡洛的五卷本《约翰逊传》之第一本,写林登·约翰逊在德克萨斯州穷乡僻壤的成长,耳闻目睹家乡政治,一直到1941年竞选美国参议员失败(因为对手在选举中大面积投票舞弊,1948年约翰逊用同样的大面积选举舞弊手段击败对手,当上了联邦参议员)。《辛普森家族》里有一集,丽萨辛普森在家里的树屋上读《参议院之王》(这本让作者获得第二个普利策奖),这是《约翰逊传》的第三部,写林登·约翰逊在参议员合纵连横,成为参议员发言人(也就是参议员议长)。2019年出品的《布鲁克林谜案》,是在罗伯特·卡洛1975年写的一本政治人物传记PowerBroker的基础上虚构的故事。传主是纽约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罗伯特·摩西斯,Power Broker在国内曾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中译本《成为官僚》(重庆出版社,2008),1975年获普利策奖,占据畅销书排行榜上长达60个月。《成为官僚》原书超过1300页,厚厚一本,是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名人线上访谈的背景点缀里最重要的东西。其实最需要读罗伯特·卡洛作品的人是索尔金,如果好好补一补《约翰逊传》,他就不会那么飞速而且不脸红地炮制那么多白宫爽剧了。
《成为官僚》,罗伯特·卡洛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
《成为官僚》是卡洛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次拿普利策奖的作品。它写了纽约市政内部一个从未参加过选举,权力通天却默默无闻的市政规划局长罗伯特·摩西斯,在纽约市独霸市政建设的宝座40年。卡洛曾经去哈佛大学上市政建设的课,听专家谈民用工程(大桥,高速公路)的建筑史,课听到一半卡洛忽然意识到这些知识全是纸上谈兵,高速公路、跨海大桥何时建以及建在哪里?全由罗伯特·摩西斯一句话,他想建哪里就建哪里,跟什么专家研究没有一毛钱关系。罗伯特·摩西斯在纽约市政上的权力和影响远超过纽约市长和纽约州长的总和。市政项目的终极话语权是权力,怎么利用各方势力(财政、工会、开发商、项目保险、政治赞助人)的矛盾和杠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想建的铁路、公路、大桥项目搞定,这是权术达到的成就,跟工程认证和选民意见无关。卡洛写罗伯特·摩西斯的传记,揭示的就是这个美国大都市的政治法则,从纽约可以推而广之到其他的现代大都市。《成为官僚》一直是许多美国大学的必读书目。
《约翰逊传》的传主,其权力和野心比罗伯特·摩西斯再大一个数量级,势力范围在国会、白宫以及全球。林顿·约翰逊要建设的不是长岛快线这种项目,他要做成的,对抗南方强大的保守白人政治势力,让《投票法案》《民权法案》,社保基金等60多项划时代的法案在国会通过,变成美国法律的一部分。
卡洛的约翰逊总统传写作历时40年,拿遍所有的图书奖项(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美评论人奖、历史写作奖、人文勋章),本文开头提到的电影《总统之路》的主演,演《毒王》出名的布莱登·科兰斯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强调自己在读《权力之路》,希望记者向作者卡洛转达见一面的愿望,被卡洛婉拒。《约翰逊传》的五卷本现在还差最后一本没有写完。卡洛1935年出生,现在85岁,他相信自己能写完。卡洛前两年出版了回忆录,遭到好多读者吐槽,你不写完《约翰逊传》写什么回忆录啊?卡洛最恨的就是读者催稿。
《权力之路》,罗伯特·卡洛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
在回忆录里卡洛提到他第一次做新闻调查记者。1959年,他从普林斯顿毕业后在纽约长岛的《新闻日报》打酱油。当时长岛有一个军用机场土地改建,选择之一是改成民用小机场,另一选择是把土地廉价卖给公立社区大学,为当时拥挤不堪的为底层子弟服务的社区大学扩建新校舍。卡洛偶尔被派到负责机场改建的美国航空联会(FAA)看围绕改建的各方意见书面通信,通宵达旦阅读堆积如山的案宗。在这些故纸堆中间,罗伯特·卡洛忽然灵光一闪,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感悟,他就是天生干这行的——在那些凌乱无序的纸片中,那些尚未被编辑、被清理的原样书信中,搜寻政治的谜底,政治的魔法。为什么要改建成民用机场?谁在推动民用机场的改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未经过滤,未经删改的书信往来中慢慢呈现出来:力推民用机场方案的,是长岛当地的公司大佬,他们常年坐飞机出差,长岛若是能建一个当地的小机场可以为他们节省几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远比给平民子弟盖学校更重要”。
《新闻日报》主编本来对所有藤校毕业生不屑一顾,卡洛的调查笔记让主编刮目相看,“没想到普林斯顿的毛头小子居然愿意挖资料挖得那么深!你可以做调查记者了,记住,要读完每一页资料,不能漏掉一个字”。主编的训诫后来成为罗伯特·卡洛一生的写作座右铭。
1976年卡洛开始着手写第36任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传记,他和妻子去德州奥斯丁的约翰逊总统纪念图书馆做研究。图书馆保存有4万箱约翰逊当选国会议员开始一直到白宫离任时的所有通信记录、手稿、便条、立法意见等原始文字资料,总计3200万页。这些海量的文献,还不包括跟约翰逊生平有交集往来的其他总统,比如小罗斯福总统、肯尼迪总统。因此这些人的文献也要全部读完,还有德州的地方报纸、地方史……卡洛夫妻对这些历史进行地毯式搜索。
为采访约翰逊总统的同代人,罗伯特·卡洛夫妻二人把家搬到约翰逊的德州家乡,在穷乡僻壤的希尔县住了3年。也只有真正住到希尔县,亲眼看到当地田地里不及一掌深的薄土,薄土下面是不能耕种棉花的岩石,卡洛才真正理解约翰逊父亲投资失败,以及接踵而至的全家的贫困、孤立。走出去是约翰逊唯一的出路,这是后来约翰逊发奋工作的动力,也是后来他初次当选就要不顾一切为家乡拉上电线的原因,希尔县这么一个穷乡僻壤之前一直被德州电商绕过,因为实在无利可图。通电即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希尔县人对约翰逊执政最高的赞美,他是给我们带来光明的人。
罗伯特·卡洛计划中的约翰逊总统传是写满五卷本(最后一本尚未写完)。真正让他完成这个宏大传记工程的,给予他无条件的经济和时间支持的,是克瑙夫出版社主编罗伯特·戈特里布。历时四十载,获普利策奖,两次获国家图书奖(其中一个是终身成就奖),卡洛本人获奥巴马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勋章。其中译本第一卷《权力之路》已经出版,封面上的推销文案写的是“传主是《纸牌屋》的主角原型”,其实《纸牌屋》怎么能跟罗伯特·卡洛的传记成就比啊!《约翰逊传》煌煌五本,是美国当代历史的文学河床,有它才有那么多关于六十年代的传说和演义、纪录片和电影剧本。
在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寻找权力变迁的草蛇灰线,这是卡洛的传记写作之伟大的地方。这五卷本传记就是美国史诗,约翰逊总统是美国的巨人。他从经济大萧条、二战到“越战”间,可谓经历了美国20世纪历史上最跌宕起伏又波澜壮阔的时期。他雄心勃勃,以旺盛的精力,精明得近于无情的政治手腕飞速在美国政坛成长;青年得志成为政坛新星,也曾经遭遇重大挫折而沉寂,但之后还是坚韧不拔再次竞选联邦参议院;慢慢走进美国政治的中心,达成了他年轻时就曾经对很多人留下的当时看来只是年少轻狂的目标:成为美国总统。卡洛对约翰逊一生进行马拉松式阅读,了解的远不止约翰逊,他对美国党派政治机理,大选机制有更深刻理解,从40年代德州大选近于公开的舞弊,投票箱里充斥假选票,到约翰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用舞弊手段赢得参议院席位。在卡洛开始写约翰逊传之前,美国市场上已经有11部约翰逊传记。但这11部名人传究竟揭示了多少美国政治法则?
《纸牌屋》剧照
卡洛撰写作的林登·约翰逊一生,贯穿了40年美国政治大历史,剖析美国政治运作机理和法律以及社会风气的变迁。比如在约翰逊叙述的关键节点上,罗伯特·卡洛会脱离主角,进入美国政治背景以及其他政治人物的副线,详细地阐释和深挖,直到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进入当时的美国历史场域和政治场域的博弈中,了解重大决策中权力的分配、胶着、失衡和最后的决断。这种繁复叠加的文字探索,也让罗伯特·卡洛的撰述总是非常长,至今都写不完。
对美国议会政治中权力轨迹的认识,是从阅读文献开始的,“绝不放过文件夹里任何一张纸”“绝不做任何预先假设”,这是卡洛做调查记者时主编的话。比如约翰逊图书馆中有一类“众议院文件”,记录了各众议员互相联络,约定见面时间。约翰逊1937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5月开始到达华盛顿国会。在国会一帮大佬中他是年轻青涩的晚辈,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向年长的政客要求面授机宜,“要求见面聊几分钟”,一副向前辈学习的谦卑姿态。卡洛发现随着时间推进,众议院文件中这种要求面见的便条主语渐渐发生变化,约翰逊开始被其他众议员要求面见,到1940年时完全变化,绝大部分的约见便条是众议院要求见约翰逊的。可见到1940年,约翰逊已经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众议院议员,开始走上国会山的C位,成为众政客追踪的热门人物。
这是为什么呢?卡洛不明白,约翰逊一直是小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这种态度的转变难道跟罗斯福总统有关系吗?卡洛于是采访小罗斯福政圈中另外一个人物,汤姆·库克。库克对1940年约翰逊在国会地位的变化一语道破,“钱!政治献金!”原来这些低声下气对约翰逊要求面见的议员,都是来讨要大选活动经费赞助的。
约翰逊当时通过民主党竞选委员会的名义,集中了德州石油商人3万美元的政治献金,这笔钱足够支付当时众议院大部分竞选议员的地方经费——广告费、人员费、律师费等。这3万美金到底是谁支付的?何时何地支付?是支票还是电汇?“众议院文件”没有任何答案。卡洛发现第一笔5000美元现金的支票存根,是在标明为“民主党委员会”的文件箱中,3200页文件,一共发现6张支票存根,每张都是5000美元。为什么是5000美元呢?因为那是当时美国国会规定的政治献金的上限。就这样,通过调动这笔钱,年轻的国会议员约翰逊可以在国会中拉帮结派,呼风唤雨。就这样,他变成国会中权力的霸主。金钱和大选政治的互动关系,在1940年的国会记录中终于实锤,约翰逊怎么成为众议院之王的政治轨迹,深埋在总统博物馆的文献中。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句话的主语换成别的事也可以成立,罗伯特·卡洛穷尽一生的努力,是想理解美国政治中的权力——形成,聚散,兴起,跌落。对权力的追逐是多少代混国会山的风云人物背后真正看不见的手,这只大手既改变了过去60年来的美国社会,也改变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卡洛穷尽一生的探求,撰著《约翰逊传》,其实是画出政治神话的路线图。他的著作也是白宫演义的史料基础,没有《权力之路》,我们对美国制度的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白宫风云》那些金句里。
选自《花城》2021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杜小烨
新媒体编辑:宋不走
凌岚,生于江苏南京,现侨居美国。中短篇作品散见于《江南》《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山花》等杂志期刊,曾被《小说月报》《思南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入选年度短篇小说排行榜。曾出版随笔集,诗集和翻译作品。
《花城》2021年第2期
目录
长篇小说
中原 / 阎连科
中篇小说
青城山记 / 程永新
短篇小说
家事 / 李约热
花城关注
本期关键词:期刊趣味:末路或前途
栏目主持人:何平
引言:有时写作者出的圈可能只是文学的“朋友圈”
我父亲的奇想之屋 / 韩松落
访谈:“我在这种农夫般的‘短视’中,写了十六年专栏” / 何平 韩松落
破境 / 慕明
访谈:“科幻”真正成为方法之后,它可能更像是“爱情”之于文学 / 何平 慕明
诗歌
致敬(七首) / 王家新
扛木棍的少年(九首) / 鲁羊
散文随笔
六条鱼 / 王族
纸上旅行之二—— 少年,迟来的火车文明 / 蔡天新
花城译介
栏目主持人:高兴
纯粹的声音(外二篇) ——川端康成散文拾遗
【日本】川端康成 著 许砚辉 周 阅 译
思无止境
粉丝文化“进化论”:饭圈游戏、流量法则与时代症候 / 韩思琪
域外视角
史诗还是真人秀——白宫文学与总统电影 / 凌岚
原标题:《最有野心的文学作品:当总统成为主角 | 凌岚 · 域外视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