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核雕技艺呈现的江南,在吴中感受方寸间的匠心人文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21-04-15 11:0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核雕,是刀尖上的艺术,也是一门有温度的工艺。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划,一铲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

一颗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品?4月9日,“匠艺”系列首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陆小琴21件(套)作品。她将苏作核雕的精、细、雅、洁随形就赋,融画意诗境于方寸小核。

在当天下午的“匠艺”文化对谈上,来自文博界、工艺美术界相关人员从工艺、学术以及传承的角度,讲述核雕技艺与魅力。

核雕,是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这一方寸之间的微雕艺术古已有之,明末魏学洢一篇《核舟记》的通读记诵,让这门灵怪之技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如今,核雕既是一件可装饰、可把玩的掌上奇珍,更是因其题材包容万千,成为集审美、鉴赏、收藏于一体的微雕艺术品。

“刀锋游走处,入核如有神。”核雕匠人的一刀一划,一铲一刻,在一枚果核上雕刻出大千世界,形态各异而不僵不滞,细微处又刀刀入骨,其技艺精湛和匠心独运跃然眼前。

核雕艺术流布我国南北,而苏州正是南派核雕的高产之地,吴中“光福核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月9日,“匠艺”系列展“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陆小琴女士的作品。

吴中博物馆“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展览现场

吴中博物馆“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匠艺”系列展是吴中博物馆第一场非遗传承系列特展,该系列展览将聚焦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博物馆自身在文化阐释、内容展示、教育互动中的优势,连接公众与非遗,连接当下与传统,连接技艺与产业,并让观众匠心人文。

光福核雕技艺展示

一颗本不起眼的果核,如何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品?展览共展出陆小琴的21件(组)核雕精作,包括取法古意的《核舟记》、《金陵十二钗》;以古为新的《十二生肖印章》、《太湖霞光》等。展览将作品分为“本色天成”“刻棘镂成”“长物日新”三个篇章,呈现陆小琴阶段性代表作。观众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将苏作核雕的精、细、雅、洁随形就赋,融画意诗境于方寸小核。

本色天成

展览第一部分“本色天成”,以天然橄榄核的选材到处理为引,对照展示了原生态的果核,经匠人因核施材、物尽其用的过程。

陆小琴《核舟记》

陆小琴《十二生肖印章》

陆小琴《舞动》

一叶核舟,集书法、篆刻、微雕于一身,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核雕蓝本,也是对核雕之技的考验。除了标志性的核舟,核雕也巧妙地将生活融于其中,作品《十二生肖印章》取材于生肖、并与猛犸牙结合创作的印章,趣味横生又极具实用性。而作品《舞动》取材于一枚老核,源起“禅舞”之意,人物的律动与线条在果核的曲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微雕艺术,一件核雕历经打磨,运用圆雕、镂雕、浮雕、镌刻等多种技法,造就独一无二的作品。

刻棘镂尘

第二部分“刻棘镂尘”集中展现了匠人因势象形、精雕细琢的制作场景和工序,把一件核雕的创作过程完整呈现。

陆小琴《在水一方》

陆小琴《宝带桥》

作品《在水一方》,灵感来源于《诗经》,在橄榄核内壁进行雕刻,采用薄意兼镂空的手法,张弛有度的柔韧,似真亦幻的诗意尽显其中。作品《宝带桥》雕刻的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宝带桥,它坐落于大运河畔,与吴中博物馆隔水相望,令观众可以在体味核雕艺术的同时与现实生活遥相对应。

长物日新

第三部分则讲述匠人如何沉心造物,由传统和现代中提取灵感、拓出新意,创造包罗万象的核雕作品:采用立雕、浮雕刻画《童年》,呼唤家长反思孩子的童年与成长;《荷塘私语》用一颗怪核营造“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十二颗特长的橄榄核刻画出《金陵十二钗》,使观众于作品中窥见《红楼梦》所述的悠悠岁月……

陆小琴《童年》

陆小琴《荷塘私语》

陆小琴《太湖霞光》

一枚盈寸核雕,从选核、布局、雕刻直至完成需经十几道工序。经由匠人手心的温度,而呈现丝丝入扣,疏朗灵动的精妙。当代核雕的刻棘镂尘之巧,已不再囿于传统,刀锋从古典文献游走到社会现实,直至山川湖海须弥大千。

文化对谈:现代核雕艺术的魅力与发展

4月9日下午,吴中博物馆邀请了江苏省工艺大师陆小琴、苏州大学教授袁牧、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进行“匠艺”文化对谈,他们从工艺、学术以及展示、传承的角度,与观众分享关于核雕技艺、非遗文化以及展览相关的内容,诠释了现代核雕的艺术魅力,也为观众解读核雕历史、传承与发展。

“匠艺”文化对谈现场

谈及系列展的策划,陈曾路表示,博物馆需要担当起展示当地文化遗产的责任。他认为,艺术的魅力的魅力在其呈现出的作品不光可以感动专业人士,也可以感动普通人。“艺术史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后人评说的,而博物馆是个观察者,在等的同时,希望把博物馆人得到的感动传达给更多的人。”

陆小琴则从自身经历和创作角度出发,谈及了文人雕刻。她表示,自己是从传统的十八罗汉核雕主题开始学习,学成后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想做一些自己内心想做的东西,包括一些古典名著、民间故事,并结合浮雕、薄艺雕,以及留白的手法予以呈现,给人一种代入感与思考性。

陆小琴《金陵十二钗》

吴中博物馆“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展览现场

同时,她也谈及了“文人核雕”受欢迎的原因。“很多的文人墨士等会喜欢,因为作品的立意,赋予的化内涵、思想及表现方法的考量比较全面,不纯粹是对一个核雕的把玩,而是对艺术的考虑。”陆小琴以自己的作品加以举例,“如作品《在水一方》,就像《文心雕龙》里说的’表里一体化’。我把核打破了之后进行雕刻,有前景、中景、后景,前面雕刻了芦苇,中间运用了橄榄核的内壁进行雕刻,用了一种虚实的手法,表现了一种意境美,观众看到作品后,会产生一种联想。”

吴中博物馆“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展览现场

对谈活动中,袁牧则认为展览进入博物馆比进入美术馆更具特殊意义,说明核雕技艺进入了人文和历史层面。同时,他也谈及了核雕艺术的技艺与传承。他表示,核雕就是从竹木牙角当中分离出来的,核雕的“文人雕”则是受文人竹刻兴起的影响。

对于传承,他表示,过去核雕的载体有所差异,南方是用橄榄核雕,而北方是用桃核雕,而现在由于机械化的产生,核雕载体多为橄榄核。同时,由于扫描、打印技术的发展,在他看来,工艺美术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创新精神基础之上的思维。

据悉,之后吴中博物馆“匠艺”系列将会进行苏绣、砚制、玉雕等传统工艺的展示与解读。

展览“入核有神——方寸之间的匠心琴韵”将展至6月3日。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